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章邯这位秦王朝最后军事栋梁的相关记载,只零散地穿插于秦王朝濒临灭亡时的诸多军事描写中。而正是这样一位秦王朝濒临灭亡前的最后救星,在巨鹿兵败后,旋即与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率领秦军投降,此后二十余万投降秦军在新安被项羽坑杀。不知促成投降一事的三位秦将当时作何感想,而又是什么样的突发因素,使得这位尽心尽力为秦王朝作战的将军投降呢?

章邯

章邯的华丽出场是在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之后,六国旧贵族云集响应,农民起义军进攻至戏(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源出骊山,北流经古戏亭东,又北入渭),戏离秦都咸阳的距离已经非常近了,秦王朝的统治者们这才晃过神来,开始急忙商议对策,而此时的秦廷,蒙氏已经被秦二世与赵高铲除,王离接任蒙恬的长城兵戍守北方边境,朝中众人面面相觑,束手无策。这时少府章邯带着自己的对策出场了:“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慌失措的二世皇帝立即赦免了骊山囚徒,并发放武器,临时拼凑出一支数十万的刑徒军,交给章邯统帅以迎击起义军。此后章邯的刑徒大军大败周文,击溃张楚大军,袭杀项梁,灭亡魏咎,虎视赵王歇于巨鹿。章邯军势威震死灰复燃的六国旧贵,一时之间,章邯之名,遍传各地。

而这一切的辉煌很快就在巨鹿之战中烟消云散,巨鹿一役,秦军人数碾压对方,却不料从北方驰援章邯的秦将王离在与楚军九次鏖战后被项羽俘虏、秦将苏角阵亡、秦将涉间在兵败后自焚而死,巨鹿之战的秦军先头部队遭遇到了毁灭性打击,但章邯军却并未受损,依旧有二十余万兵力尚存,与项羽的楚军对峙下来,胜负未可知晓。但就在巨鹿兵败后不久,章邯便率领着剩下的二十余万秦军投降,这当中究竟有何隐情呢?

秦军

巨鹿之战这一年,即公元前年,不仅是秦王朝军事上的转折点,也是秦朝核心政治圈天翻地覆的一年。章邯的大规模统兵和征伐,如果没有几位在秦王朝政治中心的大臣支持,肯定是寸步难行。因此,作者推断,章邯除了在朝堂上得到了秦二世的允诺外,还获得了丞相冯去疾、丞相李斯、将军冯劫为首的大臣的大力支持。故而章邯领兵后,在兵力、粮草等各种后勤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几乎一路高歌,直到遇到了棘手的项梁和项羽。恰逢公元前年,李斯、冯去疾、冯劫三人因为触怒秦二世而被投入监狱,三人先后死亡,此后赵高更是通过“指鹿为马”等手段清洗秦王朝的中央政治势力,赵高在秦王朝的权力中心也得以一家独大。可以预想到在朝中的支持力量逐一消亡后,面临着巨大政治与军事压力的章邯内心应该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楚与迷茫。

巨鹿之战失败后,章邯企图重整势力,卷土重来,亟需各种人力,物资补充,便派出了自己军中的长史司马欣前去咸阳与当时的实权人物赵高汇报。但是从咸阳回来的司马欣给章邯带来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把稻草。司马欣绘声绘色地向章邯哭诉赵高闭门不见自己,还派人追杀自己,若不是自己留了个心眼,早就被赵高派遣的刺客所杀。司马欣顺势再为章邯分析了几人的前途危险,秦廷已被赵高控制,无论打胜仗或打败仗一样会被杀。由此,在司马欣的一番劝说下,夹杂着章邯对自己势力孤单、朝堂无人的担忧,章邯最终下定了决心,与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一同率领二十万秦军向项羽投降。

司马欣

追昔司马欣的过往故事,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司马欣与项梁、项羽很早时候就存在交际。项梁曾经犯事被栎阳县令逮捕,于是项梁通过人际关系请蕲县监狱官员曹咎写信给司马欣,于是在司马欣的操作下,项梁很快便被释放了。由此可知,司马欣与项梁、项羽很早便有交情,一定意义上可以算作项氏的贵人。至于司马欣向章邯述说的赵高追杀一事也是值得存疑的,以赵高当时权倾朝野的势力来说,要杀掉脱离军队的司马欣是易如反掌的事。这件事很有可能便是司马欣早已看到秦王朝的大厦将倾,以虚构赵高追杀自己来劝导章邯投降。

秦王子婴投降

项羽也没有辜负司马欣、章邯、董翳三人的投桃报李,在灭秦之后,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管辖关中地区,史称三秦。只是这三人的地位却是用二十万秦军的生命换来的,也难怪后来这三人在刘邦的攻势下很快便失败,或兵败投降、或被俘自杀,新安那二十多万秦兵亡魂的家人不愿助让自己亲人丧命的三秦王,也在情理之中,焉能不败。

三位历史人物的考量抉择加速了本已大厦将倾的秦王朝的覆灭,也许他们的内心也充满悔恨与迷茫,但历史终究是已经定论为史书上的那段文字,“三秦之地”一词承载了三位秦朝降将的人生尾声,今人的我们也只能通过史书的寥寥数语,望着三秦大地感慨秦末那段风云诡谲的历史,兴叹各位历史人物的大起大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