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中时,我读了文科,历史成了必修课。在一次历史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请比较秦朝和隋朝的异同。
对于我这个喜欢历史的文科生来说,这只是一道简单的简答题,难度不过尔尔。
于是我大笔一挥,写下“两个王朝都是短命王朝,都因暴政而灭亡”云云,心满意足地交了上去。后来得了一个不错的分数,令我觉得小有成就。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我已从当年青涩无知的少年变成如今蹉跎无成的中年,但有一点没变,那就是对历史的喜爱。
在看了几本历史书后,我回想起当时做的历史作业,只觉简单粗率,不堪卒读,根本没有答出精髓来。于是时隔二十年,我产生了重答这道历史作业的想法。
既然有想法就要身体力行,不然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我查阅文献,检索网络信息,还看了历史类纪录片,理清思路,整理头绪,重新写出了二十年前这道历史作业的答案。
先来说秦朝和隋朝的同。
1.二世而亡
秦朝有两个皇帝:秦始皇和秦二世。其实秦朝还有一个皇帝秦三世,即嬴子婴,只是因为它继位时秦朝已经土崩瓦解,大势已去,没多久他就投降了刘邦,所以一些人不把他算作秦朝的末代皇帝。
隋朝也是有两个皇帝:隋文帝和隋炀帝。
两个王朝都是二世而亡。从灭六国统一天下到灭亡,秦朝只有十四年国祚;从灭陈朝统一全国到灭亡,隋朝只有三十八年国祚,比秦朝稍长。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平均寿命是二百年,两个王朝连五分之一都不到,是名副其实的短命王朝。
虽然短命,但不等于两个王朝的基础很差。相反,秦朝和隋朝都曾拥有良好的基础,只要不犯特别大的错误,也许国祚就能轻松延续百年。君不见,治国野蛮、汉化不彻底、民族矛盾不断的元朝都有一百多年历史,秦朝和隋朝的基础比元朝好很多,是有希望享国长久的。秦朝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时代,在建国之初,它们都天下一统,百废待兴,民心凝聚,蒸蒸日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有着良好的前景。可由于暴政和后继皇帝折腾等原因,二世而亡。有好的开头却没有好的结局,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倏然而灭,令人扼腕叹息。
2.滥用民力
两个王朝对民力的疯狂滥用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秦朝修长城、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个个都是浩大无比的工程。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放到现在都是大工程,更不要说古代。项羽烧阿房宫都用了三个月,其浩大可想而知。隋朝修京杭大运河、首都大兴和陪都江都(扬州),也是浩大无比。
修大工程就要老百姓服徭役。徭役就是国家有工程和事业时,老百姓要帮国家干活。在现代人眼里,帮国家干活是一个不错的差事,有稳定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但在古代,徭役大多数时候是无偿的、义务的,跟现在的为国家打工大相径庭。国家不但不发工资,而且可能不管饭、不管住、不管穿,所以古人服徭役不但一分钱工资领不到,还要自带口粮、铺盖和衣服。即使有偿,工资也少得可怜,比起消耗的体力和时间,得不偿失。
服徭役是艰苦的,好在平时就服一两个月,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但两个王朝的工程都如此浩大,且建造的时间间隔这么短,刚服完几年徭役,又要服几年徭役,让老百姓劳累无比,苦不堪言,根本喘不过气来。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就说明了这一点。本来就没钱或钱少,又动不动就要苦熬几年,家里没了顶梁柱,丢下孤儿寡母,还要时不时忍受监工的鞭打,怎一个惨字了得。两个王朝的民力被疯狂滥用到了极端。物极必反,老百姓无法忍受被无限压榨的负担和痛苦,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给秦朝和隋朝沉重的打击,最后使其灭亡。
滥用民力成为两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3.伟大奇迹
兵马俑也许被征徭役的老百姓无法预料,那些让他们痛苦不堪、心里骂了无数次娘的大工程,后来都成了举世闻名的奇迹。皇帝也许也没想到,他们只为解决眼前难题的大工程,对后世却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秦朝给后世留下了兵马俑、长城和骊山陵墓。兵马俑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富有极大的欣赏和科研价值,其生动的造型、复杂的工艺和精湛的技巧,让人惊叹秦人的高超智慧,是伟大的艺术品,也是研究秦朝政治和军事的重要文物。
长城虽然秦长城已经湮灭(现在看到的长城基本是明长城),至今只有一段遗迹,但秦长城自从修建的那天起,就给后世树立了军事防御的样板,并给他们灌输一个思想:要想防御北边的胡人打过来,就必须修长城。于是修长城成了历朝历代的军事防御共识,也成了最重要的防御工事。虽然长城现在已没有实用价值,但长城远远不是防御工事那么简单,它是宏大雄伟、固若金汤的形象,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文化价值早已超越实用价值。
