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其中查牙山洞这个故事不太引人注意。另外,同是清代志怪集的《萤窗异草》中也描写了一个山洞。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萤窗异草中的《天宝遗迹》。(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
天宝遗迹
骊山北坡有个石洞,洞口上面写着天宝遗迹,还有一道紧闭的石门,非常坚固,牢不可破,没人知道是谁建造的。明朝正统年间(朱祁镇的年号),石门忽然自己裂开一个缝隙,能有一尺多宽。有个打柴的人看到,观察了好久,但心里惴惴,没敢进去。打柴人回去后告诉了同乡刘瑞五。这个刘瑞五是个读书人,但是性格豪放,喜欢猎奇。他听说后非常高兴,就想去探险。他找了五个好奇心重而胆大人,带着兵器酒菜一起前往。
他们到了骊山北坡,看到山道崎岖,荆棘塞路,他们费了好大劲爬到山上,远远看到山洞的位置。只见四周的白石头光滑得好像经常有人行走,大家都很惊讶。又走了半里到了洞口,从石门的缝隙往里窥视,黑漆漆什么都看不见。五人中有个胆小的,就想回去,其余的人也有些胆怯不说话。只有刘瑞五大声说道:“不探险就回去,还有什么意味?”说完率先侧身进入。五人中只有三人跟在他身后。
刚进去时两个人勉强并肩行走,再往里渐渐能容下四匹马拉的车。两旁的石壁都是白石头,在火把的照耀下似乎有些壁画。刘瑞五对大家说:“看吧,没有危险,不用害怕!”又曲折走了片刻,来到一扇青玉做的门前。门上写了几行字,墨色还很新鲜。大意是:朕和妃子每到盛夏就到此间避暑,很少有人知道。为了流传千古,特意让工匠在洞里雕刻了朕和妃子的石像。末尾署名“天宝十年秋七月御笔”。大家才知道是唐明皇所书写。
进了玉石门后,里面是个很大的空间,能有十多间屋子那么大。中间有个宝座空着,左边雕刻了一个妃子在梳头发,神态慵懒娇媚,眉目栩栩如生。两个侍奉的宫娥,一个捧着水盆正要向前,一个跪在地上给妃子捧着头发。妃子后面是唐明皇的雕像,正拈着胡须亲切地看着自己的妃子。
宝座右边雕刻了一个假浴池,池底是青色玉石,上面刻出水的波纹。池子里也放置了唐明皇和妃子赤身戏水的雕像,都是白玉材质。众人看得啧啧称奇,又忍不住发笑。正想再往里面探查,忽然洞里发出很大的声音,好像石头崩裂。众人急忙出洞,就算刘瑞五胆大,也不敢单独留下。刚出洞门就有两个人跌倒,都是面色青紫,嘴角流涎,好像中了毒的样子。众人把那二人扶回家,当夜就死了。
死者家属不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把刘瑞五告到官府。官府查明事情经过后,对刘瑞五略略惩罚,然后释放。官府怕以后再有类似事情发生,就用泥封住了洞口,把洞门顶的字迹凿掉。但是在樵夫牧童的指引下,还是能找到那里。到了天启年间,由于雷击,乱石崩塌,没人能找到那个山洞了。
查牙山洞
章丘查牙山上有个石窟,直上直下像井的形状。在北面的石壁上有个山洞,离井口也就几尺。趴在井口就就能看到。附近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九月九登高,在这里喝酒,酒后众人合计到洞里探险。三个人点上火把,顺着绳子到达了洞口。
进去后,里面和房子差不多高,又走了几步就到了洞底。但是洞壁上又出现一个小洞,需要爬着才能进去。两个人胆怯退回,另外一人嘲笑同伴胆小,夺过火把爬了进去。原来小洞只有墙壁那么厚,爬过去后里面非常高大宽敞。那个人站起来,看到洞顶倒悬着尖锐的石笋,似乎随时要掉落下来。四周怪石嶙峋,都是些鸟兽鬼怪的形状。
这个人心里有些害怕,但还是往前走了几百步,看到西面有个石室,门口有个石头鬼,不知道是天然形成还是人为雕刻。石头鬼瞪眼张嘴,表情狰狞,左手握拳放在腰间,右手五指张开,好像要扑人的样子。这个人毛发竖立,不敢再往前走,远远看到石室里好像有一堆烧过的灰烬,猜想曾有人到过这里,害怕得差了些,壮着胆子进了石室。
地上摆着些碗和碟子,里面落了半下尘土,碗碟都是近代的东西,不是古物。旁边还放着四把锡壶。这人贪图小利,就用带子把锡壶都绑在腰上。
再四下打量,看到西面的角落里躺着一具尸体,四肢伸展。这人吃了一惊,勉强靠近,看到尸体穿着一双尖头绣鞋,上面还绣着梅花,知道这是一具女尸。但是不知道是哪里人,为什么死在这里,看衣服已经破败,尸体已经腐烂。乱蓬蓬的头发像干草一样附着在骷髅上,眼睛和鼻子的部位是几个窟窿。嘴的部位是两排白森森的牙齿。
这人心想,女尸头上兴许会有金银首饰,就把火把靠近尸体头部观察。忽然一股冷风吹来,火焰闪烁不定,好像尸体在吹他的火把。这个人吓得全身一颤,火把掉到地上熄灭了。他急忙顺着原路返回,黑暗中不敢摸索石壁,恐怕摸到鬼物。
行走间脑袋一下撞到石头上跌倒,爬起来时感觉有液体顺着脸颊流下,心里明白是血,但并不觉得痛。当跑到来时那个小洞口,他摸索着要往外爬,觉得头发被人扯住,一下昏了过去。
众人坐在井口等了好久,不见他上来。于是又有两个人顺绳子下来寻找,当找到那个人时,发现头发挂在旁边的石头上,人已经昏了过去。这两个人大声呼救,上面又下来两人。大家把他救上井口,半天后才苏醒。
章丘县令知道这件事后,派人用泥封住了那个洞口。
(两个故事对比一下,个人感觉还是蒲松龄写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