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据说乃是当年秦朝的宫殿,秦惠文王时,曾在此修建离宫,可是,宫未成而身已亡,秦始皇的时候,又再次修建阿房宫,一直到秦二世胡亥元年的时候,还在继续修建,那工程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只可惜,秦末项羽入关的时候,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当年酌金馔玉,击碎珊瑚,穷奢极欲的阿房宫,就因为这熊熊一炬而化成焦土,骊山四顾,如今再难看见昔日的龙楼凤池了。

这样的往事,自然是让人嗟叹不已的,于是,面对着已经荒芜的昔日豪奢之地,再联想起大唐当时的国势和处境,一个名叫杜牧的人,写下了一篇旷古奇文《阿房宫赋》。

杜牧出身在一个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称的高门大姓,他的祖父,就是唐朝大名鼎鼎的史学家,《通典》的作者杜佑。《阿房宫赋》是他少年轻狂之时的作品,在那个时候,他敢说国家大事,敢议论朝政,这才有了我们现如今看到的这篇《阿房宫赋》。

杜牧曾经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宝历是唐敬宗的年号,由此可见,杜牧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介绍阿房宫的雄伟壮观,也不是单纯感伤古人之事,而是因为感触时事,为了借古讽今,为了提醒统治者,戒奢戒欲,不要沉溺于声色之侈,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既然这是一篇赋,那么自然有着赋的特色,文采华丽,令人咋舌,不过,杜牧到底已经是唐朝人了,比不得六朝之人那样专注骈俪、声律和文辞的形式,更何况,激情澎湃的时候,哪里还管那骈俪声律呢,自是要将满腔的肺腑之言,全部倾泻出来才是。

唐朝年间,古文运动已经开始,杜牧秉承古文运动的传统,采用散文的笔法,将散文的句式、语法,融入到了自己的赋中,于是,开创了中国古代赋体的新体式——散赋,他奇偶错落,骈散兼用,词句或长或短,将叙述、抒情、议论熔于一炉,这才有了这篇传世之作。

对于唐朝人而已,阿房宫,只是听说过,谁也没有真的见到过,所以,要想塑造出一个令人瞠目结舌,豪奢华丽的阿房宫,就只有靠作者那无穷的想象力了。在文章的一开始之处,作者便展开自己的想象,向大家描写了一个奇伟壮丽的阿房宫。

别的不说,就光说那开头的几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就用短促的语句,给人一种有力的感觉,先声夺人,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这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就已经交代了阿房宫的建造背景,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秦国统一了六国之后,才有了阿房宫,一下子就将人们的视角提升到了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的角度,将文章的主旨暗暗点出。

接下来的场景,便是大段关于阿房宫的具体描写,在这一部分中,杜牧极尽瑰丽的辞藻,将宫殿的雄伟和豪华,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他之所以会这么做,不仅仅是因为他所写的是一篇赋,赋的要求就是骈俪而富于辞藻,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前面越是尽力描写宫殿的奇丽、壮观,后文书中当提到阿房宫是如何被毁,秦王朝是如何被灭的时候,才会引起人们的嗟叹,促使人们更深层次的思索。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从全貌上看,已经是雄伟壮阔了,再看那“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亭台楼阁,则更是让人惊叹,这世上为何会有如此巧夺天工的屋宇。或许,纵使是鲁班见了,都要感叹,此楼只应天上有,自己虽有巧手,也难以建造成吧。

当然,如果光写建筑物的辉煌,而屋子里没有人的活动的话,那这屋宇就算是再辉煌,也没有意义了,更何况,杜牧真正想说的,并不是赞美阿房宫的辉煌,而是为了揭露统治者荒淫奢靡,只顾着享受,最后误国亡国这件事情,所以,自然要写到人了。于是,接下来,杜牧便再次用铺叙的手法,阐述统治者是如何荒淫无道的。

阿房宏伟,楼阁矗立,长桥卧波,这些都不足为奇,阿房宫中歌舞之盛,则更是令人瞠目结舌,秦皇若在之处,则歌台春暖,秦皇若不在之处,则舞殿风凄,简简单单地就点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整座阿房宫,就是为了秦皇一人能够称心快意才建造的,耗尽民脂民膏,极尽奢华,就为了满足这一个人无耻的欲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