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西周),获取了原殷商所领有的大片唐土地。对于东方殷地遗民及其他附庸方国的统治就成了周武王幸福的烦恼:如此广大的疆域,仅凭原周国不到二十万的“国人”(指周国平民以上各级自由民及各等级贵族男子)是远远不能掌控的。

为了巩固统治,周武王、周公旦先后两次大规模分封宗族子弟及功臣,把东方广大的土地封给自己的同族或支持者,及前代帝王后裔,以屏藩周王室。史书记载“周兼制天下,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三。”、“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所以也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皆为天下显侯”的说法。西周以“封建”制度,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

周初大封诸侯,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区别等级(另有附庸一级,不在五等封内),按爵位高低划分封地大小、礼仪制度、宫殿规制、军队多寡。西周中晚期之前,这个制度被严格遵循,各国基本上依据这一制度,各安其位,依“周礼”的规定进行日常交往和尊奉周王室朝贡义务。

周王室则以“礼乐征伐”来管理、统治各诸侯国,上下有序,尊卑分明,在二百年的时间里,很好的维持着分封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堪称完美的制度。

诸侯国的国君,按照所受封的五等爵位,各称某公、侯、伯、子、男。起初,西周时期,有资格称公的诸侯国君,只有炎帝后裔姜姓焦国、黄帝后裔伊姓蓟国、帝尧后裔祈姓祝国、帝舜后裔妫姓陈国、夏禹后裔姒姓杞国、殷商后裔子姓宋国;这六国是前代帝王后裔。另外,周室宗亲----文王姬昌两嫡弟虢仲、虢季,分别受封东虢、西虢,也是称公,文王叔父仲雍的后代虞仲,受封虞国,也称公。所以西周时期,有资格称公的诸侯,一共九家。

另外,还有戴、权、州等国,也在初代国君受封时为公爵,但是之后的历代国君没有继承公爵爵位,降等承袭,所以初开国国君之外,没资格称公。(东周初期,卫国在卫武公时因护驾周平王东迁有功,所以晋封公爵,但是也仅限于卫武公本人,嗣后国君还是侯爵)。

自西周初到东周初这大约三百年间,各诸侯国君的爵位,就是以周天王所册封时授予的等级称谓,几乎不得随意更改。直到西周因犬戎入侵,周幽王死在骊山下,周平王被迫东迁(前年),周王室实力大损,无力维持对诸国的宗法制管理,各诸侯国才慢慢开始按照己国的意愿扩充实力,并吞四周。

但这个时候的周天王威望还在,各国尚不敢明目张胆僭越制度,国君称谓继续维持五等封爵名称。

周平王五十一年(前年),周平王去世,继位的周桓王与新兴的郑国积怨已久,最终导致兵戎相见。但是在作战中,郑庄公大败周桓王,郑军还射伤了周桓王肩膀,王军一败涂地。自此以后,各国再也不将周王室放在心上,只是保持礼仪上的尊敬,国家大事皆由己所出。五等封爵也流于形式,稍有实力的诸侯国,国君都在本国内直接称公。

当然,对周天子朝贡进行礼仪往来时,中原各国还是以原有所封爵位自称,以示对周王室的尊重。如齐、晋、燕等国,国君在国内称公,对周王室则称齐侯、晋侯、燕侯;秦、郑、等国,更是对周王室称秦伯、郑伯。中原各诸侯国,大抵如此。

而周王室,也默许了各国的这种做法,只要不是当面僭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且在诸国国君死后,其称谓经过周王室允许(其实也是走个过程),可以正大光明的在谥号上称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

但是,之前所说的“西周中晚期之前,这个制度被严格遵循,各国基本上依据这一制度”、和“自西周初到东周初这大约三百年间,各诸侯国君的爵位,就是以周天王所册封时授予的等级称谓,几乎不得随意更改”这两句话里面有“基本、几乎”的字眼,是因为这一制度没有百分百的被遵循,还是有敢于突破、挑战的人,而这大胆冒犯礼法制度的,就是诸侯国里的异类:楚国。

楚国,是帝颛顼的苗裔,火正祝融的后代。始祖季连,得姓芈。约在夏或商交替时期,季连的后裔为了躲避中原政权更替产生的激烈倾轧,被迫全族南迁到今天的江汉平原一带。当时这里还是蛮荒之地,文化落后,风俗与中原截然不同,南迁的季连部入乡随俗,从当地蛮俗而生活。

久而久之,季连后裔的中原文化习俗传承式微。所以中原诸夏一直视楚国为“楚蛮”、“蛮荆”,多有歧视,不大承认他们是华夏分支后裔。

商周更替时,季连部落中的主体鬻熊氏族审时度势,主动投靠周文王,史书记载鬻熊本人还是周文王的老师,为周室灭商贡献过力量。周立国后,鬻熊成为周第一代火师。他的儿子、孙子即以熊为氏,称熊丽、熊狂,都作为楚人的首领,侍奉于周室。

周成王在位时,感念当年辅佐文王、武王的诸位大臣们的功劳,所以封授他们的后裔,鬻熊曾孙熊绎因此被周王室封为子爵,建国于南蛮之地丹阳。因鬻熊之妻当年生熊丽时难产而死,巫师以楚“荆棘木条”包裹遗体下葬,为了纪念氏族的先代,熊绎以“楚”作为国号,这就是楚国的由来,熊绎也是楚国开国之君。

