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verYoung

不一样的“青春”影像展

让老去也变有趣

梦想从来无关年龄

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脚下就有力量

音乐梦、绘画梦、求学梦

这些老人们用实际行动证明

只要梦想不灭青春便不老

即使满头银丝又怎样

一样可以做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

“银发追梦人”

x

ForeverYoung

ForeverYoung

“以梦为马,银发而已”

西安百名“青春老人”影像展

正在记录与见证

部分影像与采访新鲜出炉

让我们走近这些“青春老人”

一起见证他们热情追梦的心路历程

感受他们用心拥抱生活的强大力量

贝进达

86岁,始终在路上的“航天先驱”。

/“青春”宣言/

不断前进,终将抵达成功的彼岸!

谈起往日峥嵘岁月,贝进达老人脸上洋溢着骄傲!年轻时,他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却无暇顾及山川风物,因为他心无旁骛专注于工作,将一腔热血全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小时候,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年幼的贝进达跟随家人离开广东来到广西,由此开始了他辗转各地的人生历程。彼时的苏联军工业飞速发展,十几岁的少年在历经山河巨变后,对振兴中华怀有强烈的决心,然而中苏关系恶化,他的苏联留学计划未能成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有什么能阻挡他的报国理想。大学毕业后,国家正值百废待兴之际,成绩优异的贝进达被选拔到我国成立的第一个军工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能够进入这所由开国大将陈赓领导建立的研究院,成为贝进达一生的荣耀。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毕业后开始从事航天事业的贝进达走上了属于他的漫漫“长征路”。他和团队从哈尔滨辗转到沈阳,再到北京成立研究所。由于当时苏联航天人才撤出中国,同时将设计图纸一并带走,导致大批航天相关产品生产出来却无法使用,贝进达凭一己之力调节参数,最终将生产恢复正常,因此还荣获了国家二等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六十年代,贝进达团队听从上级安排,撤往甘肃天水,历史上著名的工程(洲际弹道导弹反导系统)就在这里开始了。后来,贝进达又来到西安,从太平峪到电子城,从技术员到航天研究所所长,他的职业生涯最终在西安这片热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如今,到了耄耋之年的他,选择来到西安太平峪脚下,开始了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

王筠蘅

89岁,从普通人逆袭成京剧大师的“梨园传奇”。

/“青春”宣言/

努力的汗水终会汇成梦想的汪洋!

与出生于上海京剧世家的妻子王熙苹不一样,王筠蘅出生于青岛的一个鞋匠家庭,他从千万个劳苦大众中走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了国家级京剧表演艺术家,各种艰辛,可想而知。

年,幼年丧父的王筠蘅刚刚9岁,经好心邻居介绍,他拜了刘德舜为师学戏。“旧社会学戏比坐监狱还厉害,家人和师父还签了生死合同。如今老了都舍不得放下戏,就是因为当初受罪太大。”

回想曾经的艰辛,王筠蘅说:“当年练功早上4点钟就起来练嗓子,5点钟开始踢腿。练完之后开始压腿,师父让你躺在长板凳上,绑住一条腿,再把另一条腿扳过来绑到另一边,就算疼得撕心裂肺也不能停。”但自打进入梨园行,王筠蘅能吃苦肯用功的性格备受师父喜欢。于是,小小年纪的他就开始排戏,而且演遍当时青岛的六大剧场,成为岛城著名的“小老艺人”,名噪一时。

建国之后,20多岁的王筠蘅北上拜小生名家李荣锦为师,并与名旦王熙春之妹王熙苹喜结良缘。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夫妇二人被调往新疆京剧院开始了长达13年的工作,在此期间,经常会遭遇大雪封山或几个月无菜无肉的艰苦条件,但即使这样,他们依旧坚持演出,甚至为了维持剧院开支而主动降薪。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与操劳中,王熙苹不幸流产,后来组织将二人调回了西安,在陕西省京剧院登台表演。

