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主题为“超越视界-发现”(SeeingBeyond-Discoveries)的年蔡司摄影大赛公布结果。中国摄影师王攀凭借作品《如父如山》(Likeafatherlikeamountain)入围该奖项。
《如父如山》(Likeafatherlikeamountain)
对摄影师王攀来说,大秦岭不仅是一座山脉,更像是一位父亲的轮廓。
他以儿时与父亲去秦岭时的模糊记忆为线索,在父亲去世三十多年后,自己也成为父亲的那一年,开始走向大秦岭,重返那座被称为“父亲山”的山脉,用三年多的时间拍摄了这座占据内心的“大山”。
为什么拍摄《大秦岭》这组作品?
王攀:秦岭分为狭义上的秦岭和广义上的大秦岭。狭义的秦岭指的是陕西境内的秦岭山脉,广义的大秦岭,西起青甘,东至豫鄂,北望长安,南接川渝。
我成长于陕西秦岭中段北麓外延的骊山脚下与渭河之间。记得幼年时曾好奇追问过长辈们,这座山的两端究竟在哪儿?但是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因为他们始终没能走过秦岭所在的范围。
在我离开老家——西安市临潼区以前,背靠着身后的一座大山,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一片天,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省会西安,始终没能走出秦岭所在的范围,更别提绵延公里的大秦岭。
想要了解大秦岭是拍摄这个项目的起因,而真正付诸行动是源于对父亲与日俱增的怀念,我的父亲是在我五岁时便已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我残存的记忆里,他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秦岭走亲访友的画面片段一直在我心底不断闪现。
在父亲过世后的三十多年后,在我也成为父亲的那一年,想要立即动身拍摄的愿望特别强烈,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但也从想过有一天我会如此想要深入秦岭试着去了解它。
拍摄时的着重点是什么?
王攀:拍摄“大秦岭”这个项目使我有机会深入大秦岭,走向了这座大山的两端,在旅途中想起了很多童年的往事,也将曾经消散的童年往事逐渐捡拾回来,重新审视自我的同时,也在试图发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一边游走,一边收集散落在大秦岭之间的美好,一花一草,一人一物,一束光,一张脸,一个瞬间,一个转角。
这个选题想要传递给观众哪些情绪?
王攀:“大秦岭”只是一个视觉的切入点,探讨的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拍摄这个选题时,我几乎没受到过“观众”因素的影响,完全遵循内心的感受,能进入视线的都是能在一瞬间击中内心的画面。
这是一个完全私人的选题,饱含着太多的个人情感,模糊了具象的事物和面部,可以说跟“观众”无关,但又处处与“观众”有关,因为都是些司空见惯的人物和场景,一些不必留意的日常,如果能被情绪所代入,便可以成为内容的一部分。
除《大秦岭》系列,王攀还完成了许多组用中画幅胶片相机拍摄的专题项目。
年前后,还在媒体工作的他开始选择中画幅胶片相机拍摄,想着“跟过去的自己决裂,放弃之前在个人项目创作时的技术,抹去程式化的痕迹,希望能找到一种全新的表达自己的语言”。
此后近10年,他陆续使用中画幅胶片相机完成了《在人间》《小城系列》《大秦岭》《渭水泱泱》《小镇系列》等多个专题拍摄项目。
选自《渭水泱泱》
你使用中画幅胶片相机完成过多个专题项目,它们之间是否有一条主线,或者说你在创作个人项目时,有没有哪些普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