相比兵马俑和长城,骊山陵墓的价值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少皇帝的陵墓被挖了又挖,盗了又盗,可秦始皇的骊山陵墓至今安然无恙。摸金校尉们盗尽名古墓,但就是拿骊山陵墓无可奈何。现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埋得再深也能掘地三尺,铜墙铁壁也能夷为平地,但骊山陵墓至今没被挖掘,一是不能,以现在的科技还无法完全挖掘,也就是说,现在的科技未必超过秦朝,秦朝的科技有多牛可以想象;二是不敢,就算挖得了,也很难保存陵墓里的文物,这也说明秦朝科技的强大。所以,骊山陵墓是最伟大、最神秘、最有智慧、最有科技含量的帝王陵墓,没有之一。
秦朝留下的奇迹都已失去实用价值,与之相比,隋朝留下的奇迹还有实用价值。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路交通,使南方和北方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在宋代时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京杭大运河功不可没。由于大运河便利了从北方到南方的交通,因此有人讽刺隋炀帝修大运河就是为了去江都风流快活。客观来说,隋炀帝虽暴,却并不傻。身为一国之君,想去哪里玩都不是难事,犯不着为此大费周章。他修大运河是出于粮食运输、构建枢纽、控制南方、加强统一等方面的考虑,格局远比风流快活大得多,绝不是为了享乐那般无厘头。不得不说,隋炀帝在这方面很有远见。正因为这种远见,直到现在,大运河未因时代的发展而被人遗忘,它依旧是贯通南北的重要航道,北京段与河北段还在年恢复通航,这个古老的奇迹重回大众视野,再次焕发生机。因其在人类历史上的贡献,大运河在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曾经劳民伤财、激起民变的大工程,在当时成了王朝灭亡的导火线,却意外成为泽被后世的伟大工程,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伟大奇迹。当年在修建中骂骂咧咧的百姓,如果事先预料到自己正在修建的是奇迹,不知会做何反应?
可历史是不可预料的。伟大奇迹当代引祸,却利在千秋,不知是历史的福祉还是玩笑。
4.万世制度
同伟大奇迹一样,两个王朝创造的制度也是影响深远,成为后世王朝传承和学习的法则。
先说秦朝,在它之前实行的是封建制,即封土建国。秦始皇觉得不行,太容易把地方养肥做大,于是废封建设郡县,“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分化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官吏都由中央委派,听命于中央,中国由此成为中央集权国家。郡县制是秦朝的伟大创造,能高效地管理地方,防止地方做大,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社会安定。虽然后来增加了省、州、府、道等行政区域,还产生了封建制和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争论,但正如柳宗元所说:“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封建论》)郡县制已深入人心,烙印在中国的政治基因里,无可取代。
其次是皇帝制。秦始皇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建立皇帝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拥有一切,虽然历史上有宰相、宦官和外戚去分皇帝的权,但皇帝一直是雷打不动的九五之尊,无人能撼动,延续两千多年。正因为皇帝什么都有,所以中国的男人都有皇帝梦,每当天下大乱、皇权空虚时,各路诸侯就争着抢着当皇帝,上演出一段段改朝换代的戏码,也因此有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谚语,足见皇帝制的影响。
最后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影响最大。丞相是百官之长、政府首脑,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这一职位一直延续到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止。不过,朱元璋的后代不像他那样精力旺盛,总要有个人来帮忙处理政务,于是弄出个内阁首辅,相当于丞相,也算是对丞相制的变相延续。清朝的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也与此类似,同样是对丞相制的变相延续。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长。这一职位的延续时间比丞相还要长,后世的御史台、都察院都是监察部门,御史中丞、左右都御史等都是后世的御史大夫,直到现在还有监察部。
秦朝创造的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无怪乎毛泽东感叹:“百代都行秦政法。”
隋朝在创造制度上可以和秦朝相媲美。三省六部制是隋朝的重大创造。西方的三权分立避免了集权,却造成了“三个政府”的问题,三权动不动就扯皮,效率低下。三省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分化了相权,让宰相们(三省长官)相互牵制,不得专权,最后都由皇帝说了算,加强了皇权,避免了扯皮,既避免了集权,又没影响到行政效率,甚是巧妙。三省的名称和设置在后世有变化,但其一直是中央的重要机构,直到朱元璋废丞相,三省才光荣谢幕。六部制的影响比三省制更大,自从隋朝建立六部后,后世王朝就一直沿用,直到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灭亡为止。今天的人事部、建设部、财政部、司法部等中央部委都从六部中得到了借鉴。
