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与大庙梨花戏说——戊戌靖远大庙梨花节感怀杂章

原创-04-18武永宝陇上风情

大庙,梨花之乡,文化之乡,长寿之乡!希望我们大家一起互动起来,形成合力,利用一切媒体平台,一切手段,着力打造好梨花节这张文化品牌……

杨贵妃与大庙梨花戏说——戊戌靖远大庙梨花节感怀杂章

武永宝

大庙——

梨花之乡

文化之乡

长寿之乡

香水梨——

黄河梨

贵妃梨

黄河之滨的神果

——题记

第一章贵妃娘娘驾到

黄河孕育美神,这是不会有争议的命题。

大庙的黄河之滨,有个美神——梨花娘娘,一年一度立于河畔,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梨花娘娘向世人尽情展示迷人的芬芳、迷人的风姿。世人一时为之迷醉,为之痴狂!一时纷纷投奔她而去,趋之若鹜!

那个风姿绰约、美若天仙的梨花娘娘,我以为就是杨贵妃!也就是大太监高力士每每吆喝:贵妃娘娘驾到……于是,有个雍容华贵若天人的仙子,以非凡气势和令人窒息的美丽,袅袅出现于大幕之前……我们为之惊呆!这就是我所指的那个杨贵妃!

此女非凡俗,此人是天仙也!这就是贵妃娘娘杨太真露脸、出行时,其非凡场面再现的情景。其风采早已深深印烙于每个国人的灵魂深处了。

她于此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春天,每年大庙梨花节,总有多多的声音同样吆喝:贵妃娘娘驾到……这声音有男有女,很是优美动人,全然不似高力士那声音阴阳怪气。这是那些有着厚重文化情怀的人们所为之也,他们在为她的从天而降、驾临大庙而努力做着倡导、宣传工作啊,同时也在为她唱着赞美诗呢!这些吆喝、赞美诗彷佛有魔性,是一个信号,随之,四面八方的朝圣者们蓦然冒出地平线,他们心怀虔诚,蜂拥而来大庙,在无庙的大庙广场,进行一场类似宗教般神圣的膜拜礼仪……

到了大庙,大家并不会见到那形象猥琐的高力士,见到的乃是大唐的瓜瓞绵绵的子孙们,那些神采奕奕的红男绿女,游人如织的形色访客……大家立在黄河岸边纷纷仰起头颅以哲思的眼光仰瞻那越过寒冬从天外飞来的一大片神奇动人的洁白——梨花、梨花、梨花……云朵一般的梨花。

一年一度不见高力士,一年一度却一定可以一睹梨花娘娘——杨玉环的天色国香……面对那大块儿厚重的洁白,面对梨花娘娘,我们不由得发此一回感慨:美神降世也……美啊!醉啊!我们被花儿的芳香和美丽所击伤、所倾倒。花儿有多美丽,我们的情绪就有多美丽,往日的忧伤、烦闷随风而逝……

花间一壶酒,把酒笑春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们拜瞻过梨花娘娘——杨贵妃的丰姿容颜,进行罢一番必要的仪式,随即开始聚在树间畅饮豪嚼……此刻,谈古论今是必须的,尤其,以仰慕的口吻谈论贵妃娘娘杨玉环的逸闻趣事更是成为必然的重点。稍顷,忽有骤发神经的文朋诗友们,或长歌当吟起来,或赋诗泼墨起来,或手足舞蹈起来,这也是必须的……大家充分享受了节假日的闲适与逸致。人生,尤其对于似若蝼蚁的凡人的人生,于此,足矣!夫复何求耶?

