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这个典故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了,由这一个典故,至少延伸出八九个成语。例如:“大礼不辞小让”、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等等。不过,咱们今天要说的当然不是成语,而是这个典故里的冷兵器。
鸿门宴整个的故事的前因后果,小编就不细说了。咱们简单的介绍下当时宴会上一些关于军事和兵器的细节。
在刘邦得知项羽将要袭击他的情报后,他第二天带着一百多骑兵来到项羽的驻地鸿门。见到项羽,在一番解释后,项羽和刘邦等人举办宴席。
在宴席上,范增提示项羽要下定决心,于是几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珏,但是项羽默然不应。没奈何,范增起身,出去召唤也在宴会上的项庄,让他在宴会上表演舞剑,趁机刺杀刘邦。但是项伯看出了项庄的用意,也拔剑起舞,以身体遮挡刘邦,让项庄无法攻击。
紧要关头,张良走出军门,找到了在门外候命的樊哙等人,说明了其中的情况。樊哙于是拿着剑盾冲入项羽军中。门口站岗的两个士兵将两支戟交叉,不让樊哙进去,樊哙侧身持盾,撞倒士兵,得以进入宴会处。
樊哙进入后,项羽按剑而起,问:“来的是谁?”
樊哙说自己是刘邦的参乘(在车上担任保卫工作的人)。项羽赐他一个猪肩膀,他将猪肩膀放在盾牌上,拔剑切着吃。之后项羽赐酒,樊哙怒斥项羽对刘邦不公。项羽无话可说,赐樊哙座位。
随后,刘邦不辞而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盾从小路步行回营地。临走前,刘邦留给张良玉璧和玉斗,让他在刘邦差不多已经回营的时候,将这些礼物送给范增和项羽。
上图:秦代大盾
估摸着刘邦已经回到营中,张良进入宴会场所谢罪,呈上礼物,并说刘邦已经回去。项羽接受了礼物,而谋士范增则认为错失良机,怒而拔剑劈开玉斗。
这个故事里,至少为我们透露出关于秦末军事的两点信息,能够为我们揭示当时楚军和汉军武器上的强弱对比。也能够帮我们理解为什么当时的刘邦那么害怕项羽的军队,认为自己士兵不是项羽士兵的对手。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刘邦的骑兵其实是骑马的步兵,战斗力不如项羽的近战骑兵。
上图:战国时期一面铜镜上的骑兵形象,从他的动作和武器可以看出,他应当是一名骑马的步兵,或者说以下马作战为主的骑兵。
刘邦分明是带着骑兵到鸿门的,可是联系后文,樊哙、夏侯婴等等侍卫,却是带着剑盾的。骑兵无非两种功能,一种骑射骚扰敌人,一种冲锋破坏敌人阵型。可是无论哪一种,都不可能以剑盾作为武器。
如果是骑射,剑盾自然是累赘。如果是冲锋,盾牌也用处不大。如果骑兵要佩盾,也应当配备一把小盾,作为与敌人骑兵马战的防御武器,太大则影响马上动作。可是结合后文,樊哙侧着身子持盾能够撞倒项羽的士兵,可见其盾非常之大,是典型的步兵用盾。
上图:持盾的西汉步兵俑
之后刘邦逃走,也是和侍卫们持剑盾从小路步行离开。
而且,刘邦选择这条在骊山上的步行路线是因为更近,可以看出这条路不是崎岖的山路,而是在平缓的丘陵上。而现实中的骊山也的确如此,而且秦汉时期,关中水系发达,骊山上应当有不少溪流,所以也不便骑马。
但是,根据汉代晁错在《言兵事疏》的说法,这种平缓的丘陵地带而又有水系阻断骑兵的地形,是弓弩手发挥战力的好地方。如果刘邦的骑兵是骑射骑兵,那么应当会让一些人持弓矢随同,而不是只带剑盾。
上图:西汉铜弩机上的望山(瞄准器)刻度
更何况,古代将领一般尽量以骑兵装备武装自己,大部分都谙熟骑兵技战术。然而,刘邦麾下连樊哙等将领姑且是骑马的步兵,何况那些士兵呢?
