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华清宫遗址北山的朝元阁遗址内,发现了一座三层式唐代宫苑建筑遗址,这是一座罕见的唐代面积最大的高台建筑遗址。
据史料记载,朝元阁是骊山上规模最大的建筑,主殿内供奉老子、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等6位皇帝画像,也是唐代帝王、大臣们祭祀的重要场所,唐玄宗、杨贵妃也曾频繁出入这座宫殿。
安史之乱中朝元阁毁于战火。
有许多爱好考古的网友看到这个消息后都很激动,网友
quentin_tian说:“确定了朝元阁基本上就确定了长生殿的位置,好刺激。”骊山上规模最大建筑相当于李唐王朝家庙
朝元阁是唐代华清宫主要建筑之一,是盛唐皇家依山而建的大型建筑,也是骊山上规模最大的建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镇骊山的西绣岭第三峰顶,始建于天宝二年(年)。
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七载(公元)年……十二月,(唐玄宗)以玄元皇帝太上老君降于朝元阁,令改为降圣观,塑老子玉像于阁内,供百官朝拜”。玄宗帝又下令在阁内画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位皇帝像以之陪祭。
由于供奉了多位皇帝画像,朝元阁实则相当于李唐王朝的家庙。玄宗时期,除祭祀外,也作为登高远望、郊游的休息之处。
因与唐王室的特殊关系,朝元阁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吸引了许多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无数的赞美之词。
安史之乱后,朝元阁逐渐荒废。后晋天福年间,后晋朝廷将朝元阁赐于道教。
年8月,为配合唐华清宫朝元阁的维修保护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始对朝元阁遗址进行发掘。目前,已发掘面积达平方米。清理出唐代、元明等时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一处,出土经火焚后的地栿(fú护栏底座)、立柱及排列有序的石柱础,另外还有莲花纹瓦当、带字瓦、铺地砖、手印纹砖等。
朝元阁遗址夯土台依山而建高达5米
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邢福来介绍,朝元阁遗址为一处依山而建的大型夯土高台建筑。
夯土台基坐北朝南,长方形,东西长22.6米、南北宽15.5-16米,高5米。北部夯土残高2米,有草拌泥墙面及白灰面。夯土台北侧有回廊,两侧有台阶式回廊。台阶宽2.95米,西侧台阶式回廊保留有两级方形铺砖。东坡道水平长10.20米,顶部拐角平台宽2.1米,通向东部未发掘区域;西坡道水平长11.20米,顶部拐角平台宽2.9米,通向西侧。西坡道外侧另有回廊通往西侧建筑,方形柱石间距3米。
唐代地面普遍为夯土,中部偏东有边长6米,现存高90厘米的夯土台。此台深入地面以下,整体高1.9米。东西两侧被后期用以安装地栿的沟槽及柱础石坑破坏,顶部与后期地面持平。
西部台阶式回廊外柱石间保留有地栿的痕迹。从柱石观察,北部回廊为面阔5间的建筑。
后期建筑基址(元明时期)整体向西移动约50厘米,坐北朝南,面阔3间,进深3间,柱石、火焚后的地栿、部分立柱也保留了一部分。柱石基本为唐代柱石再利用。
清代建筑从基础看也是一组面阔3间、进深3间的建筑。
从发掘情况看,至迟在宋代,朝元阁东西两侧台阶式回廊、北部回廊已荒废不用,逐渐被填埋。
结构复杂整体建筑至少有三层屋檐
邢福来表示,由于唐代朝元阁夯土基础保存相对完整,排列有序的柱础石对研究朝元阁的建筑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通过发掘能初步判断出,唐代朝元阁是一组结构复杂的大型建筑。主要组成部分由高大的夯土台、左右两侧台阶式廊道、北部廊道、西侧夯土、顶部建筑、建筑内部夯土台等部分构成,结构较为完整。整体建筑应该至少有三层屋檐。
立柱、地栿及柱石排列有序,结构清晰。柱础石及立柱有明柱和暗柱之分,暗柱一般位于夯土台边缘,是夯土台夯筑完成后在夯土台边缘挖出柱础石及立柱位置,放置柱础石、立柱,然后用砖块、土坯块等填实,外表抹草拌泥,有的部位再刷白灰,使柱石和立柱隐藏于壁面内。明柱位于夯土台内部,是在指定的夯土上挖出柱坑,放置柱石,然后立木柱。元明时期在柱石上放置地栿,然后在地栿上立木柱。
邢福来认为,朝元阁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应当对后代楼阁式或殿堂式建筑具有重要影响。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是一处难得的保存较为完好的皇家建筑基址,它的发掘无疑对研究中国大型建筑的结构、布局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综合自华商报、西部网、微博
王朝的废墟)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