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西周的太阳在褒姒的一笑中陨灭了。

周幽王的岳丈申候因气愤女儿申后被周幽王废黜,外孙姬宜臼被废了太子之位。于是,申候就趁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际,联合了鄫国和西夷犬戎国一起攻打周幽王。

狼烟升腾中,周幽王和太子姬伯服被他们斩杀在骊山下,褒姒也被犬戎人掳走,西周就这样覆灭了。

在历史中,总有一些女子的作用,被历史学家们无限放大。

《诗经》:“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司马迁《史记》:“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襃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引用自《诗经》、《史记》

她生性不爱笑,他就给她一个玩笑,拱手山河讨你欢。

于是,褒姒枉担了覆灭西周的罪名。而昏庸好色的周幽王反而成了男人眼中的深情种。为了一个女人,覆灭了自己的国家。

那么,烽火戏诸侯的主角到底是谁?是昏庸无道的周幽王?还是冷若冰霜的美人褒姒?或是气愤的申候?还是献计的佞臣虢石父呢?或只是时代的牺牲品和历史学家们的杜撰呢?

1、褒姒入宫,姬宫湦无限恩宠

公元前年,褒姒缓缓走进周王宫。

姬宫湦彼时只看到一个倾国倾城的清冷女子进入他的宫殿。他顷刻之间就迷恋上了这个不爱笑的女子。

她绝美的容颜和妙曼的身姿深深映入了姬宫湦的脑海中,也许这时说爱还为时过早,但姬宫湦的心里面却是泛起了一圈圈爱得泡沫的。

他迷恋着这个面容清冷的角色女人,却总是读不懂她隐藏在心底的事。

于是,这个叫姬宫湦的男人一改自己往日残酷跋扈的行事作风,他对眼前的女人惟命是从、有求必应。

只要你要,只要我有,统统都给你。

姬宫湦请来全国的精工巧匠为褒姒建瑶台、制作精美的华服;命令宫里面的乐师们为心爱的女人鸣钟击鼓、品竹弹丝;更是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国家,姬宫湦为了扶褒姒和她的儿子上位,违背了周公定下的宗法制度,废黜了皇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

这一切的一切都代表了姬宫湦这个男人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他简直就是爱褒姒着了迷、入了魔。

可是,他却从未清楚褒姒要的是什么?他也从未真正地问过褒姒想要的是什么?他从未读懂褒姒不笑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因果。他只是凭借国君的力量给予他所能给的一切。

“什么事能让你欢颜?”

“你告诉我,我去做。”

男人近乎乞求地追问着,女人不为所动依旧面容清冷,“妾天生不爱笑。”

当一个男人真心喜欢上了一个女人,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心爱之人欢颜。于是,姬宫湦诏令天下“谁能让王后开怀一笑,赏赐一千两黄金。”

于是为人奸佞乖巧、善于阿谀奉承,贪图财利的虢石父登场了。

“臣有一招,可令娘娘笑开颜。”虢石父信誓旦旦地开口了。

“快说来听听。”姬宫湦急切的问道。“如若逗得美人一笑,大大有赏。”

“我朝为了防备西戎侵犯,在骊山一代建造了20多座烽火,敌人进攻,就一连串地点起烽火,让临近的诸侯们瞧见,好尽快出兵救援。”

“现在天下太平了,烽火台早就没用了,不如叫人把烽火点燃,让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看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说不定就会笑啊!”

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中西周覆灭

虢石父的锦囊妙计让周幽王怦然心动,于是昏庸的王,在骊山下安排了人手点燃了烽火台和敲击大鼓,诸侯率领精兵良将仓皇而至,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们惊慌失措的样子,捧腹大笑。

“大王,敌人在哪?”

周幽王龙心大悦,“诸位辛苦了,请回去吧。”

诸侯们面面相觑,不明觉厉,于是,一声令下,彩旗飞扬,车辚辚、马潇潇,骊山烟尘中周朝的军队滚滚而来滚滚而去。

烽火戏诸侯这一幕让姬宫湦的女人褒姒回之一笑,却令天下的臣子寒了心。一个君临天下的王,竟为了一个女子的笑颜而戏弄诸侯,这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世的李隆基不惜劳民伤财为为杨贵妃采购荔枝,和姬宫湦烽火戏诸侯一对比,简直就是小儿科。

烽火台

因为李隆基的行为还勉强能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而姬宫湦简直就是一个为了爱情而自掘坟墓的掘墓人。

褒姒不爱笑在姬宫湦的眼里成了独特的风景,这个一贯被嫔妃、宫娥们尊为王的男人原以为自己只是一时之间被美色迷惑了,可当他为了褒姒而背弃整个周王朝时,整个朝代都为之迷惑了。

在臣民的心里,他们所尊敬的王是因为一个女人而荒废朝政的,有谁会想到他是因为爱情呢?褒姒何其无辜呢?她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着姬宫湦给予的一切,却无辜的担上了“祸国妖姬”的骂名。

战争爆发了,西周覆灭了。

那是公元前年,算来,姬宫湦和褒姒之间的感情也不过短短8年而已。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被掳走的褒姒下场如何,也许她回到了褒国,也许她遇到了曾经的少年,只是她的心里藏了那个为她烽火戏诸侯的王了。也许她还会笑,但应该不会再有骊山下的那倾国倾城的笑颜了。

在很多人看来,周幽王太过疯狂,烽火戏诸侯实在是太荒唐了,可在我看来男人爱褒姒的那颗真心是诚挚而热烈的。

作者:麦小弋欢迎推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