但是项羽的骑兵则更加精锐,根据记载判断,项羽的骑兵应当是手持长戟、身披重甲的近战骑兵。即使在垓下之围,四面楚歌的时候,项羽依然能够组织八百多人突出重围,而且在只剩下二十八骑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斩杀汉军的一员军官,可见楚军骑兵之精锐。
上图:根据汉代骑兵俑复原的西汉持戟骑兵形象,项羽的骑兵当与之类似。
第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项羽军队的装备非常精良,应当已经普及了钢铁兵器。
古人的武舞都是从实战延伸出来的,不会脱离实战太多。在青铜器时代,铜制的武器都不长,而且焊锡量高的青铜虽然硬度足够、刃口锋利,但是易碎,不能进行大力的格挡。所以,盾牌在这个时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秦时期的武舞,也和实战类似,大多持盾进行。比如传说中的“刑天舞干戚”,便是一手拿着斧子,一手拿着盾牌。
上图:刑天舞干戚
而项庄和项伯舞剑,则没有手持盾牌,不然项伯也不会以身体遮蔽项庄。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在舞剑的时候会发生一些格挡动作。他们手中的剑,应当为长剑,而非青铜短剑。
另外,当樊哙闯入的时候,项羽按剑而起。即左手按住剑鞘前部起身。拔短剑不需要按剑这个动作,只有拔腰间的长剑长刀,才需要一手按住剑鞘或刀鞘。
之后的一个细节则更能说明问题:范增拔剑劈破了玉斗。
玉斗是一种玉制的酒器,正好能盛一斗酒而得名,算得上是一种大型玉器。秦汉人喜欢软玉,以最著名的软玉和田玉来说,其划痕硬度大约为6——6.5,一般的钢刀都难以在上面划出印记。而且能够劈开一个玉斗而剑不断,则需要剑不仅有很高的硬度,还要有很高的韧性。
上图:玉斗
青铜如果硬度达标,如此大力的劈砍下,不是玉碎而是剑断。如果增加铜的比例,让青铜不易断,则硬度难以达标。
综合来看,能够劈开玉斗,应当是精致的钢剑。
上图:战国时期楚国的铁制长剑
相比之下,樊哙用的剑当为短剑。在将猪肩膀放在盾牌上之后,他拔剑切肉而食,用长剑显然不便。
所以刘邦军队可能依然用的是青铜剑,或者粗糙的铸铁剑,不是钢制的长剑。青铜剑虽然能够在硬度上和钢铁媲美,无法具有钢铁的柔韧,无法做长。铸铁也是一样,太长则容易断。
而且如果是长剑的话,不需要装备大盾,只有短剑部队才热衷于大盾,比如后来的罗马剑盾兵就是典型。后来的汉军装备了长的环首刀,盾牌便慢慢变小,甚至演化为钩镶这样的多功能小盾。
上图:装备投枪和短剑的罗马刀盾兵
上图:2为装备长刀的西汉刀盾兵
另外,项羽军队的长柄武器也很精良。樊哙要进入会场,卫士两戟相交不让他过去。这种阻拦方式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的古代非常常见,这些卫士也被称之为交戟之士。
按照常理,樊哙手里拿着盾牌,应该直接用盾牌掩护身体,从两戟之间冲进去。但是他选择撞倒一员持戟卫士。
上图:秦代戟兵形象
我猜测,当时项羽军的戟用的杆子非常精良,应当是可以承受很大横向力的积竹木柲杆。这种弹性和硬度极佳的杆子在大力的“啄”击下,会刺穿樊哙手中的木盾,顺势将其勾住,阻碍其前进。这应当也是古代以戟做军队门卫的原因。所以樊哙不敢冲撞两支戟,而是选择撞到一员卫士,趁机进入。
所以,在后来的历史中,刘邦军队也做出了很多改变。最典型的就是刘邦后来招募了娄烦族的骑射手补充自己的骑兵,和项羽的骑兵对峙。而且,刘邦还极有可能挖掘了秦始皇兵马俑,取走了里面的铁质兵器(也可能是项羽干的)补充自己的军队。
上图:汉代胡人骑兵俑(手臂为木制,已经腐烂)
当然,战争也不是谁武器装备好谁就能赢的,因为政治上和谋略上的失策,项羽最后还是一败涂地,身首异处。当然,也不能忽略武器的作用。否则鸿门宴也就不会有刘邦的认怂,项羽也会败的更快、更惨。唯武器论不对,轻视武器的作用,更不对。
注:本文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