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总会留下很多遗憾,以致后人在读史时总会替当事人着急,产生这样那样的假设,比如,赤壁之战中曹操如果不把战船连起来,他还会失败吗?淝水之战中苻坚如果坚守淝水河岸,不下那致命的后撤命令,前秦还会顷刻间瓦解吗?如果崇祯皇帝不杀袁崇焕,满清还有机会入住中原吗?等等。虽然历史不容假设,马后炮式的回答没有意义,但如果我们能把脑洞开大点,对一些令人惋惜的历史事件做一些合乎逻辑的推演,也许能得出不一样的结果,给人以不一样的启迪。

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上面三个问题,而是回答一个我在头条历史问答公开课上遇到的一个颇具脑洞的问题:“答疑解惑:如果是扶苏做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虽然我在问答上已经回答过了,但限于篇幅,没有过多的展开阐述。今天,我们就不妨开一下脑洞,看看如果公子扶苏做皇帝,是否能挽救大秦的国运。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下,深入分析以下三个大秦时代面临的问题:1,造成秦朝终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人为是否能够解决?2,当时的时代主题是什么?秦朝的统治到秦始皇末期是否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时代赋予秦后继统治者什么样的要求?3,公子扶苏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如何,他是否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

公元前年,经过秦国自秦孝公开始的六代君主的苦心经营,终于使秦国国力一骑绝尘般的将其余六国远远甩在后面,到一代雄主秦始皇时,终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举消灭关东六国,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其国力也是空前的强大。按道理来说,秦朝还在春秋战国的秦国时,是一个西北边陲的化外之地,属于夷狄之邦,却能在六国攻伐下一直坚持年之久,反而在统一全国后,国力空前强盛的情况下,短短15年就亡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强大的秦朝会迅速灭亡?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秦始皇对统一六国后时代发展所面临的主题认识不清:

秦灭六国后,结束了长达多年的春秋战国割据混战,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在大规模的军事征伐活动结束后,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割据与统一的矛盾,而是被多年混战弄的千疮百孔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渴望安定和睦的环境来休养民生之间的矛盾,。客观上需要统治者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民休息,发展农业生产,也就是和平和发展是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但秦始皇秦在统一以后的十几年中,始终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进行了多次的大规模战争,当时全国的人口约为一千多万,而当兵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二以上。一方面,大量的壮丁服兵役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严重不足,阻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庞大的常备军消耗了大量的国家储备,使得在应对陈胜、吴广起义时不得不征发大量囚徒去当炮灰。

2、秦统一后的基本国策没有实现去军国主义化:

对于“军国主义”这一国家体制,我们并不陌生,近现代的德国、日本实行的就是军国主义。而我们仔细观察自商鞅变法以来的秦国国策,不难发现秦国实行的就是军国主义政策,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对内暴政统治,压制人民,滥用民力,大兴土木,致使民怨沸腾,这股民怨很容易被原六国贵族利用。思想上受商鞅变法的理念影响,从秦国一直到秦始皇,统治阶级一直奉行法家的治国理念。对于其他的学术思想则实行“焚书坑儒”的恐怖政策。在法治上,秦始皇法定的重刑主张推向极端,用严刑峻法来镇压臣民的反抗,推行轻罪重刑的处罚原则,动不动就实行抄家灭族,邻里连坐的严重处罚,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在军事上,始终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还连年继续发动战争。

3、秦朝统治者对内部宗室、贵族、功臣的大肆屠戮,彻底失去了原秦国关中地区的民心。

在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我们发现,在原秦国旧地关中地区和汉中两川地区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说明秦国在原势力范围内的统治还是比较稳固的。秦王朝在原有地区的支持下至少可以保有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势力范围。但秦二世胡亥继位后,对本土势力大加杀戮,秦二世当时也是脑子秀逗了,在外有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威胁下,还立即“诛大臣及诸公子”,“十公主磔死”,被杀的大臣,几乎都是秦国本土贵族,使得秦国原来有实力的本土势力被铲除殆净,连丞相李斯也受腰斩,夷灭三族。导致整个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国家丧失了凝聚力。造成了的严重后果是,农民起义爆发时,仅存的秦国本土势力已经没有力量,也没有那个忠心去为秦二世卖命了,赵高后来敢弑杀秦二世,就是因为举国之内没有任何一股势力与其对抗,大秦帝国的灭亡也顺理成章了。

4、秦军的两支精锐主力部队在帝国生死存亡的时刻却被调离在一南一北两个边疆地区,根本没有参与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

根据史书记载:当起义军逼近都城咸阳时,即位的秦二世根本无法调度主力部队去平叛,只好赦免了修建秦始皇陵的囚犯,命令他们拿起武器,镇压反叛。出人意料的是,这群“乌合之众”体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战斗力,他们用很短的时间就打的陈胜、吴广的义军丢盔弃甲。这支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能在第一次战斗中击败起义军,可见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并不强。如果有正规的大秦铁骑主力部队参加战斗,秦帝国不可能这么快覆灭。

