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消暑,离不开风扇和空调,这两样电器堪称是现代人应对炎热天气的消暑神器。可是在没有风扇与空调的漫长古代,人们又是怎么度过炎热的夏天呢?
富人避暑,方法多多
唐玄宗杨贵妃避暑之地骊山华清池
古人避暑,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到一个不热的地方去避暑,穷人建个茅屋就可以简单住下,富人和权贵就不同了,他们会在避暑的地方大建屋舍,希望能舒舒服服的过好夏天。比如唐朝的玄宗皇帝,是一个非常讨厌天热的人,每年夏天,玄宗皇帝基本都会圣驾临幸至长安城外的骊山华清宫避暑,据陈鸿所著《长恨歌传》记载:“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于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时夜殆半….”,唐玄宗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皇帝生涯里,基本上每一年都会到骊山华清宫避暑。又比如清朝的咸丰皇帝为了避暑,在承德建了一个避暑山庄,建筑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咸丰皇帝最后也是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
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自建“凉亭”了,作为动手能力很强的古代人,他们可以为避暑发挥出自己极致的智慧。这种“凉亭”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水通过水车引到屋宇的顶上去,然后水流再顺屋檐飞泻而下,形成颇具规模的人造瀑布,人就在人造瀑布里面生活,住在里面不仅清爽宜人,而且无蚊无蛾还比较环保。不过要建造这种消暑“凉亭”,你首先就要有一栋上档次的自家宅院,说白了要有巨大的经济实力才能办到,一般老百姓根本无力承受。自建“凉亭”的效果是极佳的,唐朝时期,御史大夫王鉷为避暑在自家宅子就建了叫“自雨亭”的“凉亭”,“当夏之处,凛若高秋”,住在里面住出了深秋的感觉,你们说这防暑效果该有多好。
第三种办法就是雇人扇扇子,我们在很多电视剧里面都能看到富贵人家后面都会站着丫环给他扇扇子消暑。扇扇子是个体力活儿,富人是舒服了,但扇扇子的人可就累得够呛了。
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冰窖
第四种办法是冰块降温,食用“寒食”。这种方法也是古代人智慧的体现,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古人会在冬天提前把冰块储存在冰窖里面,夏天再取出来食用,而且用途很多样,既可以当作冷饮,也可以搭配其他食物制作成“寒食”。比如唐玄宗时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为了避暑就还用大量的冰块搭在宫殿的四周,其避暑效果之好,就像人置身于一个冷库一样,不过,这种费用极高的避暑方式也只有官家才能享用。其实古代也有一种特殊的冰箱,人们称之为“冰鉴”,需要用时,从冰窖里拿出些冰块搭配水果或者佳酿做成冰镇水果或者冰镇果酒,吃下去喝下去感觉透心凉。
第五种办法就是因地制宜使用各种消暑用具。比如古代的富人们夏天睡觉,会用瓷枕和石枕来消暑,北宋诗人张耒曾经做诗《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写道:“巩人做枕坚且青,古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从诗中可以看出这种消暑办法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第六种办法就是穿用材质透、轻盈的衣服,其消暑解热的效果也很不错,但这种材质轻盈透气的衣服,一般穷人根本买不出,他们一年到头也没得几件衣服穿,哪敢奢望买这些专用消暑而设计的衣服呢,能穿得起的,也就富贵人家了。
穷人避暑,简单环保
富人因为有足够的财力做支撑,自然避暑方法很多,而且效果极好。而广大的穷人,面对炎热的夏天该怎么办,基本靠忍,然后翘首以盼秋天的到来。但这并不代表穷人们面对酷暑就素手无策,其实穷人们也有自己的避暑办法,而且是既简单又环保。
关于古代人纳凉的画作《纳凉图》
河流湖泊沟渠洗澡。这种避暑办法简单直接,利用冷水降温,物美价廉,老少皆宜,只要水资源丰沛,大家就能达到最简单直接的避暑目的。树荫纳凉,扇子扇风。扇子是属于物美价廉的消暑用品,穷人也买得起,甚至有些穷人还会采集叶子自己制作扇子。炎炎夏天,大家坐在树荫下,摇扇纳凉,聊聊家长里短,奇闻轶事,也不失为是一个环保的消暑办法。心理自我调整。俗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人只要静下心来,对热的感觉就不会那么强烈,白居易有一首《消暑》诗这样写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更难与人同。”。选择低温阴凉处避暑。富人可以起高楼建豪宅,建避暑山庄、凉亭作为避暑自用。穷人呢,也可以因陋就简,选择一些低温阴凉的地方避暑。比如在大树底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者钻到山脚下的洞穴里去,住在西北地区的人还能因地制宜挖地窖窑洞,这里都是阴凉,低温所在,很适合避暑。暑热的危险性,轻者中暑昏倒,重者甚至可以危及人的生命。特别那些没有什么避暑条件的穷人,经常会有中暑的危险。不过,不仅穷人容易中暑,一些达官显贵如果避暑不甚也会有中暑的危险,像北宋大文豪苏轼、在流放岭南后在回京的路上中暑死了,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金石专家赵明诚、在上任途中中暑生病而亡,南明延平王郑成功,最后也因中暑而去世,这三位都算是富贵之人,但最后都因为中暑而逝世,可见中暑之患,可以危及生命。那么古人一旦中暑了,又该如何自救呢?
古人中暑后如何自救?
延平王郑成功中暑后因为庸医的错误治疗而去世
不管富人穷人,一旦避暑不当,都有中暑的危险,像前面提到的苏轼、赵明诚和郑成功三个历史名人,他们都不是穷人,属于达官显贵的权势阶级,最后也都因为中暑而亡。那么古人中暑以后应该如何自救呢?其实结果也就两个:一个抢救及时、得当,姓名地保;另一个是抢救不及时方法不得当,最后命丧黄泉。
比如苏轼,他在流放海南的时候,已经是个身体多病的中老年人,在海南苦熬多年,终于得大赦返京,苏轼归心似箭,日夜兼程,途中不幸中暑,家人甚至连抢救都来不及便匆然去世。赵明诚赴地方上任前,在酷暑难当的时间去见皇帝,结果不幸中暑抢救不及时而去世。郑成功中暑后,得到了及时抢救,但那个医生是个十足的庸医,结果用药不当间接害死了延平王。
用药不当会害死人,不仅仅是郑成功,清代大文豪袁枚,也曾因中暑后请来了一个庸医,结果病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差点危及性命。也是袁枚命不该绝,他的好友赵黎村此时刚好来访,赵黎村是一个高明的医者,一看就知道袁枚是用药不当所致,及时给他开了正确的药方,终于救了袁枚一命。可见在古代中暑并非毫无办法,关键在于对症下药,医者的医术,和患者的配合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我们拥有了风扇和空调这样的消暑神器,中暑的几率已经大大降低,但这并代表我们就不会中暑了,只有避免户外暴晒,保持室内通风,待在阴凉处,多喝水等办法才可以避免中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