王筠蘅是一个集编、导、演于一体的全才,仅《群英会》中的周瑜一角,他就演过多场,被誉为“西北叶盛兰”。后来,他还到烟台戏校和青岛老年大学讲学,还曾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上世纪八十年代,王筠蘅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他说:“我不拒绝新事物,70岁开始学习电脑,一生不会圆滑、奉迎。”晚年的王筠蘅不仅编撰了26万字绝本的剧本,还著有22万字关于教学的《谈戏说艺》,唱了一辈子京剧的他,仍在为弘扬国粹艺术不遗余力,老人说,这是时代赋予他的使命。

李延黎

77岁,投身教育事业,用匠心守望初心的“学霸”。

/“青春”宣言/

学习,是人一生永远离不开的主题!

年之前的大部分日子,对“学霸”李延黎而言都是与读书相伴,从学校到家里,只要能接触到的书籍、杂志都被她看遍。知识给予她力量,更给予了她度过苦难岁月的坚韧性格。

每个人在时代变革里都是渺小的,李延黎也一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李延黎遭遇了家庭的变故,但幸好有不离不弃的爱人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年,李延黎和爱人回到西安,在长安大学任教,她担任英语老师兼外语支部书记,而爱人则是英语教研室主任,三尺讲台,方寸之间,她和爱人用匠心守望初心,直至退休。

退休之后,李延黎又受聘于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原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继续当英语老师,她说:“返聘到西工大后,我给自己制定了‘五年计划’,结果一干又是六年,我和学生们的关系特别好,和他们在一起,可以让人忘却疲惫和辛苦。”

李延黎从来不畏惧年龄,不管是7岁、17岁,还是现在77岁,她都在全心全意努力生活,衰老是不可抗的自然规律,她遵循规律并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小时候,父母是她的避风港,在他们的庇佑下李延黎勇敢乘风破浪;成家后,爱人则是她的坚强后盾,在两人携手前行的日子里给她足够的安全感!

回望过去,李延黎说:“好好对待自己,知识从来不会骗人,认真学习和生活的人,定是内心富足的。”

邵贵双

67岁,雪松合唱团里不可或缺的“领军人物”。

/“青春”宣言/

在有限的人生里,对自己永不设限。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批工人从东北来到祖国中西部参加三线建设,14岁的邵贵双也跟随父母来到正在筹建的陕西鼓风机厂。

面对艰苦的条件和简陋的学校,再加上听不懂老师的方言,这都让邵贵双十分不适应,他也不太理解为何要背井离乡来到西安这个陌生的地方。每当他抱怨时,父亲就会这样解释:“建设国家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长大后你就明白了。”

成年后的邵贵双顺利进厂,担任调度员,主要负责组装一台引进瑞士技术的压缩机,这在当时属于国际领先技术的国内转化。为了尽快让机器投入生产和应用,他七天七夜都没有回家。努力总会被看见,这台由他成功组装的国家第一台大型能量回收装置最终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勤勉与努力?他说:“因为工作中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出错,否则就会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严峻后果。”在父辈的影响和教育下,他不断努力学习,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企业的管理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丨邵贵双李燕夫妇

但当了一辈子“理科生”的邵贵双,从小就心怀文艺梦。如果当初没有进厂工作,邵贵双说自己可能会当一名老师、军人,或音乐人,所以退休之后,他开始全力实现自己的“音乐梦”。通过自学,现在的他对于二胡、笛子、萨克斯等乐器都是信手拈来,还担任着雪松合唱团的艺术总监兼乐队队长,带领和指导着一群同龄人徜徉在音乐的海洋。

在有限的人生里,从不给自己设限,敢于追求梦想,才是青春老人的正确打开方式。当我们问到他对于当下年轻人有什么人生建议时,邵贵双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精彩的活法,我从不教人做事。只想用走过的路,给年轻人一点参考。”

李燕

65岁,用青春谱曲,不断提升自我价值的厂矿女工。

/“青春”宣言/

愿平行时空的那个我,更加潇洒自在!