比三省六部制影响更大的,是科举制。科举制不仅仅是制度创新,更是伟大发明,它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不逊色于四大发明。科举制用考试选拔人才,只要考得好,就能跻身上层社会,成为社会的管理者。无数寒门子弟因此鱼跃龙门,晋升上流,改变了命运。科举制瓦解了士族对仕途的垄断,打破了血统论和身份政治,阶层不再固化,还吸收了平民百姓中的精英,激励他们为之奋斗,给他们创造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赢得了民心,夯实了统治基础。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十分公平的制度,不看门第,只看考试,使真正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国家也能选出真正的栋梁之材。晚清时,英美等国官员来中国考察,看到中国以科举取士,大赞中国人聪明,于是依葫芦画瓢,创立了文官制度,走上了跟中国一样的考试选人道路,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和政府的政务能力。而在年,清朝废除科举制,这项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制度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令人唏嘘。科举虽废,但它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方法却得到了传承,甚至传播到了世界。现在的高考、公考等都还能看到它的影子。
秦和隋的制度与伟大奇迹一样,都是两个王朝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5.千古暴君
两个王朝都因暴政而亡。有暴政,就有暴君。秦始皇被一些人认为是暴君,尤其在西方人眼里,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但有一部分人持不同意见,认为他不完全是暴君。这点我们会在后文详述。
隋炀帝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我们看到的隋炀帝都是弑父杀兄、霸占大嫂、沉迷酒色、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残暴无道的形象,要有多坏就有多坏,暴君的所有特征都集中在他身上,可谓暴君的集大成者。正因为如此,为他洗白的人寥寥无几。
短命,却产生了两大暴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面。
6.对外强硬
虽然两个王朝短命,但在对外关系上槽点很少。北方的胡人一直在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他们是游牧民族,食肉为主,生性好战,侵略性强。历史上胡人打败汉人的情况屡见不鲜。但秦和隋抵挡了游牧民族的进攻,战胜了北方的胡人。
秦始皇“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秦朝本来就是虎狼之国,战斗力一向强悍,就连战斗力同样强悍的匈奴也只能甘拜下风。秦朝在对北方胡人的战争中从来没输过,对外一向强硬。
隋朝在对外方面也不差。隋文帝打败了盘踞北方的突厥,并把突厥分化成东突厥和西突厥,让他们相互牵制、相互内耗,削弱他们的实力,隋朝则坐收渔翁之利。到了他儿子隋炀帝,虽然有暴君之名,但打败了北方的吐谷浑,稳定了北方的形势,进一步解除了胡人对中原的威胁。可以说,隋朝对北方胡人也很强硬,对外方面也做得很好。
7.为人做嫁
两个王朝的短命和暴政给后继王朝带来了太过惨痛的教训。后继王朝把秦和隋当作反面教材,一再教训子孙不要重蹈覆辙。
汉人贾谊说:“(秦)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唐人杜牧批评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唐代诗人很喜欢评说隋朝,毕竟他们就在隋朝之后,离隋朝不远。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胡曾的《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还有宗元鼎的《炀帝冢》:“帝业兴亡是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两个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实在太强,搞得后世的皇帝不敢再做暴君,于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恢复生产、重用贤臣、慎用民力、开源节流。因此诞生了两个最强大的朝代:汉朝和唐朝。汉族、汉服,唐人、唐装,都和汉唐有关,我们现在还在天天想着复兴汉唐盛世。
其实,大乱之后是大治,秦和隋的制度、工程和文化等都被汉和唐继承,还给后世上了生动的历史课。可到头来,汉唐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盛世,在秦隋的树荫下乘凉,给他们打下基础的秦隋却被贴上各种负能量标签,犹如为人做了嫁衣裳。
当我们为汉唐盛世津津乐道时,又有谁想到秦隋为他们做了嫁衣裳?