这就是梨花节赐予我们的人生况味和小小乐趣所在。

第二章大庙供奉杨贵妃如何

大庙无庙,大庙无神。这是一个无奈的尴尬。

大庙,曾经庙很大很大,规模也是很大很大。庙里住的神仙也是很大很大的神。这不是似乎、曾经、传说等想当然的臆测,而是确有史实记载的事。

但,今日大庙却无庙。无庙,自然就无神。神仙都是要住庙里的,庙就是神仙的家。无庙,无家,神仙都跑啦,是留不住神仙的。这细思起来是个问题。

给大庙人提个建议若何?即,再新盖座大庙怎样?将贵妃娘娘杨玉环请来住在里面,又怎样?这尊神够大、够有名头、够有威仪的了吧?确实,比起那些什么将军、天蓬元帅之类,以及那些菩萨爷之类,贵妃娘娘杨玉环的地位之尊崇,名气之大,都是众神所无法比拟的。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去请?运用怎样的理由、方式才能真正将贵妃娘娘这尊神请得来,住得下,而且在大庙永久定居?这……我们不由得搔搔自己的头,我们觉得这件事情是个很值得再三商榷、玩味的事情,不简单啊,具体操作起来也是问题多多,问题多多的。

大庙梨花,天下闻名。这么偌大的梨花园子,必有神灵光顾,并有神灵主之!所主之神何耶?那肯定就是梨花之神喽,那梨花之神又是何方神圣?就是梨花娘娘啊!而梨花娘娘世俗坊间普遍以为就是杨贵妃。

关于杨贵妃乃是梨花娘娘的说法,这一点却是有依据的,翻查历代文献传承资料,大家会发现,梨花、梨园,以及自唐以降的古典诗词、日本绯句里,很多与梨花相关的句子,都与这位大名鼎鼎的杨贵妃有联系。李白写给杨贵妃的多首诗里,都将其比作花儿,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等等。李白这里将杨贵妃比做花儿,虽然未曾鲜明的点出就是梨花,但我认为其中不无梨花的意思。第一个明确将杨贵妃比作梨花的大诗人就是唐朝的白居易。白居易《长恨歌》里有这样的著名诗句:梨花一枝春带雨!从此,定格了杨玉环与梨花的关系。古人早就说过:燕瘦环肥。汉赵飞燕以苗条之美名世,据说腰肢纤细,可以盈盈一握。而大唐贵妃杨玉环则以白腻肥满之美著称。所以,以杨贵妃比喻丰满白腻的梨花是再恰当不过的。大诗人到底不同凡响,洞人眼光若炬,于是才有了如此不朽名句流垂千秋。

所以,杨贵妃就是梨花娘娘,这似乎也没什么可争议的了。凭着这一点理由,贵妃娘娘杨玉环完全可以堂而皇之的居于大庙的高堂之上,受世人供奉朝拜。杨贵妃作为大庙的镇庙之主,当然也是众神之神,从此一定会号令神道、凡俗两界,广施恩德,福祉万物……

贵妃娘娘杨玉环一旦神主大庙,这件事大庙人真正做到之后,事情将会怎样?容我们放开思维到极致,做一番神游八极的想象,如何?傻子也会想象得到:必然是,大庙梨花节的名气将响彻寰宇,游人将像海潮般汹汹涌来,势不可挡,而经济效益呢?必然是赚得盆满钵溢……

第三章贵妃与大庙的故事

很久以前,大唐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杨贵妃与唐玄宗极度奢靡的宫廷生活戛然而止。好日子过到头了,苦日子随之来临。杨贵妃和唐玄宗逃出都门,准备去西南的四川成都避难。《长恨歌》记述: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一般的史书记载,在西出长安百余里的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境内),杨贵妃一行遭遇兵变,杨贵妃、杨国忠兄妹被乱兵所害。

杨贵妃就此真的死了吗?没有。前阵子日本有人考证说,杨贵妃的死尸乃是替死鬼的,真人其实还活着。由于为世人所不容,唐玄宗偷偷将爱妃放归民间,在日本留学人员的运动、引导下,杨贵妃最后偷渡日本……据说现在日本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神庙。日本沿海有个村子叫“久津”,以“杨贵妃之乡”命名。甚至传说山口百惠就说杨贵妃在日本的后裔,云云。

