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的傍晚,残阳如血,暮色渐起。远处的骊山迤逦迷离,近处的西安城池薄雾空蒙。站在高高的古城墙跺上,任清凉的风拂过脸面,任一种怀古的心绪随风飘扬。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让人忍不住怀想古时长安城的繁华景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盛唐时期的长安不知留下了多少壮丽的诗篇。读到这样的唐诗,让人很容易想象得出盛唐时期的长安城,那是何等的自信与豪迈。
长安,在唐代时曾经作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接受着西域各国前来使节的朝拜景仰。巍峨的宫殿高高地矗立于天地之间,街坊商铺酒肆林立,宽广的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得见穿着不同国家民族服饰的人在游历。
作为现代人的我虽曾三次来到西安,但每次的感受却不一样。作为十三朝古都的长安,它曾经有着怎样的辉煌?每次来到西安,我的心都会有种莫名的感动和忧伤。脚下的这片土地太厚重了,以至于让我迈不开沉重的脚步。皇城根下有神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里都可能隐藏着不同寻常的故事。这里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是泱泱民族的吉祥地。历史的风尘早已把长安的风华故事沉淀,凝集成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定格在中华民族伟大光辉的史册上。
如今对她的回望,一如掀开戏剧的帷幕,透过历史的重重烟尘,凝视她优美的背影,听见她叹息的声音…….
古长安,今西安。从周文王开始,就把都城定在了这里。当时叫做丰京。周武王时又修建了镐京。因而西安现在有“镐”的简称。到汉高祖时设立长安县,在咸阳阿房宫的北面,秦朝兴建了长安宫,后于公元前年时将国都搬到了长安,取其意,长治久安。
长安,作为古时国都,在中国有建国建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是建立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方。
然而长安这座古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没落。
秦朝时,始皇帝征战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唐诗人杜牧《阿房宫赋》,有诗云:“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其实始皇帝修建阿房宫,其主要目的是让被征服的国君完全归顺秦国,放弃自己的故国家园,到阿房宫听政侍君。
可是秦始皇的雄心伟业并没有使得江山永固。到秦二世时,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揭竿而起,很快就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而华美壮丽的阿房宫成为秦始皇的罪状,被楚人项羽的一把火烧了三个月,不知烧出多少诗人的哀怨与忧伤。有史学家说,当时被烧的是咸阳古城,不是长安。其实长安就在旁边,能好得到哪里去呢?好在秦始皇修建的兵马俑给留了下来,仿佛在延续着秦始皇的梦想。开拓疆域,必须强军秣马。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人心才是真正的江山。人民至上。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到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打通了欧亚大陆的商贸,长安成为古丝绸之路东方的起点,促进了欧亚与中华民族的经济与文化的交融。到唐朝时作为国都的长安,已逐步形成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里最为繁荣昌盛的社会形态。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民的精神意识开放。开放包容,信仰自由,有容乃大。尤其是在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时代,大唐盛景如白居易诗曰:捧书夜读杜甫诗,忆昔开元盛唐时。万家室藏稻米丰,男事桑麻女纺织。歌舞升平民安泰,夜不闭户无盗失。路不拾遗人心善,诗文换酒有价值。当时的长安与雅典、开罗、罗马一样,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让世人景仰。
盛极必衰,似乎是历史的规律。“安史之乱”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大唐的华丽富有,政权的微衰,引来了胡人入侵的脚步,大唐再也抵挡不住来自西北彪悍游牧民族的铮铮铁蹄。一个曾经伟大辉煌的王朝就此结束,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战争的骚扰,朝代的更迭,百姓的兴衰。千百年来长安古城在风雨中一直默默地注视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气。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一首首唐诗写尽了长安古城的落寞与寂寥。
而今天的古长安城——西安,新时代赋予了她良好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如同古时丝绸之路,再次唤醒这座古城的青春活力。“政通人和太平景,又是歌舞升平时”。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小雁塔、古城池等众多的历史文物,在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岁月后,她厚重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故事,再次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中外游客如织,欧亚外资融合。在当今这个伟大的新时代里,西安古城必然会焕发出新的光芒,迎来属于她历史的荣光。
来源:川东周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