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秋的冷雨之中尽享一抹青黛嫣红-9-4桐语
图文/桐语
所谓秋韵流金,其实就是将一半的时光流进山林,醉染红叶的傲娇枝欲;而另一半就流进了自己的心里,酝炜了芳香四溢的秋月词章。——桐语
图文/桐语
TsinlingMountains
在陕西,在秦岭深秋的冷雨之中,曾有一抹青黛嫣红流进我的心里。我曾那样随性的穿梭于她的谷峪之间。也曾一怀憧憬的遥望过她那延绵无绝的山脉,我惊叹于她的不休,也感叹于她的绵长。有人说她是中国最伟大的山脉,我想,只有站在这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出这其中的含意……。
图文/桐语
陕西因秦岭、秦川、秦朝而简称三秦,九州因秦岭淮河而地分南北,华夏因秦扫六合而一统天下。位于中国地理版图正中央,是中国毗邻省份最多的行政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她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见证了十三个王朝的兴与衰。她也是北京时间的诞生地。
图文/桐语
自古以来,秦岭就充满着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古老的地理学认为,中国大陆众多山脉的根是昆仑山。因此,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岭被称为昆仑;后来,又因为秦岭矗立在秦国都城之南,所谓“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称终南。”所以秦岭又被称作“终南山”,或者“南山”。无论是中南还是终南,最终还是被我们称作了秦岭,她始终是以骤雨初息、空气清好在古城的南垂若隐若现,直到司马迁在自己的《史记》中写下“秦岭,天下之大阻也”这句话之后,秦岭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而随着东方朔的“南山天下之险也”,韩愈贬潮州作的诗“云横秦岭家何在”之后,秦岭之名从此远扬。
图文/桐语
静立秦巅远眺,遥望祖脉绵长
中国有两大水系,分别是长江与黄河,于是就形成了两支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坐南而黄河驻北,当历史与现实交汇在面前时,不再有云横秦岭家何在的彷徨,站立着它是横贯东西、分水南北的一座山,躺下去它便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江与河。华岳北眺,大好河山无限草莽,太白南望为永固江山!于是就有了南北分界,有了两域文化,这个分界线正是这座秦岭山脉。
图文/桐语
巍巍秦岭,它从神秘的荒原走来,从昆仑山延伸出来。温柔地横亘在我们祖国的中央。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为黄河的最大支流,也是渭河与长江的最大支流,是汉江的分水岭。秦岭—淮河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绵延锦长,形成了中国地理上著名的“秦岭—淮河”线。从洪荒远古的年代起,清悠悠的渭河水就缓缓地流淌着。在渭河的岸边,巍峨的秦岭山脉连绵蜿蜒。使人感到,美丽的八百里秦川像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她不在乎太白小径十八弯,也不避讳天子脚下蜀道难,她是我们中华儿女的祖山。
图文/桐语
秦岭之美不仅在于外表的雄浑壮丽,更在于博大的内涵。穿越历史沧途,她一手牵着黄河,一手挽起长江,在中华史册中铺展出一幅大写的丹青墨韵,于诗赋书卷中凝聚着华夏文明的精神和魂魄。以挺拔的身姿静卧于中华大地,被称为“中国中央国家地质公园”。
图文/桐语
40万平方公里的山域公里的跨度,只山域面积就占据了全国土地
总面积的4%,森林面积占据了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0%。由于纬度和气候条件,给地球造就了一个绿色的奇迹,也成就了这里层峦叠嶂、雄伟险峻、秀丽幽邃的自然风貌。其脉络清晰,气势非凡,这就是秦岭,她的英文名字叫TsinlingMountains。
图文/桐语
华夏文明的龙脉
科学家们以秦岭·淮河为界,把中国的版图划为南北地理,一座秦岭山脉,不但分拨了中国的南北,也演化成了两种风水,生在长江就是南方人,落在黄河便成北方汉,南人性柔而北人狂野;南方多水,北方多沙;南方温暖,北方极寒;南方四季春暖阔叶不落,北方四季分明夏绿冬枯。这种南北的差异,就是因为秦岭而存在着,这就是秦岭存在的意义。因此,秦岭也被称之为中华地区、华夏文明的龙脉。
图文/桐语