楚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国土依照周室分封制度,只有方圆五十里,地小民弱,诸事草创。熊绎即使身为国君,一样要亲力亲为,为向周王室贡献方物而四处奔波,艰辛异常。史载:“昔我先王,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熊绎的时候,楚国每年都要带着好不容易置办的桃木弓、枣木箭,作为贡品,风尘仆仆地穿越汉水、秦岭,前去朝贡周天子。而在诸侯朝会的仪式上,中原诸侯国君都可以进入大殿与周天子一起参加宴会仪式,而楚国的“子爵”熊绎,则没有这个资格,只能和来参加朝贡的、同属“夷狄”之北方鲜卑首领一起,在门外守护仪式象征的“火燎”,同时还要负责用楚地所特有的贡品苞茅叶给祭祀用酒过滤。这就是楚国最初建国时候,国君地位真实映照。

熊绎之后,子孙熊艾、熊胜、熊杨先后继位,楚国在江汉大地逐渐发展,扩大疆域,周边“汉阳诸姬”开始感受到蛮楚威胁。周王室原本与汉阳诸国都是宗亲,又加上周室所需要的青铜原料矿石也大多出于南方汉水流域。为了维护王室威严,安抚汉阳诸国,压服蠢蠢欲动的楚国,周昭王继位后多次出兵征伐南方包括楚国在内的蛮族,多有胜利。

但是,周昭王十九年(前年),在亲征荆楚途中,因为楚人在其所乘舟船上做了手脚,导致周王室六师大军舟侧溺水,基本全军覆灭,周昭王本人也溺亡于楚地。史称“昭王南征而不复”。

到第六代楚君熊渠继位,勇武有谋略,极具进取精神,持续开拓疆土,对外征伐,先后伐庸国、驱逐杨粤、占据鄂地,整个江汉平原,都成为了楚国的势力范围。

熊渠野心勃勃,师夏以强夷,楚国化夏为夷,不用中原诸夏礼仪制度、不奉周室宗法,自命蛮夷,在他的治理下,楚国兴起于南方,并建立起华夏文化中独特的、具有相当独立性的荆楚文明。

在中原诸夏、诸国以楚国不尊周礼,不行礼制而诘问、责怪楚国,加以鄙视的时候,熊渠振振有词、底气十足地回答:“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是说:你们不是骂我是蛮夷野人吗,我还就是蛮夷怎么着,你们那一套礼法制度,我就不遵循!

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楚国反其道行之,以自认是蛮夷的理由,摆脱了原本周王室所制定的礼仪制度约束,超越虚名,将实用主义贯彻地淋漓尽致。所以熊渠在楚国实力增长、文化半独立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破坏了周室广建屏藩、拱卫王室的分封制度,不仅不尊奉周室规制,还僭越礼仪,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

楚国在西周诸侯中第一个称王,周室凭借礼仪宗法统治天下的制度受到严重打击,自此天下进入大争之世。

之后,西周历史上有名的暴虐之君周厉王继位,治国严苛、御诸国狠烈,熊渠虽然对于周室不屑一顾,但是此时的西周实力尚强,楚国正面对抗风险不小、为了消除威胁,暂避周军南侵之祸,熊渠取消了诸子的王号,不再提起。但是在心中,楚人从来也没有视自己为周王的臣子,独特的国家地位已经深入人心。

周平王三十年(前年),楚国第十七代国君熊通继位。之后不久,楚国即主动出兵,攻打周王室设置于汉水北部、南阳地区的城池,虽然没有攻克,但是敢于主动进攻周王室,这就表明了楚国藐视王室的心态。

熊通在位中期,楚国攻灭权国,设立权县。权国国力不弱,几代楚国先君都没有能吞并它。熊通能够灭掉权国,说明楚国国力蒸蒸日上,对外开拓进入了更强的状态。

周桓王十四年(前年),楚国征讨随国,随国是江汉地区最强的姬姓诸侯国,周王室同族,长期以“汉阳诸姬”之首的身份与楚国对峙,互有攻伐。虽然这时候楚国已经强盛壮大,实力雄厚,但是随国国力依旧较强,对抗楚国不落下风。熊通为了避免消耗过大,没有直接出兵攻打,而是要求与随国谈判。

随国也巴不得和楚国媾和,于是同意谈判。在此期间,楚国于谈判中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挟随国,在将来随侯依照制度赴周王室朝见周天子的时候,为楚国国君请晋封爵位,并以此作为依据,正大光明的参与之后中原诸国间的交往及国家政事。

因为这件事不损害随国的实际利益,所以随侯就答应了。(为什么楚国不亲自向周王室请求,因为这个时候,楚国与周王室已经断绝关系了)。

周桓王十六年(前年),等候了两年的熊通终于等到了随侯的回复。在回复中,随侯不无幸灾乐祸的转述说:“天子言:授封诸侯,各有其命。无人臣妄言得以幸进。且楚国封爵,先王已授其楚子,无功者何得晋封。楚子轻侮王室有逾年,未加其罪已显王恩,岂有更加封爵之理。此请不允!”

熊通闻讯大怒,发狠说:“寡人先祖鬻熊,是文王师。先君熊绎,是成王所封,竟然只封子男之土,且远在楚地。历代先君侍奉天子毕恭毕敬(这个就有点扯淡了),荆楚各蛮夷都因此顺服于楚。天子不顾念楚国辛劳,提升楚君爵位,寡人只好自建尊号,以安内外!”于是,熊通立即自加王号,并追谥兄长熊眴为“楚厉王”。熊通是楚国第一个公开称王的国君。

熊通生前称王,死后其子熊赀追谥其为“楚武王”。自楚武王熊通称王以后,历代楚君依其传统,都以王号自称,这即是在东周春秋时期,诸侯皆称公,而楚国独称王的缘由所在。雒邑周王室衰微无力,对楚国僭越称王之举无可奈何,只能被迫接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