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看《长安十二时辰》,长安城哪里能看到牡丹?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宅第,为何形成牡丹风尚?这四大原因不可忽视

《长安十二时辰》中,有这样的一句台词说的非常经典。“一个看塔的小沙弥,你如果给他半吊钱,他就会偷偷攀爬到塔顶,看尽长安城的牡丹花,小沙弥辛苦攒下的钱从不乱用,总是偷偷买来河鱼去喂慈恩寺边的流浪猫。”

这句话道出了唐人对牡丹情有独钟的情愫,牡丹本是一种普通的芍药花,自唐代牡丹花堪称“花中之王”后,牡丹就成为唐朝名副其实的“国花”,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描述唐人喜看牡丹的场面。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长安城观赏牡丹的胜地有两处,一处是西明寺,一处是慈恩寺。影视剧毕竟是影视剧,对于爱花的人来说,从影视剧中了解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唐代牡丹有哪些品种,如何引种培育的?唐代牡丹花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唐人为什么这么崇尚牡丹花呢?就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唐朝牡丹进行深入剖析。

唐朝长安城去哪看牡丹?在唐代,长安观赏植物主要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园林中,而唐朝园林按照其性质可分为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三大类型。我们先了解下皇家园林。

唐朝皇家园林

长安城内的皇家园林主要包括三大宫殿区(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大苑(西内苑、东内苑、禁苑)以及离宫别苑(华清宫、芙蓉苑、九成宫、望贤宫、龙跃宫等)。太极宫是唐都修建的最早宫殿建筑群,规模庞大,有山池水榭,构成宫内的园林胜景,但太极宫并没有相关牡丹花记载。大明宫经过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两次修造后,规模更加宏大。

《龙城录》记载,高宗与臣子共赏双头牡丹,上官昭容谓之“势如连璧友,心若臭兰人。”《酉阳杂俎》记载“穆宗殿前种千叶牡丹,及花始开,香气袭人。”

由以上史料可知,大明宫内是有牡丹分布的,并且花香袭人,很明显是新培育的品种;牡丹受到皇帝、大臣、以及皇室族人的喜爱。

长安兴庆宫位于皇城东南,到开元年间,经唐室不断扩建,面积已达多亩,其占地规模虽然小于太极宫、大明宫,但其建筑之精,是这两宫所不及的。兴庆宫以兴庆池为主要景区,此处种满了大量观赏植物,其中以牡丹最为盛名。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清平调》中,歌咏红色、白色、黄色、粉色的牡丹,就是出自于这里。

王建《宫词》写到“小殿初成粉末干,贵妃姐妹自来看,为逢好日先移入,续向街西索牡丹。”

从以上资料可知,新殿未修成前,贵妃姐妹曾移种牡丹,由此可以推测出兴庆宫中牡丹分布的数量为数不少,牡丹在宫中是普遍分布的。

在三大苑中,西内苑和东内苑中,牡丹作为当时的名花是不可缺少的花卉,在禁苑的芳林园和望春宫,是花卉集中分布地,也是牡丹分布最多的区域。

唐代皇家园林中,对牡丹记载最多的要数骊山华清宫,这里有温泉,依山而建,园林景致优美,是唐朝皇帝的冬宫。

《龙城录》记载唐玄宗时牡丹栽培专家宋单父,因种植牡丹技艺高超“上皇召至骊山,植花万本。花圃建成后,明皇与贵妃来华清池,贵妃醉酒初醒,上新折一枝,与妃子递嗅其艳,帝曰“不惟萓草忘忧,此花香艳能醒酒。”

由此看来,牡丹在华清宫及附近都有广泛的分布,宫内殿阁附近都有牡丹,以便天子和贵妃欣赏,植花万本,可见牡丹花的种植规模很大,皇家钟爱牡丹,花费了大量资金。

寺观园林区

《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唐代长安城共有僧寺64所、尼姑寺庙27所、道士观10座,此外还有波斯寺、胡袄祠数座。有唐一代,佛教、道教都有众多虔诚信徒,佛、道经过交融发展后,多向世俗转化。这些寺院不仅具备宗教功能,更凭着清新优雅的园林环境成为百姓的游玩赏花场所。其中慈恩寺以牡丹、荷花盛名,唐昌观以玉蕊花闻名,玄都观以桃花最繁盛。

慈恩寺的牡丹花,在唐代,牡丹种植最盛的寺庙是大慈恩寺,此寺地理位置优越,加上皇家经济的支持,其园林建设堪称当世之最,牡丹花在慈恩寺不但分布广泛,并且很有特色。慈恩寺所处的外在环境优越,内部景致清幽是唐人心中立下的游乐胜地,这种盛名正好为牡丹观赏打下了基础,反过来,牡丹的观赏也为慈恩寺增添无穷乐趣。