秦岭是一个掀升的地块,北麓为一条大断层崖,形势极为雄伟;山脉主脊偏于北侧,北坡短而陡峭,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通称秦岭“七十二峪”。南坡长而和缓,有许多条近于东西向的山岭和山间盆地。以东有西岳,五峰如花称华山,华山便以险著称,以石为美,这些石奇嶙怪就像是高山之巅的尤物,大自然鬼工之神作。
图文/桐语
秦岭之西是太白,太白峰顶常年积雪,登顶远眺,人在三千七百多米处,看千川万岭,峰林苍莽,云海茫茫,仿若仙境。它蜿蜒逶迤,绵延无绝,博贯东西、和合南北、原创华夏、泽被天地。始终与长江黄河相厮守,孕育了周秦汉唐盛世的风华,是闪耀在世界上的中华标志。是亚热带向温带气候过渡的中转站,同时也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成为统领中华大地的纽带和脊梁,由此构成的“一山两河”的地理架构,使秦岭将黄河长江所创造的文明融合起来。以地质构造百科全书、世界动植物基因宝库和中华文明的典藏地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图文/桐语
TsinlingMountains
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据说秦岭北部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秦岭南部却淹于海水之中,接受了古生代时期的沉积。直到两亿年前,秦岭与大海完全隔绝,独立而山,雄伟的身姿确确屹立。因其保存完好的植被而蕴含着丰富的水资源,秦岭深处源源不断的溪流清瀑不仅成就了八水绕长安的历史美景,更造就了一座享誉世界的著名古都长安。在她伟岸险峻的崇山镌勒之中,也曾演绎出太多不朽的历史故事。让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命享受在它俯射的光环之中。那是中华民族首次登上世界繁荣之巅、民族鼎盛之极的一次切身体验,一个至今仍令炎黄子孙魂萦梦牵的复兴信念。
图文/桐语
她是中国腹地的生命之源。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着山水相依的说法,山与水从来都是同生共存,而秦岭也不例外,她的水量之丰、流域之广,从“九口十八峪”“秦岭七十二峪”等说法可窥一斑。水流沿秦岭山坡而下,在北麓形成潺潺溪流,纵横交错。上百条大小河流最终被渭河一网收尽,成为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浇灌八百里秦川的沃土。从秦岭流淌而出的溪流,绵绵不断地滋养着华夏子民。
图文/桐语
秦岭巍峨而峻秀,谷深而陡峭。云雾缭绕的山中,始终是绕溪跨河而行,一会在溪流的左岸,一会又在右边,溪河汇江,车随水流,水随山转,凭窗俯瞰那湍急的江河溪水,回望着令人迷离的云雾沟峪及满山神奇的诉说。当汽车驰上那高耸直立的山巅,遥望远山丛林,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回眸,眼前的这片美丽富饶都会随意延伸的无边无际。
图文/桐语
从沣峪口进山,沿G国道一路向上,海拨0米。这里荟萃了山的精华,凝聚了水的传奇。多种珍稀动植物在此绵延生息,无数骚人墨客于此迁足遗墨,留下了众多雄秀奇美的诗章;革命的星火也曾在此悄悄点燃,将悲壮的历程铭记于红色史册之中。
图文/桐语
秦岭庄重而灵动,大气而羞涩。深秋秦岭的林木的确有些微熏自得,霜叶尽染,山色如火,层林妖娆。以它独有的姿态恣意地绚丽着。分水岭的秋季来得似乎比山下更早一些,而且一场雨后就成了一片嫣红。茂密的原始森林,幽幽的山间国道,铺满落叶的溪间瀑前,层林尽染的视觉盛宴,百里长廊尽揽秋浓画意。真的是别有一番景致,美在眼前,悦在心间。
图文/桐语
立于秦岭之巅,直见大山连绵,峰峦起伏,叠嶂不休、天高谷深。沿着河谷依傍着山腰逐渐缠绕盘旋,头尾环链,首尾相顾。刚想尽情的贪色于眼前的秀丽,车子忽然驶入了一条黑黝黝的隧道,而且这隧道延绵数里,持续不断,穿越秦岭一直是结伴而行,一个山洞套着一个山洞,一个隧道连着一个隧道,而且一个比一个长,一个比一个深。车辆飞驰,隧道紧连,犹如在地下穿行一般。有些隧道居然会傍山开有边窗,似栈道,如轩窗,悬挂在山腰。穿行其间,又象步入风光漪旎的千米长廊,一明一暗,一步一景,车走景移,情趣非凡。
图文/桐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这首不朽诗句突然闯进了眼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安静的气流之中似乎感到诗中的意境仍在这七十二道谷峪中缓缓的流淌着。不舍昼夜——即便没有松间的明月喧竹、也没有动莲和渔舟,一样可以有随意春芳歇的洒脱,哪怕是一块石头也可看得我欢畅淋漓、甚至于一湾溪流也会惹得我心起涟漪,就连一草一木也会让我释放出情怀无限。而绝非要等到那空山新雨之后才肯释怀。我想,在这样的景致中,无论是谁都会忍不住吟诗诵赋、放声高歌以纵情,徜徉溪畔,你也会和我一样忍不住掬水畅饮、枕石嗽流而忘归。
图文/桐语