说完了同,再来说异。
1.皇帝人生不同
两个王朝的开国皇帝的人生轨迹并不相同。
秦始皇强势、残暴、刻薄、刚愎自用,但也有勤政、坚强、豪迈、高瞻远瞩的优点。这些优点和缺点都贯穿了他的一生,始终如一。
隋文帝就不太一样。早期的隋文帝励精图治、勤政爱民、艰苦创业、任人唯贤,还与皇后独孤伽罗立下“誓无异生之子”的誓言,生活作风极好。他还重视教育,推行科举,广建学校。这时的隋文帝充满了理想和激情,是一个典型的开国皇帝、创业皇帝,与正在冉冉升起的隋朝相得益彰。
晚年的隋文帝却像变了一个人。先是独孤伽罗死后,隋文帝像从监狱里放了出来,流连于各个妃子之间,沉迷女色,背弃了与独孤伽罗的誓言。彼长则此消,花在女色的时间多,花在政务的时间就少,他对政务失去了兴趣,变得懒政怠政。他年轻时重视教育,晚年却废除学校,亲手葬送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教育基础。最大的错误就是废太子杨勇,立杨广(隋炀帝)为太子,导致二世而亡。晚年的隋炀帝就是个老糊涂,与年轻时判若两人,晚节不保,善始不能善终。
虽然秦始皇骂名不少,但能始终如一,也不算结局太差。隋文帝年轻时颇得好评,晚年却饱受诟病,不能一以贯之。
秦始皇和隋炀帝也有不同。前文说过,秦始皇是个有争议的皇帝。差评者说他是暴君。好评者是他雄才大略,目光长远,统一文字、车轨和度量衡,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定下了中华文明的基调,是千古一帝。围绕秦始皇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至少人们会记得他的过,也会记得他的功。
隋炀帝就比较倒霉了,不仅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暴君,而且没什么人记得他的功。《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隋炀帝全都摊上了,成了少数几个能“享有”此谥号的皇帝,可见世人是有多恨他了。因此,即使他修建大运河、打败吐谷浑、完善科举制、实行民族融合政策,也没多少人记得他的功。国人几乎对他一边倒的差评,比秦始皇差远了。
2.建国基础不同
秦朝建立前,七国混战,诸侯割据,大一统的观念还未形成。秦统一后,大一统的观念也没有那么快深入人心。因此,秦末大乱时,不少原来的六国贵族还想趁机复国;汉朝建立后,功臣和原六国贵族迫使刘邦给他们封国和封王,妄图回到战国的诸侯时代。当然,历史的车轮无人能阻挡,王国后来都被削除,大一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到隋朝时,大一统已经深入人心,天下一统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事,功臣和贵族想关起门来建立独立王国的可能早已不复存在,如果有就算造反,是要株连九族的。
另外,秦朝建国靠的是变法和武力。商鞅变法使之强大,然后秦远交近攻,逐个灭亡六国。秦建国更多靠的是武力。隋朝建国更多靠的是篡国。北周宣帝是个昏君兼亡国之君,因沉迷酒色而英年早逝,留下一个七岁的静帝。杨坚德高望重、权倾朝野,静帝根本无法对抗,于是杨坚众望所归,篡夺北周。杨坚建立隋朝时,北周已经统一了北方,兵强马壮,打下了厚厚的家底,杨坚利用这个好家底,灭亡陈朝,统一全国。
建国的主要方式不同,这也是两者的不同。
3.思想环境不同
众所周知,秦朝对思想文化的管制是非常严苛的。秦朝以法家为指导思想,法家思想就是消灭异端,只留一家,因而其他思想都受到严重的打压。李斯说:“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遂有了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大量文献被烧毁,文化遭到严重破坏。论对思想的钳制和文化的摧残,秦朝可谓空前绝后。
相对秦朝的严苛,隋朝的思想环境要开放得多。儒佛道都能并存发展,没有哪家受到钳制。佛教的发展最快,由于隋文帝从小在寺院长大,所以对佛教情有独钟,时常礼佛,十分虔诚。因此佛教在隋朝得到推崇,为唐朝时达到巅峰做了准备。隋朝也没有发生类似焚书坑儒的事件,它的思想环境和文化政策是开放、开明和包容的。
4.世界影响不同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的英文China和秦朝有关。秦的古音作Chin,a意为Asia,即亚洲。因秦朝强大,声名远播,西方人很早就听说过秦朝,认为它能代表中国,中国又在亚洲,所以西方称中国为China。美国汉学家马立博的《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印证了这一说法:“秦汉时期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如此重要,英文中‘China’即来源于秦(发音Chin)。”在古代西方人眼里,秦朝地域辽阔,国力强盛,秦即是China,即是中国、中华。西方用秦指代中国,是对秦的赞赏,也是对秦的世界影响力的认同。同样富有影响力的还有秦始皇。虽然不少西方人认为他是暴君,但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所以认知度非常高。
相对而言,隋朝就显得默默无闻。西方称我们汉人、唐人,却不会称我们隋人。隋朝没给西方留下什么印象,即使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估计也没多少人知道它是隋朝修建的。隋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
说不尽王朝兴衰,道不完历史风云。秦和隋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它们实现了大一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经济、文化和制度,彪炳青史。它们都因暴政而导致二世而亡,留下了前车之鉴,引起后人多少浩叹。尽管有如此惨痛的经验教训,后世的暴政却从来没有绝迹过。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西区到任何教训。”恐怕再经历几个秦隋,人类也不会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