慈恩寺共有十余座寺院,其中清上人院、元果院、浴堂院、东廊院、太平院等五院在唐代都有牡丹栽种的记载,可见慈恩寺观赏牡丹之处较多,更令人赞叹的是慈恩寺牡丹多为名品,花期较长、花色、花型和数量也是长安城少有的。

兴唐寺牡丹兴唐寺是神龙元年,太平公主为武则天所建,穷极华丽,当时命名为国极寺,开元年间改为兴唐寺。

《酉阳杂俎》记载“兴唐寺有牡丹一巢,二千一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黄、白等,独无深红,有花叶中无抹心者,重台花者,其面径七八村”

以上资料可知,兴唐寺牡丹花数量朵,一棵树能结二千一百朵花,花色繁多,几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牡丹花色,但唯独没有深红色,花朵硕大,并且是多叶花或千叶花(重台花)。另外,兴唐寺一株牡丹竟生有这么多颜色,显然说明这株牡丹应用了嫁接技术,可见,唐朝牡丹嫁接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大兴善寺、崇敬尼寺牡丹,这两个寺观牡丹都很出名,并且位置相邻。大兴善寺是长安城中最大的寺庙,其牡丹虽然没有其它寺院分布广,数量多,但给人以奇特的感觉,这里曾出现“牡丹合欢”,也就是一蒂双头现象,又称为“并蒂芙蓉”,这种品种在唐朝非常罕见。

崇敬尼寺的地位不如大兴善寺,但这里牡丹非常出名,白居易曾在诗中写下“唐昌观玉蕊,崇敬牡丹期”,唐昌观的玉蕊花誉满长安城,崇敬的牡丹花与之并列,由此可见崇敬寺的牡丹在当时老百姓心中是多么有名。

永寿寺牡丹,永寿寺的牡丹种植可能与建寺有关,永寿寺在隋代是被称为延兴寺,唐中宗为永泰公主追福,改为永寿寺,这位永泰公主也许是非常喜欢牡丹花,从现在考古发掘的永泰公主墓的壁画和石棺线画中发现了大量的牡丹图案以及牡丹的变形图案。

荐福寺牡丹,荐福寺原为隋炀帝官邸,在唐朝时改为襄城公主宅第,后又改为大献福寺,武则天时期改为现在的名字。荐福寺在唐朝长安城是仅次于大兴善寺的第二代寺庙,寺内园林建筑有钟楼、鼓楼、山门、大雄宝殿、小雁塔、藏经阁等,寺院还有放生池,这里是一个环境优雅的园林景区。荐福寺的牡丹很出名,除了唐诗中有大量诗句赞咏外,直到宋代荐福寺的牡丹还常有人提及。

此外,还有西明寺牡丹,咸宜女观牡丹,也是老百姓游玩赏花的好去处,特别是咸宜女观到了唐代中晚期成为贵族女子的栖息地,这里不仅种植牡丹,还有买卖牡丹的,为了解决生计问题,来这里卖牡丹讨生活。

私家园林区

唐代经济富裕、文化昌盛、政治清明,人们生活上求富、精神上求乐、居住环境上求适,特别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富商和文人士族,他们追求更高档次品位的生活,争相营建豪华宅第和园池,因此,唐朝私家园林众多。

根据白居易《伤宅》记载,可以考证出唐代长安城及附近私家园林超过多座,这些园林景观都以观赏植物为基础,牡丹是必不可少的。在唐玄宗时期,杨国忠的宅第,裴士淹宅第都曾记载种植大量的牡丹。唐代宗时期,李益宅第牡丹开的较盛,并且牡丹花色为紫色,是各稀有品种。刘禹锡在诗句中记载浑瑊宅牡丹花开得更是惹人“径尺千馀朵,人间有此花”,此外,类似于这样种植牡丹的宅第在唐朝简直是不胜枚举,可见,唐人皆爱牡丹,并且爱的更甚。

总之,唐代长安城是全国牡丹栽培中心,也是牡丹风尚和牡丹文化的孕育地,牡丹首先发迹于宫廷,上有所爱,下必甚焉,牡丹风尚继而扩展到达官显贵宅第和园林,又扩展到寺观园林,最后进入寻常百姓家。

唐代牡丹花引种传播

武则天将野生牡丹引入宫中,牡丹文化萌芽期

在人工栽培牡丹之前,我国早有很多野生牡丹分布,但要论牡丹的文化起源,笔者认为应该从武则天首先引种入长安开始算起。

舒元舆《牡丹赋》记载“天后之乡,有众香精舍,其花特异,天后叹之苑之有阙,命移植焉。”

