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姓嬴,名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他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王孙囚徒童年困苦

说起嬴政,就不得不说吕不韦这个人。

这位卫国的大商人经常在赵国做生意,看到秦国质于赵国的质子子楚,就高兴得拍起手来,“他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这就是“奇货可居”这个成语的来历了。后来,子楚在一次酒席之间看到吕不韦的一个舞妾赵姬,心中颇为喜欢,就问吕不韦把赵姬要了来。公元前年1月27日,子楚和赵姬的孩子嬴政在邯郸出生了。

后来子楚离开赵国,赵姬和嬴政就流落在赵国。由于秦赵的战争,使得赵国人民非常仇视秦国人因此,嬴政虽然是生在帝王之家,但童年生活却极其艰难,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为了护得周全,他出生起就跟随母亲姓赵。赵国人知道了赵姬与嬴政的身份,自然都对他们恨之入骨,大孩子为嬴政取了个绰号,叫他“秦弃儿”,她们母子每次外出都会受赵人的辱骂。

对于年纪尚幼的嬴政,在赵国都城邯郸生活的八年中,战争、饥饿和仇恨的氛围使他幼小的心灵遭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他也学会了在逆境中默默地忍受屈辱;王孙的地位与囚徒身份合二为一,使得赢政从小养成了既自卑又自傲的复杂性格,并且具有强烈的复仇欲望。

后子楚经过吕不韦的安排,几经斡旋终于回到秦国,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被立为太子。公元前年,嬴政和他的母亲终于回到了秦国,随母迁居咸阳秦宫,境遇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那一年,他已经九岁了。

马踏六国缔造大一统

公元前年,子楚早逝,太子嬴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邦,称他为“仲父”。吕不韦把持朝政期间,秦国对外作战频频取胜,对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秦国的国力一天天强大起来,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此外,吕不韦还帮助赢政铲除了很多政治上的潜在威胁,包括赢政的弟弟成蛟。为了给秦始皇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了《吕氏春秋》。该书主张天下统一,以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秦始皇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指导。

吕不韦掌权之初,嬴政年纪还小,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几年后,吕不韦看到嬴政马上从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有思想、有作为的君主,便抽身而退,把自己的舍人嫪毐推荐给了太后,嫪毐得到太后的宠幸后越来越嚣张,不光被封为长信侯,还和太后赵姬生了两个儿子,养在家中。

随着嫪毐的渐渐强大,吕不韦的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一心想找机会除掉嫪毐,于是派人向秦王嬴政诬告嫪毐与太后私通。这件事被秦王知晓后,嫪毐造反,秦王赶往雍城亲自镇压了这次叛乱,并亲手打死了他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随后决定将他的生母赵姬幽禁于雍城。这次事件更加强化了他残忍、暴虐的性格。

公元前年,22岁的嬴政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他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自前年至前年,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他还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每天处理繁重的公务,任劳任怨。《史记》记载说:“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决定,皇上甚至称量各种书写文件的竹简木简的重量,白天夜晚处理的文件都有定额,阅读达不到定额,自己就不休息。

他继续执行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筑长城、强迫迁徙六国富民和平民、“销兵器”——没收全国各地民间的武器,集中运到咸阳,铸成大钟和铜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他北筑长城,南征百越,并将征战所得之地设为郡县。北方设九原郡,南方设南海、桂林、象郡……

焚书坑儒帝国崩塌

秦始皇时期刑法特别严酷,实行“族诛”和“连坐”,还保留了春秋时期“人殉制度”。闭目塞听,忠志之士失去了谏言的途径,而赵高等阿谈奉承之辈却受宠爱,这造成了秦皇朝的政治环境黑暗和恐怖,影响了政令的执行,破坏统治阶级内部的沟通调节机制,弱化了国家的统治力,苛政虐民,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这些都加速了秦皇朝走向土崩瓦解。

商鞅变法以来,秦就实行愚民政策。商鞅认为,老百姓愚昧就容易统治,所以不要让人们读书有智慧,他主张国家以农战为主,无需诗、书、礼、乐和道德教化。他把历史的进步、文化的发达、人们追求的各种知识和道德,都看作是有害的东西,比作寄生于人们身上的虱子,要予以去除。在公元前年,丞相李斯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秦始皇赢政统一后,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性格充分暴露出来。他四处巡游,向东方原六国百姓展示自己的威风,宣扬秦帝国的强大。他不顾民力财力困难,大肆修建阿房宫。为了将生前的享乐延续到死后,他为自己修建规模宏大的骊山墓。此外,为求长生不死,赢政先后多次不惜耗费巨资派方士寻访仙人,求取仙药。公元前年,两个术侯生和卢生,没有求到仙药怕受到处罚,散布对秦始皇的不满言论后亡命而去。秦始皇大怒,派御史查问在咸阳的儒生,有对自己不满的视为妖言,逮捕之。儒生互相告发以自保,结果被牵连者四百六十余人,以诽谤罪坑杀于咸阳。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长子扶苏因对坑儒有不同意见就被发往北疆监军。

秦始皇于公元前年和年的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重大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绝非偶然,而是秦朝一贯反对诗、书、礼、乐、道德教化,打压儒生,实行愚民政策的一种结果。打仗用的武器被没收了,思想武器也牢牢控制在了秦始皇的手里。然而,他的帝国安全了吗?焚书坑儒短时间内统一了思想,维护了统治,但焚书后6年,他死后3年(前),秦朝就灭亡了,而灭亡他的陈胜吴广和刘邦项羽都不是读书人。

千古一帝永垂史册

嬴政的性格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聪明睿智,有着卓越的政治军事能力,另一方面又昏馈愚昧,无视人民的疾苦;他一方面知人善任,能广招贤才为他所用,另一方面又残忍暴虐,视人命如草芥;他一方面清醒地知道自己虽贵为帝王也终有一死,提前修陵墓为自己准备最后的归宿,另一方面又幻想长生不老,屡屡被骗而执迷不悟。

作为一个帝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秦始皇属于功过分明的的政治家,其政治实践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在作为秦王时,其果决英勇、明智有方令人称赞;统一中国后,虽然刚愎自用,为政猛于虎,但宵旰夜食,是一位勤政的皇帝,而非碌碌无为的昏庸君主。更重要的是,秦始皇终结了分封制的周朝,建立了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中央集权制的帝国。这一帝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两点巨大贡献,首先,是国土统一:第一次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国土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现代中国成为世界大国这一基本格局。第二,是制度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存在了两千多年,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基础。

秦始皇称帝时,狂言秦朝可传至二世、三世直至万世,大秦帝国永不灭亡。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始皇死后仅仅三年,这个强大的帝国便在风起云涌的反秦义军的冲击下灰飞烟灭了。秦王朝的崛起和衰落,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让历朝历代统治者深思与反省。

成语典故:

奇货可居:把稀有的货物储存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常比喻凭借某种独特的技能或事物谋利。

指鹿为马: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想要篡权,恐怕其他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孟姜女哭长城:相传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天三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