秦岭,不仅优越于地理位置的显赫,还在于它的壮观景色。可以说,进入秦岭,步步钟灵毓秀,处处群山悠然。古往今来描写中外山川形胜的任何溢美之词在此刻都会显得索然无味。千百年来,秦岭因自然景观秀美、生态资源丰富、人文遗存众多而享誉海内外。在祖国版图中央,秦岭是唯一呈东西走向的山脉。地理学家说,秦岭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动物学家说,秦岭将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两类截然不同的动物在这里聚合;气象学家说,秦岭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历史学家说,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图文/桐语
正是因为有秦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才有了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中华民族最引以为傲的古代文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样一座朴实无华的博大山脉。作家贾平凹在《山本》的后记中这样写道:“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长江黄河,统领着北方南方。这就是秦岭。”
AUTUMNOF
图文/桐语
走过了沪陕高速、走过了国道、国道、京昆高速、国道;登过华山顶,上过分水岭,走过隐居在秦岭深处的很多清流溪瀑,在这里不但领略到秦岭的秀美与人文,更是体会了诗仙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最难得的是让我见证了中国隧道公路的人间伟绩。
图文/桐语
或许是因为生活在都市太久的缘故,对于秦岭,总会有一见钟情的感觉。在我的眼中,秦岭有别于其它山脉,她没有一山独大的骄横,更没有“一览众山小”的盛气凌人,更多展现的是谦逊、厚重和博大。向北俯视,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潺潺溪流顺势而下,注入奔腾不息的九曲黄河,润泽庇佑着万千华夏子民。向南眺望,秦岭莽莽苍苍,汩汩山泉一路畅响如歌,汇聚成滚滚长江的大气磅礴,绵延千里的秦岭就这样挺起了大地的脊梁,挺起了大山的雄姿伟岸和坚定执着。她一肩挑起两大天府之国——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庇佑着两座千年帝都——长安与洛阳,孕育了周秦汉唐的文化厚土,见证了风云际会的历史沧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是中华文化的主系所在。
图文/桐语
走进秦岭,方可追寻到他的历史与文脉,感受到她的博大与广阔;仰望秦岭,能体味到她的坚韧与苍茫,感受到她的包容与吐纳。如果说她是一部久远的史籍,那么七十二峪就如同一个个精彩的章节,我们只需信手摘取一小节便可咀嚼品味千日。
图文/桐语
这里没有人为破坏过的痕迹,都较好地保存了自然的原真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单单就我们徒步的这条山峪足以让我流连不归。崖畔上长满了枫枝林叶,娇艳欲滴,山坳中偶尔走进一缕斜阳洒在溪畔,原始的尊台迎风矗立。或在八角亭纳凉,或在曲径通幽处蝉联,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随性。真的是:溪边竹影横斜,溪中落花随水,远方奇峰突起,近处云蒸霞蔚。七十二峪峪峪争奇斗艳,每到一处皆是美景。曾有人问我秦岭哪里最美,我只能实话真说,进入眼帘的皆为美景。
图文/桐语
在细雨之中。湿漉漉的柏油马路上倒影着彩色的群山和树木,万物在湿润的空气中更是一种带着神韵的美丽。即便是那些零落成泥的落叶,虽已萎断凋亡,却也给出了一种别样的美丽。身后,雾气浓重,有时什么都看不见。前方,是连绵的秦岭山脉,在彩色里,在微雨中,静默。太阳偶尔也会穿透云层,撒在它疼爱的方向,使景色时而明艳而清澈,红的像燃烧的火焰,黄的争相绽放着光泽,绿的赛过丹青笔砚,互相夹杂,配合着高大奇特的山势,让这里的山水像诗画一样美丽
图文/桐语
此时,天上高挂流云;山上甘泉流韵。浓郁的秋色弥漫在眼前,弥漫在脚下,弥漫在我的情绪之中。郁郁葱葱的林木间,此时充满了丰富的色调,或深绿,或浅红,或深橘,或淡黄,如同上帝打翻的调色板,倾覆在秀丽的甘山。闲岭上的小亭之中,举目四望,但见苍穹如碧,白云悠悠,奇峰林立,山峦起伏。山峰此时沉醉在斑斓夺目之中,宛如披上盛妆的成熟女子,妩媚动人。
图文/桐语
头顶红枫,脚踏残殇,和着多情的游客被迷人的秋韵融合在一起,完美的统一在这秋意不舍的岭山之间,构成了一幅绝美而和谐的画面。顿觉飘然若仙,一时间不觉自己竟也融化在其中而物我两忘。这样的景色,一直持续了一路,越往上走竟已是达到了高潮。峡谷两畔,是高高的山,蜂拥在一起。山脚下,就是流淌的河,公路伴随着山的走向,依着河水前行,有些地方的岩石遮住天际,悬挂在半空中。山上那些偶尔被我认出来的乔木叶子,在此时也是分外的绚烂而夺目。
