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所在的骊山,又称“郦山”,位于西安临潼区城南,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峰九龙顶海拔.9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苍黛色的骏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自多年前的西周起,就成为帝王游乐的宝地。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游览胜地,曾营建过许多离宫别墅,吸引着各代游人。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这里北面是渭河,南麓盛产玉石,北麓蕴藏金矿,符合古人所谓的风水宝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像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秦始皇之所以要选择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藉来山去水。”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
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它南依骊山的层峦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坟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据说在秦始皇陵的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 “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
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千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
此外,在陵园东侧,有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整体“依山环水”,可说是古人心中理想的风水宝地。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建造皇陵,布置了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大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十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毁,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
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
《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十万人长达九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三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
尽管秦始皇陵墓工程历时38年之久,但整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天下开始动荡,陈胜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
少府令章邯建议: “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说要解燃眉之急,可将修骊山陵的人武装起来和起义军战斗。秦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因为工程中止,秦始皇陵就无法建成其预计的规模和形制了,所以至于秦始皇陵到底要建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但即便如此,秦始皇陵仍是中国规模最大,耗费人力物力最多的皇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