本文乃作者还珠格格驾到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新事物与旧事物的辩证关系
诗人杜甫,在从京城长安往家走的旅途上奔波着。他路过骊山脚下,抬头望见山上华清宫红门次第洞开,悠扬的乐声随风飘来,原来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欢宴呢!再策马向前,风寒人稀,不远处横七竖八堆着不少尸体一老百姓饿极死去。他缄默无语,脸上挂满秋霜。到了河北家里,奋笔疾书,当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时,诗人情不自禁簌簌掉下泪来。……这两句强烈对比的诗句,鲜明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尖锐对立,历来被誉为千古名句。杜甫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名句呢?固然主要是由于他具有真挚的感情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也由于他善于正确对待历史的遗产。
在古代,用对比手法描写统治贵族的奢侈荒淫和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的诗文是不少的。如“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杜甫采用同样的对比方式,写的同样的内容,这是继承;然而他锐意创新:一是更概括、更集中,二是对比更鲜明。《孟予梁惠王上》点出了“朱门“而不是一般人的厨房、马房,这就一下子揭露了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尖锐对立。“酒肉臭”比“有肥肉”强烈得多。此外,表达形式也克服了原句的晦涩而通俗明快。
唐玄宗和杨贵妃画像因此,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撼人心弦。正如清代评论家赵翼说,“此皆古大久已说过,而一入少陵(杜甫别号)手,便觉惊心动魄,似从古未经人道者。”一方面,学习前人,继承前人;另方面,不蹈袭前人,去其弱点,增加新意。这是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诗人的一大共同特色。读者会问:为什么写诗既耍善于继承历史遗产,又不能死板模仿,应自成风格呢?这问得好,看来问的是新旧诗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关于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新旧事物是怎样的关系呢?可以这样回答:旧事物是新事物产生的基础,新事物必然否定旧事物。
世界在发展着
新事物层出不穷地产生着。新事物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么?是虚无中产生的么?都不是。它是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出来的。它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索作为自己成长的基础,即吸取和继承其中合理的东西。旧事物灭亡了,并不是彻底与世诀别了,它的积极因素传给了新事物,变成新事物的组成部分。从古诗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形:凡是有成就的诗人、总是博览群书,虚心学习前人的成果。只要可以从前人的成果中获得启示而立新意,或者融化其表述而使自己的作品丰满高大,他们总是积极地加以撷取。
新旧事物交替宋代诗人宋祚在他的《玉楼春》一诗中,有一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把整个春天写得活活泼泼,使人如见早春时节簇簇红杏灿烂吸人,使人如闻鸟儿在绿树枝头歌唱。这一名句是从前人的“暖觉杏梢红演化而来的,可是比原句高明得多。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初唐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化用魏朝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中的“丈夫志四海,万里若比邻”的句子而来的。还有,读者大概都看过影片《三笑》吧,古诗里也有“三笑”呢!
这一笑,是从前两笑演化而来,但经过很大的加工和提炼,因而丰满、细腻、生动、鲜明。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诗坛是昨天诗坛的发展,没有旧诗就不会有新诗。一部诗歌史,就是一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历史,古今概莫能外。所以,要尊重前人,尊重历史,剐断历史是错误的。
诗人王勃画像据记载:唐代诗人崔颢年青时颇有点名气,当时已享盛名的文坛先辈李邕邀请他过访,崔一到就向李献诗,诗的第一句是“十五嫁王吕,盈盈入画堂……”李邕一听生气了,叱“你这小孩子太无礼了!”为何呢?原来他轻视这种诗体是所渭古老俗作,不值一提。其实,崔额用的乐府民歌体是常见的,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为什么不可以继承借鉴呢?
所以后人评论说,“乃有此辈,可发一笑。”但是,新诗歌对旧诗歌的继承,决不是简单的重复,鹦路学舌,亦步亦趋。要是那样,就丧失了诗的生命力,就没有诗的发展和创造了。耍知道,新事物固然产生于旧事物的内部,然而它毕竟是“新”的事物。新在哪里?
李邕书法作品新在它是对旧事物的质的否定
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对它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有它存在的理由,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它洗逐渐失去存在的理由,变成保守的、陈旧的了。因此,新事物要从事物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冲破旧亭物的束缚。
真正由类拔萃的作家、诗人都是有创造性的,力求在题材上明朝胡应麟《诗数》外的激动人心,引人深思的新意,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创新,不落日。陆游晚年总结自己创作经验时说,“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十九世纪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说,“真证天才的标志,他的独一无二的光荣,就在于脱出惯例与传统的窠日,另辟蹊径。”我国着名女词家李清照,就是一个每每能刻意创新的人。
诗人陆游画像她的许多名句,或辞由己出,新颖独创,不受前人成规的束缚,或融会旧句,更出新意,把自己的经历变成美丽动人的意境。例如,她的《声声慢秋闺》,一开头连下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创意新瞥,情景真挚。她写这首词时,已是晚年了,夫死无子,孤独无依,且兼国难当头,颠沛流离。她希冀得到一些个人安慰,看到一线国家光明,所以“寻寻觅觅”。然而她看到了什么呢?
依然是外寇节节深入和南宋小朝廷苟安贪生,于是心情转为“冷冷清清”,产生了“凄凄惨惨戚戚”深沉的悲哀,即追求一幻灭一恋哀。十四个叠字,反映了苦难深重的时代,也反映了国假家亡中的个人不幸。这种叠字,古诗已有之,“青青河畔草,佛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但连下七叠,立意深邃如此者,则是没有的。
李清照画像所以,后人评论说,“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词家叠字之法。”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开头陡然发问,破空而来,真是奇思妙语。这两句是借鉴于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欲停杯一问之”,融入自己的意境,创造出新的风格。你看:前者峭拔,后者舒缓,各有不同。在诗词要变革、要创新上,曾出现过两种倾向。
一个是,用旧眼光讥笑新事物。初唐四杰一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不但能诗,而且骈文都写得很好。王勃的《膝王阁赋》、骆宾王的《讨武氏檄》,都是极其有名的。他们冲破了六朝贵族宫廷文学那种绮靡浮艳的庸俗之风,采用新的体裁、风格,给当时诗坛带来了一股活泼的、刚健清新的空气。可是,一些无聊的文人却写文章反对讥笑不止。杜甫为此事很生气,写诗尖锐地批评他们: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庋江河万古流。意思是说,今天你们又跳又闹、嗡嗡叫吧,当你们这些反对变革的人身与名俱灭之后,那四位诗人的文章,将象长江黄河一样地万古长流,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古诗哲理趣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