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史记》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第一位皇帝,也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改革家,对于中国版图的统一,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皇帝”二字正源于秦始皇,其取“三皇”与“五帝”中各一字,展现了秦始皇本人的高度自信。

对于后世的评价来看,秦始皇可谓是功过参半,一方面他是促成国家大一统的杰出帝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纷乱局面。另一方面,他嗜血残暴,焚毁古书坑杀儒生,令先秦时期的百家灿烂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

不过相比于秦始皇本人,后世之人更感兴趣的,则是位于陕西地区的秦始皇陵,一座历经千年的豪华帝王陵墓。一直以来,秦始皇陵都以神秘著称,无论是太史公在《史记》中的春秋笔法,亦或是上世纪出土的庞大兵马俑群落,无不为秦始皇陵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秦始皇陵内究竟埋藏着多少珍宝?为何现今考古学家不对其积极发掘呢?

想要了解秦始皇陵,我们有必要借阅一下《史记》中的记载。《史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能得知很多信息,在秦始皇登位之初,骊山秦始皇陵便开始修建,所动用的人力甚巨,足有70万之多,并且这些劳动力都是狱中的囚徒。70万囚徒,毫无人权的奴隶,并且还要没日没夜的劳作,可见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简直令人难以想象。为了能够令自己死后同样享受帝王般的待遇,秦始皇命人将秦王宫中的珍宝全部堆积于墓室之中,简直如一座座小山般。不仅如此,在巴寡妇清的帮助之下,大量的朱砂开始源源不断的被提纯出水银,继而灌输于墓中,形成江河湖海,任由秦始皇铜棺在其上漂荡,巡视自己的“壮丽河山”。

正所谓“美色迷人眼,钱财动人心”,如此宝藏,必然会引起他人垂涎。为了能够在墓中安然入眠,秦国工匠们还在墓中设置了各种机关暗器,一旦有人进入墓室,也必然会横死当场。

谈到这里,肯定有读者会十分好奇,秦始皇陵号称珍宝无数,除了一些常规的金、银、珍珠、玛瑙、翡翠外,是否还有旷世奇珍尚存于墓中?答案是肯定的!后世专家也一直在推测其内所藏之物。下面我们就一一列举:

禹王鼎

禹王鼎,又称“禹王九鼎”,相传是在大禹治水成功后所制。在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令九州州牧各献当地青铜,铸造了九尊大鼎,每鼎各代表一州,其上刻当地山川地势与人文风貌,以此作为王权之象征。值得一提的是,有传说称,九鼎之上的图案合于一处,便是一幅完整的华夏地图,号称《山海图》,而现今流传于世的奇书《山海经》,正是《山海图》的文字版。当然,以上只是一个主流的猜测说法,并不具备可靠的史料记载。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从以上文字可以得出结论,在夏王朝以后的商朝、周朝,君王们依然视九鼎为合法统治权的象征,并且具有较为直接的传承关系,这一点通过两件著名的历史事件可以证明。

《史记·周本纪》:“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曾经在兵强马壮之时,令人问九鼎之重,虽然此语被王孙满一席话噎了回去,但是此事仍然表露出了诸侯们对于周天子权威的挑衅,而挑衅的借喻,正是禹王九鼎,由此也留下了“问鼎中原”的成语典故。

至公元前年,秦国国力迅速崛起,以至于年轻好胜的秦武王同样觊觎周王朝的天下,公然召开了一场“举鼎比赛”,再一次对周王室的统治权威进行挑战。相比于楚庄王的有意试探,秦武王显得更加盛气凌人,虽然其最后被大鼎活活砸死,但是仍说明禹王九鼎在诸侯心中的重要地位。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周王室随即灰飞烟灭,至此,禹王九鼎下落成谜。合法统治的象征突然消失,是否符合秦始皇“受命于天”的政治宣传方向呢?这似乎有些矛盾!不过秦始皇的一个举动却暴露了他的想法,这便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玉玺的问世,它几乎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取得天下统治权的标准象征物!换句话说,传国玉玺在一定意义上代替了禹王九鼎,而禹王九鼎究竟去了哪里?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被秦始皇带到了地下,向死去的列祖列宗炫耀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功绩!

2.魏国夜明珠

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珍贵的宝石,自古便有“随珠”、“悬珠”、“垂棘”、“明月珠”之称,属于能在夜间发出明亮光线的荧光石。现代地质学家认为,夜明珠的形成与地壳变动以及火山喷发有关,由于其内部含有大量的荧光物质,故此才能放射出刺眼的光线。在现代人的意识中,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的宝物,而在古代,除了明火之外,没有电灯与等其他照明光源,夜明珠自然成为了“宝中之宝”。

《资治通鉴》曾记载了一段故事,在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两位国君在山中打猎,二人谈论到宝物时,魏国国君魏惠王得意洋洋的对齐威王说道:“寡人的大魏国领土疆域虽比不上齐国广袤,却有珍宝无数。寡人有十颗夜明珠,每一颗直径都超过了一寸,并且它们所发出的光线,能够在夜间前后照亮12辆马车”。听罢此语,齐威王淡淡一笑道:“寡人眼里真正的宝贝,与魏王眼里的宝贝完全不同,寡人眼里的宝贝是四位能臣……”。

说到这里,一个结论便产生了,从《史记》记载来看,秦始皇墓中的照明装置只有“人鱼膏”制成的蜡烛,只以此物装饰帝王陵墓,是否显得有些单调呢?从秦始皇个人性格以及秦始皇陵的豪华程度来看,已经被灭掉的魏国,其所珍藏的12颗夜明珠,一定被秦始皇镶嵌于陵墓内的某些重要位置,如墓室顶,或者是铜棺之内。

3.嬴政银尸

根据《史记》记载来看,在秦始皇的陵墓中,存在着大量的水银,此事是否为真实记载?现代科技已经给出了证明,在年时,陕西考古部门曾对秦始皇陵墓上的封土,进行了一次汞含量测定,结果发现该地区的汞含量高于其他地区数千倍,证明司马迁并没有说谎,秦始皇陵墓内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水银。

不过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史记》中已经言明秦始皇以水银制作江河湖海之事,并将自己的铜棺椁置于其上,说明青铜棺椁与水银是直接接触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众所周知,物质与物质之间可以进行反应,虽然水银与青铜都是金属,但是从化学角度来分析,水银与青铜是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的。水银与青铜反应,会生成大量的汞齐,汞齐是一种汞合金,更有意思的是,汞齐居然还能溶于汞液体。由此我们就能推断,在大量汞液体的影响下,秦始皇的铜棺椁已经彻底不复存在,而是完全溶解于“江河湖海”之内,在水银之上漂流的,正是秦始皇的尸体。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水银具有极强的防腐作用,加上陵墓中绝对隔绝空气,秦始皇的遗体很可能会保存的相当完好。

综上来看,秦始皇陵墓不仅仅是一座豪华的帝王陵墓,同时也是能够揭开诸多历史之谜的巨大宝库。至于以上三种宝贝是否如编者推断的一般无二?还需要未来真正发掘秦始皇陵才能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