由此可见,武则天的故乡盛产牡丹花,其香艳奇异,吸引了女皇,把野生牡丹引种到京师长安,成为上苑之一员。但武则天时期,唐朝国力还未达到鼎盛,经济并未达到巅峰,牡丹仅在宫廷内流行,牡丹文化属于开始萌芽发展时期,到了唐玄宗时期,牡丹开始在长安城内传播。

唐玄宗将牡丹广泛推广种植,牡丹文化发展期

唐玄宗时期,国力昌盛,经济富裕,并且本人十分喜爱牡丹,牡丹广泛种植于兴庆池、华清宫,甚至更广的地方,并且这时的牡丹培育、嫁接、栽培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花形多,花色多,品种多,姿态撼人,赏心悦目。李白在诗中写到“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可以看出杨贵妃、唐玄宗非常嗜爱牡丹花。

天宝年间,由于杨贵妃的关系,杨国忠得宠,皇帝恩赐他几支牡丹花,杨国忠对牡丹爱护备至,时常拿此夸耀,经常剧中赏花,这时牡丹开始由宫中流向社会,但是数量很有限。

唐代后期长安牡丹大量栽培种植,牡丹文化鼎盛期

唐玄宗之后,历经唐德宗、唐宪宗时期,随着牡丹栽培技术进一步发展,牡丹文化的传播,很快在寺院、达官显贵宅第、士人家中都栽上了牡丹,这一时期歌颂牡丹的诗词也多了起来,并且多为家宅牡丹和寺观牡丹,由此可知,牡丹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时候培育出更多的品种,幻化出更多的色彩和花型,令唐代诗人们赞叹不已。这一时期,长安的牡丹不仅吸引本城大量的百姓去观赏,外地很多人在牡丹花开季节也慕名来京城观看,“偶随书荐入长安,由来不是求名者,唯待春风看牡丹”,由此长安城牡丹文化日渐成熟并且向全国各地传播,进而形成牡丹风尚。

唐人崇尚牡丹的原因

唐人崇尚牡丹风尚是在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笔者经过查阅众多的史实资料,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唐朝统治者的推崇,牡丹符合唐代审美取向,唐代园林技术的发展以及受佛教影响等几大因素来分别阐述。

唐朝统治者推崇牡丹

武则天将牡丹变为“花中新贵”

唐朝统治者对牡丹花的推崇是直接推动唐人喜爱牡丹的直接原因。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对牡丹的引种,开启了唐室赏爱牡丹之风。

宋代姚勉在诗中《赠彭华翁牡丹障》中说牡丹“移来从武瞾,爱重由环儿。名花与倾国,初著沉香词。”

这首诗点明了,唐代宫廷牡丹花首先是由武则天移植的,到了杨贵妃时期,牡丹花受到的关爱达到了顶峰。武则天为什么这么喜爱牡丹花呢?笔者认为,无非是这三点:

第一,武则天是女性,女人天生就爱花,名花常常象征的美人,牡丹以其绝美的姿态自然地受到身为女人武则天的喜爱。第二,牡丹原产于武则天家乡附近,武则天将其移植到宫廷内,无非是一种对家乡情感的寄托。

第三,武则天作为女皇十分注重名字的寓意,她喜欢“牡丹”名字寓意,“牡”具有雄性的意思,象征着男子;“丹”即红色,象征着红心;牡丹可象征着“男子的丹心”,暗示全天下的男子都要向女人武则天竭尽丹诚。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个猜想,或许武则天认为自己是具备“男人之心”,牡丹的寓意正好与她自身雄心壮志相匹配,所以对牡丹青睐有加。

正是由于武则天的喜爱,牡丹花由民间引入长安城宫廷,又由长安城到洛阳城,从此传遍天下,使得原本默默无闻的芍药牡丹一跃成为花中新贵。

唐玄宗对牡丹的喜爱

武则天将牡丹地位提升到“花中新贵”后,但在初唐时期,统治者比较节俭,百姓需要休养生息,其经济条件不足以形成牡丹风尚,只是形成一种赏牡丹的宫廷文化,真正使牡丹风尚盛行起来的却是唐玄宗对牡丹的赏爱。

《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奉唐玄宗诏旨培育牡丹花“上皇召至骊山,植花万本,色样不同,赐金千余两,皆呼为花师,亦幻世之绝艺也。”

