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当时看了这个故事以后,对于周幽王这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像夏之桀、商之纣,包括后来的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一样,都是昏君。

烽火戏诸侯

但是,随着后来深入的了解历史,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双眼被蒙蔽了!

怎样被蒙蔽的?胜利者为掩盖事实真相而编写的美丽故事!可是,百密难免一疏,再完美的谎言都会有露出马脚,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也最终暴露了它的别有用心。

“烽火戏诸侯”的出处主要有两个:

1、《史记》

史记作者司马迁

史记成书于汉代,史记里面说:周幽王为了讨褒姒一笑,不惜点燃召集诸侯的烽火,让大家进京勤王,看到大家惊慌失措的样子,褒姒方才嫣然一笑。这根“狼来了”的故事很像,估计是这个故事的翻版。

2、《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编纂发起人吕不韦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它其实才是最早记录这个故事的,只不过它没有史记影响力大,所以我们听到的反而是史记的版本。吕氏春秋里面说的故事大概和史记一致,只是周幽王骗诸侯的道具不是烽火,而是传鼓。

不管是哪个版本,都有很明显的作伪痕迹。

1、首先来看《吕氏春秋》,战国末期还没有烽火台的设置,所以它只能写传鼓召集诸侯。而当时的诸侯多分布在周都镐京周边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其中的周、召、毕、虢、申、密等国更是处在离犬戎更近的地方。如果有边警,应该是从这些诸侯国传到镐京,而不是从镐京传给这些诸侯国。如果镐京是为了传递给后方的诸侯国而设置传鼓台,那完全没必要。传鼓只能传递有边情,提醒大家要注意,而不能传达更明确的意思,用在边关可以,但用于传递更准确有效的意图,则显得不太合适。相对而言,马力传递更准确有效。

还有一点,诸侯勤王,兵荒马乱,真有那么好笑么?

2、再来看《史记》,史记很明显是照搬的吕氏春秋,不过它没注意考证烽火台的起源,于是犯了一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低级错误。这是作伪的第一个铁证!

还有一个问题:周幽王是主动向申国发起的进攻,战死于骊山,何来因“举烽火而诸侯不至”导致的亡国呢?这是作伪的第二个铁证!

很明显,西周的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其实还有一位被历史抹去的天子)是被“黑”了。史书为什么要黑他呢?

周幽王其实是一位很明白的天子,他一点也不糊涂。他用申、虢、褒、郑镇守他的四个大门,拱卫周王室的统治,他改革弊政,以恢复周天子的权力。也正因为他的明白,他驱逐了长期盘踞在朝中的一班道貌岸然的老臣:周公、召公等。

镐京附近诸侯图

只是周幽王的动作太大了,他对形势估计不足,冒然的发动了对申国的讨伐。也许是他万万没想到申国会勾结外寇,入侵自己家门,所以亡于内忧外患之下,这比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更为可耻!

后来的历史,是申侯的外孙——周平王续写的,所以,周幽王注定成为被遗弃的那一位。

周幽王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专注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