故事是人编的。我在其它文章里反复议论了这样的话题:文化不是空洞的宣传,不是人为声嘶力竭喊出的没有生命力的口号……艺术化、生动的故事,才是文化真正的灵魂所在……创作一则故事,一旦打响,被世人所接受,那么,经典的文化产品就会应运而生了。

杨贵妃没有死,被害的乃是侍女。杨贵妃也没去日本,日本那么远天远地,又是漂洋过海,在安史之乱、天下鼎沸的乱局中,根本就没有去日本的机会。一般的常识,逃命避难都是奔向极度偏僻荒蛮之地,这样便于隐匿踪迹。杨贵妃在一个乱兵首领的掩护下,一路乘夜西奔,来到了今天的大庙。当时从长安逃出来的避难者的去向有二,一路西南,成都。一路西北,灵武(今宁夏灵武市)。灵武那里有太子李享在招兵买马,准备平定叛乱。杨贵妃去成都肯定是去不成了,那里很容易被熟人识破,因为曾经和她打过交道的达官贵人、宫廷侍女,基本都去了成都。一旦被那些人看破,暴露真实身份,情况会非常糟糕。于是,聪明绝顶的她就随溃军偷偷去了灵武一线。不久,太子李享在灵武继位,即为唐肃宗。灵武(今宁夏)距离大庙不远。杨贵妃为长久计,遂悄然离开灵武,沿黄河溯流而上,最后,选择了大庙这块黄河边的洼地,作为安身立命之地,她感到隐居于此颇为安全。当年的大庙地界极度偏僻,人烟稀少,野兽时时出没,几乎与世隔绝。杨贵妃遂改名易姓,变作普通村妇,亲侍桑麻,与众乡亲和睦相处……

杨贵妃于此,变成了大庙村普通乡民中的一员。

第四章贵妃亲手培育香水梨

杨贵妃在大庙村隐居日久,安史之乱已被平定,天下随之太平。

大唐的天地遂又恢复了宁静,可杨贵妃的心里却渐起波澜,不平静起来。平日里,她每每感念自己当年在大唐长安城里锦衣玉食的生活,常偷偷落泪……世事无常,往事如烟。自己难道就要这么悄无声息地终老于这样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子,再也无所事事吗?自己可是名号响亮的杨太真啊,神仙啊!在神仙里也不是普通的小神仙哎,而是顶尖级的大神!不啊,我要做些实实在在的有益的传世的事情才对,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记住我,膜拜我。杨贵妃于大庙村生活的落寞的日子里,常这样暗暗自忖。她的天性,本来就不是一个能长久耐得住寂寞,无所事事的人。

她想有所作为,却又要遵循不能过于张扬,以免引来不必要麻烦的准则。于是,她决定利用大庙村滨临黄河、四面环山,很适宜于农作物繁育的优越自然条件,在农作物培植上试图有所作为,有所突破。那么,究竟培植什么样的农作物品种才好呢?她选择了梨树。大庙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宜这种植物生长繁育,大庙自古就有种植梨树的传统。只是在这之前,梨树品种上良莠不齐,没有形成规模而已。杨贵妃遂号召村民乡亲们广种梨树,尤其大面积推广种植优良品种——香水梨。杨贵妃亲自躬身力作、示范之……在她的努力倡导之下,大庙村遂梨树成行、成片,果业日渐兴盛起来。

香水梨——梨树中之佼佼者,就是杨贵妃悉心遴选、繁育,最后培植而成。大庙的梨树品种忒多,糖梨、鸭梨、巴梨、长把儿梨、酥木梨、酸棘梨、牛奶头梨、软软梨儿、黄金梨、面丹子梨、串丹子梨、冬果梨……等等,所有这些品种中的王者,就是香水梨。这种优良树种,在今日的大庙村的梨园中,占据梨树种群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可谓大庙梨树中之第一大家族,绝对的主力军。香水梨,品质优良,高产。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挚爱。