唐玄宗对牡丹极其嗜爱,对于能培育出各色不同牡丹的花师,玄宗竟然能赏赐黄金千两,也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牡丹栽培规模很大,品种很多,唐玄宗对牡丹浓厚喜爱之情,以及求新求异的审美心理。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传奇爱情故事中也多次出现牡丹,这些与牡丹的相关事件,经过后世文人的渲染传播更具传奇色彩,对牡丹风尚的盛行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唐玄宗时期,唐朝经济发展达到了最高峰,百姓生活富足,人们对精神享受要求更好,使得牡丹风尚达到一定高潮。但经历安史之乱后,对赏玩牡丹的宫廷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到了唐德宗、唐宪宗时期,国力恢复,牡丹风尚才真正兴盛起来进入真正的高峰,到了文宗时期,牡丹已经遍布长安城。

牡丹符合唐代审美取向

牡丹本是普通芍药,在唐以前,漫山遍野的牡丹并不受重视,甚至被砍伐当柴烧,进入唐代却突然被大量栽培,一跃成为花中之王的国花。笔者认为,唐人对牡丹的偏爱远超过其他花卉,很重要的原因是牡丹与唐代整体气质相符合。

笔者认为,首先,有鲜卑血统的李唐皇室,由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审美观点更具有雄迈豪放,疏朗率真的性格。其次,唐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大盛世局面,百姓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的审美需求也增多起来,这是牡丹风尚形成和兴盛的基础。再次,唐王朝采取开明、开放的政策,其强大国力、富裕的经济将周边国家和民族聚集于此,特别是胡人、胡风的影响,使得唐代整体气质与传统的汉民族有所不同。

总之,自然界中国的牡丹具有的奔放自然、舒放张扬的姿态,非常符合唐人与生俱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非常符合唐人整体胸怀气质。唐以后,牡丹虽然经过进一步栽培,品种更加丰富,颜色更繁多,花型更漂亮,但都没有再出现像唐朝这样的牡丹风尚。

唐代园艺技术发展

唐代能够形成牡丹风尚,与牡丹花特质也有一定关系;实际上,野生牡丹的花色较为简单,唐代能够出现如此多样的牡丹花色,都是人工栽培的结果。唐人通过人工手段对牡丹进行杂交使其产生新的颜色,花型越发丰盈雍容,选育出更加符合审美观点的牡丹。

此外,从许多诗文记载来看,唐代牡丹花不仅花型美丽,花色鲜艳而具有花香。我们从唐诗中“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并香幽蕙死,比艳美人憎”等诗句,可以看出,唐朝牡丹很香,比兰草、蕙草这些著名的香草还要香。

我们现在所见的牡丹花却少有香味,或者即使有,也没有唐诗中描写的那么浓郁,笔者推测原因,可能是千百年来栽培选育造成的结果。

唐朝园艺技术的发展,使得牡丹品种样式越来越多,争奇斗艳,不仅让观赏者有新鲜之感,而且不同的品种也满足了不同个体的审美需求,如此美丽芬芳,品种丰富的牡丹,自然赢得更多唐人的喜爱。

唐代花卉移植技术的进步是牡丹能够广泛传播的前提,牡丹在唐代跨地区远距离的移植事例非常普遍,武则天将牡丹从汾州移植到长安,后来牡丹又从长安移植到洛阳、杭州、甚至翻越秦岭移植到成都。这些成熟的牡丹移植技术,是唐代牡丹风尚能够传播到各地的技术保障。

佛教文化对牡丹影响巨大

笔者认为,牡丹与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僧人和寺院的联系是推动其风尚传播的原因之一。首先,佛教僧人对牡丹的培育做出了重大贡献,有文献记载慈恩寺中一丛极其罕见的殷红牡丹是一位老和尚花费二十年时间栽培而成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为栽培牡丹做出贡献的默默无闻的僧人。其次,唐代佛寺众多,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而每个佛寺都栽有大量的牡丹,这对牡丹的栽培、牡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唐一代,牡丹与佛教已经深深地联系在一起,其一,以花供佛,花是佛事供桌上重要的供品之一,唐代佛教兴盛,并逐渐中国化、世俗化之后,并受唐代雍容华丽的审美观点影响,自唐开始,花形硕大,色彩艳丽的牡丹花逐渐用于佛寺插花之中。

其二,牡丹与佛教体悟相联系,在佛教思想中,人生有起落,花亦有枯荣,在养花、赏花过程中,从花的变化领悟到佛理,这就是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在唐朝,驶入诗人常常借佛教的禅理,加上自己人生体悟来欣赏牡丹。

此外,在唐代,寺庙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流量很大,对牡丹需求多,而牡丹价格一直很昂贵,因而寺庙经济实力相当可观,比一般普通家庭更有能力培育牡丹,培育出的牡丹,花开之时,能吸引更多的人入内赏花,为寺院增添香火,这种良性循环,更加促进了牡丹风尚的形成。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龙城录》、《酉阳杂俎》、《全唐诗》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