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最近即高兴又郁闷!高兴的是新近得到了一位绝世佳人,雪肌玉面,体态婀娜,令周幽王神魂颠倒,宠爱有加!郁闷的是这位美人生来冷艳,整日娥黛微蹙,闷闷不乐,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笑”果!
上之所“急”,下必“媚”之!很快就有人提议点燃骊山烽火招来天下诸侯,或可博美人一笑,幽王深以为然。于是烽火台上烟火冲天而起,而幽王则揽着心受的冰霜美人安坐城头之上欣赏好戏。
褒姒影视形象勤王的军马陆陆续续来到了城下。因为急于赶路,将士们个个盔歪甲斜,气喘吁吁!冷美人看到城下一下子聚集了这么多衣冠不整、狼狈不堪的人马,竟然真的露出了笑容。这一笑美艳绝伦,直把个幽王浑身的骨头都笑成了“薯片”一般酥脆,完全支撑不住自已的身体!
“烽火戏诸侯”,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中,幽王为引美人一笑随意地拿关乎国家安全的烽火开玩笑,最终引得身死国亡!这里提到的烽火台是古代战争中保卫国家安全的一种重要军事设施。他常常建在高岗之上,主要的作用就是传递军事情报。很多人都知道他是通过“白天点烟,夜间举火”的方式传递敌情的。但是,进犯的敌人有多少?大雨、大雾天怎么办?这些实际的问题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其实烽火制度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墨子》中的描述是“望见寇举一垂,入境举二垂,狎廓举三垂,入廓举四垂,狎城举五垂,夜以火皆如此。”一垂就是一堆烟草,也就是说,看见敌人就要点一堆烟草,进入境内点两堆草,到达外城点三堆草,进入城郭点四堆,攻到内城下点五堆。晚上就用点火来替代点烟草,数量和方法是一样的。
在长城曾经出土了一份明代的《兵守火炮号》,其中明确记载了当时烽火台报警和点烟火的制度:进犯敌兵在十名以下,点烟柴一堆,鸣炮一个;敌兵在二十名以上,点烟柴和鸣炮各两个;敌兵在百骑之上,点烟柴和火炮各三个;若敌兵在千骑以上,则点烟柴和火炮连续不断。晚上,则把点烟柴改成举火,其他作法完全一致。
明代后期逐渐淘汰了点烟火和放炮相结合的方式,改成举旗、悬灯和放炮相结合的方法。白天鸣炮举旗的口诀是:“一炮青旗贼在东,南方连炮旗色红。白旗三炮贼西至,四炮玄旗北路逢。”夜晚则把举旗改成悬灯,其他操作一致。据说采取新的传递方法之后战事信息可以在二十四小时传达多公里,比之前的点烟法提高了很多。
此外,还有平安烟(火)和鸣鼓等操作方法。如果遇到大雨等无法传递的情况,就只能人工跑步或者飞马传递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