生活在西安的李燕,其实是一个地道的东北人。虽然在西安已经生活了大半辈子,但是交谈中,仍能捕捉到她爽快大气的东北腔。她是年随父母来到西安,用一辈子的时间在西安生活、工作、结婚生子,直至退休。

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李燕积极加入到了年的修铁路大潮中,经过两年磨砺之后,她被分配到了陕西鼓风机厂。在这里她认识了爱人邵贵双,因为两人都热爱唱歌,在一次厂内的文艺演出中,他们代表车间合唱了一首歌,于是爱情也伴随着悠扬的歌声翩然而来。

虽然热爱唱歌,但年轻时忙于工作的她几乎没有机会一展歌喉,因为那时候的李燕不舍得浪费一分钟时间,不安于现状的她,在工作之余积极学习管理知识,在别人还盯着车间流水线上的活儿时,她已经干到了管理岗。她不随波逐流,不断提升自我,从鼓风机厂退休之后,李燕还在大学自考班当了8年的班主任,这些经历对她来说是挑战,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正因为工作时太过投入,刚退休那段时间,李燕过得很痛苦。每天睡醒之后她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一度近乎抑郁,直到有一天路过兴庆公园,她看到很多同龄人聚在一起唱歌,一瞬间她的内心被触动了。自那天起,李燕几乎每天都去兴庆公园唱歌,有时候还会跟着公园里的老师学习跳西藏锅庄舞。她喜欢的不仅仅是歌曲和舞蹈本身,更是那个开心又自在的自己!

尚雅丽

65岁,以奋斗为音、以热情为乐的“筑梦人”。

/“青春”宣言/

想得到就别等待,趁现在去热爱。

做过保险业务员,也做过消防器材销售员,作为一名曾经的搪瓷厂先进生产者,尚雅丽丝毫不避讳提起这些“退休再就业”生涯。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搪瓷制品轻便耐用,而且价格亲民,国家大力发展搪瓷日用品工业,搪瓷也成为很多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谈及搪瓷厂,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涌上尚雅丽的心头,她介绍说,搪瓷制作是一件非常考究的工作,多重工序万不可大意,一个成熟的工人往往需要花费三年时间来学习,之后经过一系列的考核才能出师。而且在烧制过程中,有些原料成分对人体还有害,因此,尚雅丽在48岁时便离开了岗位,“其实硬性要求是45岁退休,我还延迟了3年呢。”俏皮的话语中透露出她对于这份工作的眷恋与不舍。

退休之后,原本相对安稳的生活,开始变得“动荡”起来。在那个奋斗年代,像尚雅丽这样吃苦耐劳的工人群体不在少数,她直言,“落差感肯定是有的,但是我还年轻,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于是,尚雅丽开始尝试很多不同的职业,在此期间,也算尝遍了百味生活,感受了百态人生。

生活不会为难全力以赴生活的人,机缘巧合之下,尚雅丽加入了老年合唱团,在这里她展现了自己非凡的音乐天赋,通过自学,她认识了五线谱,还学会了钢琴,并一手创办了西安金梦合唱团。在这里,她教授别人乐理知识和唱歌技巧,团队还经常登上央视舞台演出,这都让尚雅丽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而且,开朗热情的她经常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已经连续七年协助“莲湖区星星残疾人阳光家园”举办“特殊人群过大年”春晚。

小小的温暖举动,就能成为许多人平淡岁月里的一道光。尚雅丽说:“热爱生活,以己之力帮助他人,也是一种快乐。”老人是年龄的体现,青春则是内心的表现,采访的最后,尚雅丽想用《仰视而来》的歌词来诠释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得不到就别期待,就放开就释怀......想得到就别等待,趁现在去热爱。”

李毅

73岁,兴庆公园雪松合唱团里的“萨克斯爷爷”。

/“青春”宣言/

生活,不会亏待努力奋斗的人!

