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天下第一皇陵”之称的秦始皇陵,埋葬着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在多年的岁月长河中,无论是一心寻秦复仇的项羽,还是觊觎皇帝财富的盗墓贼,都曾试图挖掘秦始皇陵,但都无果而终。

而多年来,不少国内外的学者也发出了开发秦陵的呼声,不过,60多年前明朝定陵发掘的惨痛教训,让国家下定决心对秦始皇陵采取了搁置保护的政策,使得原本就扑朔迷离的秦始皇陵更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陕西民间曾有传闻:秦始皇地宫并不在秦陵,而在骊山,在秦陵和骊山之前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雨天时,地下通道就会发出“人欢马叫”之声,似有“阴兵过境”(可能是某种自然现象)。然而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们并未在骊山和秦陵之间发现地下通道。

我们目前肉眼所见的秦始皇陵,其实只是封土堆,核心部分—地宫尚在封土之下。

而关于地宫,司马迁的《史记》曾描述说:“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以人鱼膏为烛”。

但是这则记载实在太过抽象,秦始皇陵地宫构造如何,范围多大,距地表多深,都不得而知。直到东汉初年,卫宏在写《汉旧仪》时才搜集到了关于秦始皇地宫的更加详实的资料:“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己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

也就是说,秦始皇地宫已经挖穿了地下水,到达了氧气十分稀薄的极限之处。在这一情况下,秦始皇下令“旁行三百丈(约合今米)乃止”。

寥寥7个字,却成为汉朝留给后世的千年谜团。

“旁行”究竟是指哪里?是把吕不韦时代规划的陵园范围向东南西北各扩大米范围,还是在本已到极限的地宫底部向四周挖掘米?又或者是在地宫挖掘四通八达的通道,供秦始皇魂游?

依托现代化的物探遥感技术,这一谜团得以解开。在秦始皇陵封土堆南(骊山北麓)米处,发现一强度约为微伽的局部重力异常,意味着该处地质与秦陵核心区域存在较大差异。

勘探后发现,骊山北麓属于岩石山脊地带,土壤中含有大量花岗岩砾石,与《汉旧仪》记载的“凿之不入”相吻合,这也就意味着,秦陵地宫原本是规划在骊山北麓的,但因遇到山脊无法挖穿,因而秦始皇才下令转向北拓展米。

卫星遥感显示,秦始皇地宫的确不像古代其他帝王陵墓那样呈现均衡对称布局,内外城南北向城门并不在一条轴线上。

但是,向北拓展会带来另外一个工程难题。

勘测显示,地宫顶深米,而地下潜水埋深即使是在枯水季节,也仅有28米,秦陵原始地表原本就东南高,西北低,南部有多道山涧峪,如此一来,挖穿三泉的地宫,必然会遭遇地下水倒灌。那么秦朝的工匠是怎么完成秦始皇“旁行(向北)三百丈(米)”的圣命的呢?

物探显示,秦人在地宫东、南两面修建了一套完整的地下阻排水系统。由于秦陵尚未发掘,我们只能根据《汉旧仪》记载内容猜想,这套排水系统使用石头镶砌,涂上丹漆,在阻隔潜水渗入墓室的同时,将水导向封土西侧以外的明井暗渠,排出地宫。

多年来,关中地区多次爆发洪水、地震,然而,核磁共振技术发现,秦始皇地宫深度上都为不含水区,墓中石质宫墙和金属陪葬物排列有序,并未遭到破坏,不得不说,这是秦朝创造的又一个工程奇迹。

有网友即表示,有生之年很想看到秦始皇陵地宫打开的那一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