杨贵妃之所以在大庙广植梨树,还有两层用意,一来,自己乃是神仙,神仙当然就不会像芸芸众生般香消玉殒,老去,死去。自己最好嬗变作一种能长生久视的植物,永远陪伴乡民才好。自己既然是梨花仙子,那就变作梨树吧。这似乎是一种必然选择,恰好,这里又有梨树成长的绝佳环境,可以将梨树产业发挥到极致。从此,大庙的梨树之花就成了她的化身。梨树之花代代繁衍盛开下去,贵妃从此就可以笑看尘世百态千万斯年矣……二来呢,梨树于秋季又呈献给人们累累硕果,这也可以给四邻乡民们带来丰厚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口腹之困。贵妃娘娘为乡民做实事、做好事的一片苦心、善愿,于此也得以实现。梨树作为经济作物,价值可观,从而富裕了一代代大庙乡亲。

香水梨啊,贵妃娘娘赐予我们的福祉,馈赠于我们的无上珍品……我们大庙人对此无比感恩……大饥饿的年代,香水梨被切成果片子(果干),相伴于野菜、杂粮,救过我们一村人的命……对这种神果,我们大庙人世世代代无比珍惜之,无比推崇膜拜之……

香水梨,离开黄河流域的沙地土壤,此树种则不能生长,就会死去。它只适合河滨沙化土壤。

香水梨,故乡的梨,给我们黄河人以衣食之益的神果!它依偎黄河则茂盛生长、成果,离开黄河则死,真是很有个性的一种奇特果种!

观此,将香水梨又命名成——黄河梨,如何?由于其出自贵妃娘娘之手,亲自培育而成,因之又命名为——贵妃梨,又如何?

第五章贵妃梨养育长寿王

前面的章节里说了,梨树品种中之极品,莫过于香水梨。围绕香水梨也演绎了一些传说、故事,但似乎还是意犹未尽,关于这一话题,关于这种神奇果实,我还有话要说,有更多的故事要讲。

香水梨,民间亦有称之曰“老香丹”者。老香丹,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关键就在于突出了一个“香”字。老香丹之香,名不虚传。秋季下树之时,老香丹其皮橙黄色,半熟,奇香扑鼻,香飘塞上,久久萦绕不去……这大概就是其得名的由来。老香丹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含有“丹”意,丹者,神丹妙药之意也。老香丹——香水梨,同时也是一种长寿果,众所周知,这种河滨神果,清喘利肺,滋阴壮阳,久久食之,强五脏,壮六腑,人显得神清气爽,从而长生不老……

(摄影:陈尚志)

老香丹秋后必须妥善择地储藏为宜,久久储藏,等待过冬。而储藏至冬日,或者第二年春季,老香丹此时已失去特有的香味儿,果质则变得黑而软腻,算是发酵彻底成熟了。不懂其中奥窍者,还以为质变而坏之矣。此刻,捧而食之,大快朵颐,如泥如醇的厚腻美味下肚,飘飘然,欣欣然的感觉油然而生,于此,食客遂大发一回感慨:爽歪歪啊!做神仙也不过如此罢……那真是一种无上享受。

很久之前,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大庙香水梨由羊皮筏子运至包头销售,蒙古王爷们视为奇货,每每一抢而空。大庙人由此收获白元(银元)、铜元(铜板)不菲,这些资值得以补充家用,日子遂过得颇滋润。那时,蒙古王爷招待客人的最高规格礼仪,就是在歌舞热闹的酒肉席间,给客人奉上一盆令人馋涎欲滴的香水梨……香水梨醒酒功效显著,香水梨也是消解肥厚肉腻的良药。草原民族常食之,可有效清除血管垃圾、油脂,养护身心,起到很好的延年益寿的作用。香水梨当年在蒙绥草原上,一时成了蒙古贵族及整个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比之江南名茶还要珍贵。

民国时期靖远县城里有著名的顾家店,店里有貌美如仙的三姊妹,招呼往来客商,曾名满陇上。人们当时形容享受其温柔乡之迷醉的情景,编出了这样的谚语:

宁住顾家店,不坐靖远县!