那么,秦朝的主力在哪里呢?在边疆。

秦军铁骑

在帝国的北疆,公元前年,秦始皇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由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率领的30万精锐秦军镇守在长城沿线。当都城告急的时候,这支秦军开始南下,由于这支军队的灵魂人物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已被胡亥逼害之死,所以,当时这支军队军心非常不稳,将士也不想真心为秦二世的朝廷卖命。他们根本没有南下参与战斗,如果有的话战局一定会改写,想想连晓勇善战、行踪不定的匈奴骑兵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对付农民起义军更不在话下。

在帝国的南方,公元前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百越的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统一了岭南。当起义突然爆发的时候,这部分秦军正在戍守刚刚平定的南部疆土。在帝国存亡的关头,他们选择了沉默。司马迁记载,当地的最高长官下令,堵塞南北之间所有的通道,军队严禁北上作战。南部秦军也这样抛弃昏庸残暴的秦二世。

南北两面的战场累计投入了至少80万的兵力,这就导致了中央兵力的空虚。伟大的秦帝国就这样在无正规主力部队参战的情况下被农民起义军短时间就推翻了。

二、公子扶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能力处理好秦末复杂的社会形势吗?

了解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后,我们来看看公子扶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于公子扶苏,史书上记载的并不多,只知道他的身世是秦始皇和来自楚国的妃子生的,司马迁也没有专门为扶苏立传记载,但我们从其他人的本纪,世家,列传里摘取有关公子扶苏的记载片段来了解这个人。

1、扶苏的思想理念契合当时的时代特征

经过年春秋战国的大混战,民心思安。老百姓都希望过上太平日子,如果不到万不得已,除了六国旧贵族,是没有人愿意起来造反的,毕竟造反是把脑袋别在腰上的营生,即使和平时期六国贵族刻意煽动,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响应。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仅仅是希望能过上吃得饱、穿的暖的安定生活,谁来掌权管理天下,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扶苏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呢?据历史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年),侯生、卢生相互讥讽、评议秦始皇的暴戾,并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闻讯勃然大怒,于是命令御史拘捕审讯咸阳城的术士。秦始皇把这些违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

扶苏针对始皇帝坑术士一事,曾上书劝谏秦始皇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秦始皇大怒,于是将扶苏发配给蒙恬。从这则记载里,虽然不能肯定扶苏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但可以肯定,单一的严厉苛刻的法家思想肯定不是扶苏的执政理念,扶苏执政后,极有可能会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基础上,吸取道家,儒家的部分治国思想,辅之以法家来治理国家,教化臣民,这样,就极大的纠正了秦始皇单一法家执政理念的弊端,不会引起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抵触。收服民心,让天下休养生息,这一点扶苏无疑能做到。

2、扶苏为人宽仁,信人而奋士,善于统御下属,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扶苏被秦始皇发配去守边时,扶苏在那里获得蒙氏兄弟和军民的拥戴,侧面也说明他善于统御下属,会用人。扶苏为人宽仁,体恤民情,执政后极有可能会停建还没修完的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劳民伤财的浩大工程。扶苏接始皇帝”伪诏”,不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就自杀,不论他是否是懦弱还是昏昧,至少说明一点扶苏是一个忠孝之人,但凡忠孝之人,一定是仁慈的、温厚的。再加上扶苏跟蒙恬戍边多年,深刻体会民间疾苦,当政后一定会对在秦朝的军国主义体制进行改革。

而这样忠厚的帝王对于一个已经被强势君王始皇帝折磨的非常疲弊的国家来说,是非常急需要的,扶苏肯定不会是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那样的杀伐果断,英明神武的一代雄主,但至少会和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一样,宽仁待民,与民休养生息,当然更不会大肆屠戮自己的宗室皇亲了,对于秦王朝来说,就等于缓和了社会根本矛盾。

3、在重视宗法血统传承的先秦时期,扶苏当政能一定程度上化解秦国和原六国地区的矛盾

我们在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初期,也发现二位“氓力之人”曾经一度打着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造反。打着项燕的旗号不难理解,因为项燕是楚国最后一位战死的将军。但是反秦为什么要打秦国已故公子扶苏的旗号呢?一方面是因为扶苏的仁义性格人所共知,还有就是扶苏的母亲是楚国人,他身上流着一半楚国人的血统。如果扶苏若当了皇帝,六国中反秦最强烈的楚国,反抗力无疑就会削弱多了。

如果公子扶苏没有自杀,而是取胡亥代之,秦朝是不会迅速灭亡的。

当然,扶苏也不是十全十美万能的,他所面临的秦始皇死时给他留下的形势也是严峻的,在执政后如何能有效化解这些矛盾,也关乎着秦朝的长治久安。包括:1、扶苏能否在思想理念上统一认识,正确处理好各种先秦思想之间的关系和地位。2、在郡县制下,扶苏能否正确处理好原六国地区六国贵族势力和中央的关系。3、扶苏能否排除内部保守势力的阻挠,大刀阔斧的进行去军国主义化的改革。这些都关乎到秦朝能否延续国祚,但由于公子扶苏的早逝,我们是无法假设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