图文/桐语
站在秦岭山脊,俯视整个山川,此起彼伏的山梁,层层叠叠的灌木五彩缤纷,耀眼夺目;或妖艳、或明丽、或柔和,漫山遍野,真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理解了锦绣二字的来历
图文/桐语
由山顶往下俯视,不同的高度就能看到不同的风景。看到落叶松林,看到冷杉林立,看到白桦木群。还有满山松柏根札在岩缝之中,粗壮的松在风雨里直直挺立而经久不朽。山中石色青灰透黄,石纹如网线上下贯通千米,完全是一副大写意的山石巨画。此画绝非人类可为,乃自然神笔之大作。我忘记是在哪里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诗句:“林深山色秀,滩浅水痕深。细草微风里,高秋似仲春。”这应该是对秦岭不同一般秀美的诠释吧,而这种美让人模糊了季节界限,产生出美丽的幻觉,这正是秦岭大美的极致所在。
图文/桐语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是一部永远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的史记。我想孔夫子一定是无缘来这秦岭秦川了,否则,他一定不会说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之类的论语。在这山水相依、动静相意、乐寿相随的秦岭山脉,千百年来孕育了多少仁智兼备的雄才大略,岂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无奈?那盛唐的气象、长安的风采岂不是此山此水此情此景的真实描绘么。
图文/桐语
看秦岭,知风雨,懂冷暖,悟世事
于秦岭脚下的时光中,我的每一分钟都在陶醉中度过,就连回到酒店,也会隔窗阅景,无论是在凌晨还是日暮,乃至在夜幕之中,也会掀开窗帘远眺秦岭方向,看他的风云变幻,看他的秋浓色锦,看他的风光旖旎,看他的雨雪飘零……。
图文/桐语
AUTUMNOF
秦岭是山,是水,也是诗。或许,正是因为她的多彩魅惑、她的风光无限、她的地质多样、她的丰富宝藏、她的历史见证,乃至她的开阔胸怀,她才会被称为“秦岭”。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秦岭居功至伟,但亿万年的修行、千百年的锤炼,使秦岭炼就了她独有的品格与气质,她不与“山”争高,不以“岭”自卑,她保持了“山”的本色与面貌,又有着“岭”的绚丽与旖旎。也许正是因为秦岭的这种气质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才有了我们这样的民族精神。
图文/桐语
秦岭看似只是一座山脉,实则更是一部厚重的史书。然而,秦岭并非人人可以读懂。更多的人看到的只是它外表的斑斓炫彩,或“悠然见南山”,或“身在此山中”。即便是久居秦岭的土著和隐士们,谈起秦岭也不过是太白山、终南山、骊山、华山等几个山头峰而已。而这些远远不可与秦岭同语,那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更何况那远不可及的几亿万年的成长记忆。
图文/桐语
在来秦岭之前,我曾无数次走近大山深处,也有太多次登高望远,但像这样于关中平原之南,望见那一道巍峨的山岭和渭河两岸富饶的土地,也许还是我今生唯一一次被感动。那些孕育着灿烂文化的山峦和绿色山野,在细雨间洗尽前尘,有如新的生命,干净纯脆,那是我心中的理想世界,一个无尘的世界,我想,此时的我最该理解王维何以写出“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在他的眼中,秦岭的绿色是那么空明而浓郁,连空气也充满了绿色的气息,似乎绿到了可溢出水来的样子,没有雨却打湿了他的衣襟。这种对秦岭山水的动情诗文,足以反映出当时的秦岭山水之美妙已经到了令他出笔成仙的程度。
图文/桐语
秦岭养育着人类,滋生了文化,秦岭的山山水水常常成为人类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从李白的《蜀道难》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从王维的《辋川图》到山水田园诗派的诗文,面对秦岭,历代才子挥笔豪书秦岭的雄浑、奇丽、巍峨与秀美。
图文/桐语
这一晚于秦岭深处,太白山脚,在酒店的楼顶,隔窗西望,此时孤云独去、蒸霞斜挂、雨燕高飞、橙蓝一片。千年古都依偎在魏巍秦岭的怀抱之中显得如此静谧而安详,秦岭也在八百里秦川的映衬下愈加的雄厚和神秘。未央路上的地标建筑成了云横秦岭的前景,远山顶上的云海缥缈间,改变着山巅水墨的意境,那份似静还动的画意诗情,让远眺的我恍若身处天际。
桐语作于年9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