而大庙香水梨也是名满天下,堪与任何皇室贡品相媲美。香水梨——老香丹!人们食之难忘,久久回味不已,于是也编出了这样的谚语:

坐享大庙的老香丹,不登皇帝的金銮殿!

香水梨,真是果中之绝品、人间之珍品也!

香水梨由于系杨贵妃细心反复培育所成,所以,也可叫做贵妃梨。

贵妃梨(香水梨),也是长寿果啊。大庙村是闻名黄河远上的长寿村,这个名字的得来,就受益于这种果实的久久惠滋。村人常年食之,长寿者比比皆是。

(摄影:魏其儒)

村里有个长寿王,名讳曰:刘赞祖。生于清朝末季,民国初年,今年已一百零三岁,至今健在。梨花节期间,我们一行人前往拜访,老寿星眼明耳亮,身手利索,记忆力非凡。这位老寿星,恐怕不止是村里的长寿王,而且,也可能是全省,甚至更大范围的长寿王。

村里有棵五百多年的古梨树,有五六人联手环抱那么粗,可谓是当地的梨树之王,至今仍然生命力茂盛,光华灼灼。武优善先生介绍说,这棵梨树之王系明朝万历年间所植。他说,这五百余岁的认定,也不是简单的估算、臆测。而是,村子里同样树龄的古梨树枯死后,横截剖面,年轮足足五百有余。彼此对照、应证、比算,因之,知悉了其真实年龄。

长寿王刘赞祖说,方圆附近,除了那棵树,就算我岁数最大了。我们祖宗多少代,都吃过它结的果子……大庙人至今还在吃它的果子,几百年间,不知养活了多少人!

我们请教长寿王的长寿之道,长寿王的表述,逻辑上不够清晰、达意,但大致意思我们还是玩味明白了。长寿王说,他年轻的时候,香水梨成熟下树后,日日以之为食,几乎当饭吃。后来壮年,也是一日数梨,日日不能或缺之。再后来,则一日一梨。现在,年过百岁,则数日一梨也……总之,由此看,长寿王这辈子的生活,都离不开梨。

香水梨,贵妃梨,长寿果啊!从这里人们是否可以悟到这种只生长于黄河之滨的神奇水果,之于长寿王的长寿秘密所在?

第六章不得枉怪杨贵妃

有人或许会以红颜祸水的理由阻止杨贵妃神主大庙。安史之乱,伟大的大唐遽然由盛而衰,此为转折点也。不仅是大唐,就是截止目前的中国史,其声威再也没有那个朝代堪与之前的大唐相比。长安,那个时候是世界的中心,比今日的纽约还要牛百倍。有人以为,安史之乱的祸首就是杨贵妃。按此来论,若是将这位中外红得发紫的女神请到大庙来,神主这片天地,那不是无端招来了一个是非精吗?或许会有麻烦骤生。我说,大家完全不必如此庸人自扰。尕日本“偷去”了杨贵妃,人家不仅没招来什么麻烦,反倒日益强盛、咄咄逼人,反倒给别人制造了无数的麻烦吗?前不久,更有这样纷扰的趣闻四下里传播不止,即,有多地争抢《西游记》里的主角孙大圣的故里,为此,甚至争破了头。这笑话闹得够大,够奇葩的了吧!这事儿的本质,还在于争抢文化资源,背后有经济利益驱动。试想,齐天大圣啊,那可是个敢于大闹天宫的绝无仅有的大刺头儿,绝非善茬儿,将这尊神争抢到自己故乡,那不是从此被猴儿们要闹得天翻地覆吗?可人们全然不管这些,依旧展开口水战,争抢不休……

所以,我认为,大家完全不必为杨贵妃神主大庙的事儿焦躁不安。再者,安史之乱这样天大的责任就像扣屎盆子一样随意扣在一个弱女子头上,那是不公平的。可以说,很不公平。那究竟责任在谁呢?我认为百分之九十九的责任在那个即乱伦又昏聩的半死老头儿——唐玄宗身上。他是天下之主啊,把天下搞得分崩离析,不找这老家伙的责任,找别人,那就是睁眼瞎胡闹。

且读本人早年写的两首关于安史之乱的律诗。

安史之乱感赋

天宝开元启盛唐,

梨园歌舞正彰煌。

狂欢极处伏离乱,

纵色深时招败亡。

大腹胡儿蓄异志,

漫天烽火起渔阳。

丧家犬奔情何急?

