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因被东家举报,在看守所里待了天,最后以证据不足释放。出来后,瞬间成了各媒体的焦点人物。
在讨论这个事之前,先讲两段故事。
自有人类以来,利益之争一直伴随着各种活动,归结起来,无非两种形式:攻和防。
我们通常讲一句话,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历朝历代的灭亡其实都遵循了这个规律。
1、秦末的攻防
都说秦朝亡于暴政,其实是谬论。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原列国贵族低头哈腰,大气不敢喘一口,更不要说扯旗了。
秦帝国的命运,在始皇帝病死沙丘后突然发生了转变。
赵高联合李斯,将秦始皇的少子胡亥扶上帝位,是为秦二世。
回到咸阳的赵高,为稳固自己的势力,开始血洗朝堂。先是将蒙毅、蒙恬哥儿俩干掉,之后指鹿为马,批量扩充自己的队伍。随着一些能臣干将的凋零,蠢蠢欲动的人看到了机会,天下反秦风暴开始袭来。
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几个月间,其势力急速扩充至近百万。当周文率领六十万起义军攻破潼关、进逼咸阳时,赵高终于完成了朝堂轮换,开始组织反击了,只不过,赵高依然不放心,最终采纳了少府章邯的建议,征发骊山刑徒抵抗叛军。
其实,这样做,是担着很大风险的。这些刑徒,皆是一些亡命之徒,如何让他们服从军令,这是一件非常挑战智商和能力的活儿。再者,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其实就是新兵蛋子,猝然上战场,就是生与死的抉择,如何表现,又是另一回事了。
几百年前,商纣王这么玩过,结果那些士卒倒戈了,反倒引领着周武王攻破朝歌。这次,章邯会怎么做呢?
很简单,按照秦法斩杀敌人数量晋升爵位。
秦法的强大,很快凸显出来,一战败周文数十万大军,二战胜齐楚联军,三战于定陶击杀楚军统帅项梁。
正当章邯、王离乘胜追击,光复大秦时,作死的赵高又来了,对章邯断粮!
二十万刑徒的希望顿时化为泡影,战场杀敌的爵位没了,照这样打下去,即便是灭了那些反秦势力,完事儿后还要回来修陵墓,这不毛病吗?且眼下粮草都没了,怎么打仗?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向项羽投降了。
2、明末的攻防
都说明朝很硬气,“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似乎成了明朝的标签,其实这是最大的谎言。
洪承畴,进士及第,出身望族,当时陕西一带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朝廷无人可派,毫无经验的洪承畴被硬推到了前线,这个文人果然不负众望,一役即斩杀三百余人,之后,凭借镇压“流寇”之功,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
北部建州女真频频扣关,缺乏治国方略的崇祯皇帝朱由检顿感捉襟见肘,这种情况下,洪承畴被拉到了松锦前线。
在崇祯帝“刻期进兵”的催促下,洪承畴与皇太极展开战略对决,除吴三桂等人逃出外,近十三万明军葬身此地,洪承畴被俘。
战败消息传到京师,崇祯帝痛哭一场,给他建了衣冠冢,祭九坛。可是,没多久,洪承畴降清的流言被证实,在京城文武百官中引起哗然。
对于降清,最大的担忧者自然是崇祯帝,因为这意味着明朝的东北布防全部暴露给了皇太极。其实,这个时候的明朝,已经没有多少军事机密了,没过几个月,北京城就被李自成攻破了。
洪承畴对清军的作用开始凸显了。
他对皇太极献策,“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果然,从山海关撤回来的李自成,在京城连口气都没喘,直接揣着掠夺来的金银珠宝逃走了。
其实这个时候,若是明朝各地勤王力量赶到,联合吴三桂,来个关门打狗,八旗子弟依然会铩羽而归。
洪承畴曾经对皇太极坦言,北京城固若金汤,就你们清军的装备,哪怕是用上红衣大炮,没有两个月也是攻不下来。现实却是,李自成三月十七日正式轰城,十八日太监曹化淳打开广宁门放义军进城,三月十九日兵部尚书张缙彦打开正阳门,刘宗敏入城,区区两万人马,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这个明帝国的首都。
而清军入城更简单,如入无人之境。
李自成进城前,崇祯为募集军饷,就差给那些臣子下跪了。那些自诩为大明的柱国,哭穷的本事倒是厉害,比如崇祯的老丈人周奎,在差点被李自成打死的情况下,终于把三百万家产贡献了出来。
其实,大明降清的臣子不仅仅是一个洪承畴,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祖大寿、马光远、李永芳、马得功等,百年后,乾隆还专门编了一本《贰臣传》,将这些降清的明朝官员,共计名,进行了分门别类。
结语
一座拱桥,正常情况下,从上面行走不会坍塌,但如果从下往上捅的话,这桥就废了。就攻防战来说,攻方必然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硬攻不成,在堡垒里面寻求软力量就成了成本相对低廉且有效的操作手法。
特洛伊木马、第五纵队等,其实玩法都是一样的。
再回到华为这个事来,当事人出来后,华为宣称,若是觉得亏了,可以依法起诉。当事人却说,自己处于弱势地位,要看全国媒体和网友的态度。
正常情况下,个人和公司地位确实不对等,在涉及纠纷时,个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但当各路媒体及全国网友参与时,孰强孰弱已然不同。其实,这事有一个蹊跷的地方,就是当事人出来后,众多媒体逼宫华为,俨然当年的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要知道,欧美已经打压华为很多年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