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过霸,将不过李。在太史公的笔下,项羽被渲染成一位悲剧英雄。

悲剧色彩主要表现在那首《垓下歌》,和乌江自刎这件事上。

但司马迁撰写得太过传神,人物间的对话,项羽与虞姬账中悲叹的诗歌,无不透露着凄恻哀婉。

要知道,当时天下汹汹兵荒马乱,可没有舔笔史官在一旁记录,太史公的这些篇章,多少还是带了点艺术加工的味道。

历代以来,众多文人豪客也都倾慕于项羽的霸烈勇武,而主动忽略其刚愎自用,喜欢屠城这些缺点。不过乱世纷纷,人命如草芥,特殊时期自然另当别论。

项羽的成名战有两个,第一是巨鹿之战,再一个是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没什么可说的,三万人追着几十万人打,充分证明韩信说得很对,刘邦不善将兵。

而巨鹿之战的含金量则有所不同,项羽对战秦国两大名将,还都按地上摩擦了。

但巨鹿之战的具体细节,太史公记述的还是不够细。双方兵力的具体数据,以及行军布陈都没有详细记载,只有破釜沉舟,杀苏角,虏王离这些慷慨之词。

所以我们只能从其他的列传和年表中,推断一下战争的具体过程。

首先分析一下双方的兵力对比。

我们都知道巨鹿之战中,秦军有两大集团军,一个是章邯领导的囚徒军,另一个是王离率领的戍边长城军。

囚徒军的具体人数是多少,史书上没有具体记载,但骊山囚徒七十余万,这在《始皇本纪》中是有具体数字。

不过秦二世发动了多少无从考证,是七十万全都划拉给了章邯,还是只动员一半,剩下的继续干活,也不得而知。我们只能从项羽坑杀的20万降卒推断,巨鹿之战囚徒军不下20万。

再说王离的长城军。

长城军在《蒙恬列传》中有具体数字,蒙恬将兵三十万北逐匈奴。但在《匈奴列传》中又有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这样的记载。这三十万之数,应当是后来移民实边,慢慢填补上去的。不过等到蒙恬赐死天下大乱,这些实边民众都跑了回来,那么这个时候,还有没有三十万长城军就另当别论。

而且秦二世调王离平乱,总不能把长城守军都带走,好歹要留下镇守的兵士,防范匈奴人扰边侵袭,所以王离南下的长城军不可能有30万人。

同时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是,项羽渡河后把王离军围住了,这个“围”字很能说明问题。

《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如果王离真有30万人,那么项羽要用多人来围困它呢?即使是士卒奋战,个个用命,但又不是高武世界,人人都能小宇宙爆发,做到以一围十,况且王离带领的还是精锐部队,所以长城军有十万上下就很不错了。

接下来分析项羽的兵力。

项羽是叔叔项梁带出来的,《史记》明确记载项梁北上渡过淮河时,兵力在六七万左右。

等到被章邯杀破,怀王收拢部队,让宋义将兵北上救赵,后又被项羽斩头夺权,其时的兵力不会超过六七万。

我们从项羽派英布率两万人渡河救巨鹿的情况也可以看出,留下未渡河的士卒肯定不多,不然用不着破釜沉舟。所以巨鹿之战项羽部队人数五六万最恰当。

那么最后就要分析分许战争的过程。

打仗并不是儿戏,头脑一热便能克敌制胜的话,那就太理所当然了。《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对战争过程,描述的比较符合逻辑。

项羽渡河先打的是章邯军团,当时章邯的囚徒军驻扎在巨鹿南边,给围困巨鹿的王离军输送粮食。不过在项羽的攻势下章邯选择收拢退缩,这样就使得供给长城军的甬道被截断。

所以作壁上观的各路诸侯便看到了机会,纷纷投入战场,和项羽一起把王离给围住。

被围的长城军由于粮道断绝,军心不稳,王离虽为名将但无力回天,最后被起义军给吞灭,自身也成了俘虏,长城军团就此灰飞烟灭。

但说到这里又有一个疑问产生了,那就是王离被围时,章邯又在做什么呢?答案是作壁上观。

章邯起初是秦国少府,一个官钱粮的官员,与出身名门的王离身份存在差距。

《项羽本纪》中记载,章邯曾下令王离、涉间围困巨鹿,这和秦楚月表记载有些出入,而且他们二人之间的从属关系到底谁高谁底呢?

王离对这新蹦出来的少府大将军,心里怕是多少有点不服。

但这都是猜测,不过根据章邯的表现来看,两位将军之间肯定存在龌龊。王离都被起义军打崩了,章邯手里还捏着20万军队,他心里恐怕早就产生了想法。

所以秦国的覆灭那是必然的,到了这时候朝堂上,军队中还在勾心斗角,有劲不往一处使。

同样我们从这场战斗中也能看出,项羽虽然坐不得天下,但带兵打仗还是有一手的,先震慑战斗力较弱的囚徒军,然后再死啃长城军。

最后长城精锐被吃掉,剩下的章邯首鼠两端,坑掉20万士卒。

所以行兵打仗不存在真正的以少胜多,相同的条件,一个人打人也得累死。项羽破釜沉舟后更不是毁天灭地,一下子干翻所有人,同样用了各个击破的手段,才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辉煌。

只是项羽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最后身死东城,谱写了一曲慷慨悲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7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