回望骊山雾渺茫。

注:天宝、开元,皆唐玄宗年号。

梨园,玄宗养艺人地,玄宗多才艺,亦极嗜歌舞声色。

大腹胡儿:安禄山也,安氏腹奇大,善胡舞,性阴险多诈。玄宗尝问:尔腹大,其中所盛者何?安氏谲答曰:唯一颗忠心矣!遂博上欢。玄宗尝授其边陲三镇节度使,权焰熏天。

及安氏反状已明,众皆奏其必反,玄宗独不信。及安氏反兵起渔阳,复破长安,玄宗遂弃宗庙奔蜀。故有:丧家犬奔情何急?回望骊山雾渺茫。之句。

喜功好大祸机微,

悄起浮尘蔽日晖。

失政于宽酿国难,

养贼不悟乱宫闹。

天朝瘫症罹难愈,

中土神威去不归。

诚是淫君误社稷,

俗流枉罪一妖妃。

注:玄宗内宠杨贵妃、杨国忠兄妹,外宠胡将安禄山,国忠弄权中枢,安氏作乱于外,致有国难。此皆失政于宽故也。失政于宽乃曹操谋士程昱谏曹语。

安史之乱后,权柄下移,藩镇之祸日深,大唐盛势一去不返也。

玄宗其人喜喜恶忧,上下效行,乱祸实肇于此也。而俗流之辈每每推罪于妖妃杨玉环,实不公也,亦不准确也。罪魁祸首,非玄宗莫属。养贼酿祸,非彼则谁耶?

是诗亦有纠正常人认识偏差之意也。

上面两首七律诗作,写于二十年前的年。当时通读民国历史演义大师蔡东藩先生的巨著——历朝演义,每每读到安史之乱一章,辄感叹不已。杨贵妃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并负有一定责任。其生前人生殊遇、殊荣和享受的人间荣华富贵可谓空前绝后,千古莫人能比。安史之乱的爆发,遽然使这一切戛然而止……人们似乎还没回过神来,杨贵妃极度辉煌的人生突然就结束了。

鉴于此,自古以来,杨贵妃就是人们眼中大红大紫的故事主角儿,人们对其议论不休、演义不休……当然,人们关于她在安史之乱中应负怎样的责任也是久久争论不下。对于声震中外的杨贵妃而言,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我的态度很明确,即诚如上面诗中所论:诚是淫君误社稷,俗流枉罪一妖妃!所以,在这里恳请大家不要再怪罪她了。

第七章尾巴连着的哨子

左边的黄河嘛噢哟

右面的石崖么噢哟

雪白的鸽子么

水面上飞来嘛噢哟

阿哥连尕妹俩噢哟

一对的鸽子嘛噢哟

尾巴上连的是

惹人的哨子嘛噢哟

…………

——花儿

平堡是黄河流经靖远,深情拥抱的第一个村子。大庙村则是黄河流经靖远,恋恋不舍,拥吻再三,方流去的最后一个村庄。站在黄河岸边,你能感到黄河远去扬起的浪花,在与我们,与大庙做深情的告别……我们的眸眶有些濡湿感。黄河人对于黄河的深情,别人莫能测之。

平堡与大庙,二者相距三百多华里,可谓遥远矣。想象一下,黄河犹如一位站立着的妙龄古典女子,平堡是其额颅,乌金峡瀑布是其飘逸的长发。那么大庙村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女子绣鞋上的一颗璀璨华丽的夜明珠了!梨花的光烨,是夜明珠辐射出的瑰丽辉泽。

之前,关于平堡,受甘永平诸君盛邀,遂写下洋洋万言的《黄河乌金峡放歌》一文,受到各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