在兴庆公园的广场上,总是能看到由余人组成的西安雪松合唱团,他们一行人风雨无阻,每天都像打卡上班一样来到兴庆公园唱歌、跳舞。其中一位手握萨克斯,风度翩翩的老师叫李毅,今年73岁。退休之后,儿子买了萨克斯作为退休礼物送给他,这一吹就让他成了兴庆公园合唱团的核心人物。

年轻时,李毅刚从学校毕业就进入了南泥湾生产建设兵团,每天跟随连队劳动建设,这一待就是十三年,部队的军事化管理加之繁重的生产劳动,让他的日子变得忙碌且充实。回想起在兵团的日子,李毅说那段经历磨砺了他的品性,也锻造了他不怕吃苦的性格。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自己一生的伴侣——妻子董启玲,二人的相识让那些艰苦又枯燥的日子迎来了一丝丝爱情的甜蜜。

丨李毅董启玲夫妇

从兵团回到西安后,李毅被分配到骊山床单厂,负责厂里面的销售和采购工作,刚开始的几年因为厂子效益好,他也因为销售的身份跑遍了全国,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他曾一个人坐五天四夜的绿皮火车去新疆库尔勒、乌鲁木齐等地做销售、催账款,路途漫长而艰辛,来回往复长达40来天,他却乐此不疲。因为当时的日子让他觉得有奔头,再苦再难都抵不住对生活的热爱,但本计划干到退休的他,最终因厂矿变卖,提前退休。

人总要服老,李毅也一样,退休之后他将精力完全投入到了生活和家庭中。喜爱乐器的他,通过自学萨克斯在兴庆公园的合唱团担任伴奏,合唱团的大伙儿提起李毅都赞不绝口,直言没有他在的合唱团就少了灵魂。

又是一年秋风起,兴庆公园的雪松合唱团依旧每天都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李毅的萨克斯也准时奏起,伴着嘹亮的歌声向远处飘扬,余音袅袅,奏响对生活的热爱。

董启玲

75岁,退休后重拾舞蹈梦想的“二胡奶奶”。

/“青春”宣言/

感恩曾经的艰苦岁月,更要珍惜当下的所有!

回忆16岁时的花样年华,那时离乡隔山岳,对董启玲来说,南泥湾建设兵团就是她的家。那时候知识分子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到南泥湾的生产建设之中,这一去就是十几年。如今回想起那段漫长又艰苦的岁月,董启玲依然充满感激。

从兵团回来之后,董启玲被分配到了西安床单厂上班,这一干就是一辈子,她兢兢业业做了一辈子床单厂工人,直至退休。床单厂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厂里效益好的时候,作为打印工的她为了多挣工资,总是加班加点多背生产任务。她感叹那时的人们都好纯粹,没有太多杂念,只想每天守好自己的工位,多做一点活,多挣一点钱,能够改善家人的生活就很满足。

曾经,董启玲将生活的重心就放在工作与家庭中,根本无暇谈及个人的爱好。直到退休后,她才在丈夫李毅的带领下,也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好,她说:“因为老伴儿喜欢萨克斯,所以我也想学一件乐器,就选择了易上手的二胡。除此之外,我还在群众艺术馆学习民族舞,同班的都是退休老人,大家通过舞蹈锻炼身体,也通过舞蹈寻找到了快乐!”

如果有回到过去的机会,最想回到什么时候?面对这个问题,董启玲选择放弃。她说,因为现在的自己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她每天穿着儿子儿媳买的漂亮衣服,画点淡妆,拾掇好自己,不为生活所累,与老伴儿一起尽情唱歌、跳舞、旅游,做一切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日子就很完美!

编辑丨momoko

摄影丨海东、绝对人气写真、受访者提供

本篇文章版权归《女友》所有

转载请联系后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