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灭六国只用了十余年时间,可见秦帝国经济及军事实力之雄厚。公元前年最终灭齐,秦朝建立,此时咸阳宫殿建筑已有密集的大型夯土建筑群,复道相连,与山水星宿融为一体,宫殿之多,规模宏大。公元前秦始皇开始阿房宫的雄伟规划,以及阿房宫前殿的建设。

然而,仅仅14年时间,空前宏伟的帝国灭亡,宫殿建筑,虽在咸阳旧宫基础上扩张,但同秦朝发展一样历时很短。紧接着刘邦项羽楚汉之争,整个咸阳城遭遇“楚人一炬”的灾祸。如今阿房宫遗址范围内遗址散布,众多大型夯土台基仍不同程度上保留,但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留下秦始皇对阿房宫宏伟蓝图一一作“阁道”,抵“南山”为“阀”,作“复道”,渡渭连阿房与咸阳,象“天极”,通“阁道”,抵“营室”,吸引着数代人。

阿房宫几千年来都是一个谜,如今科学的考古工作基本完成,我们对阿房宫的了解更进一步。阿房宫的考古工作早在上世纪30年代西京筹备委员会在《城南工作事项》中曾涉及阿房宫遗址,但仅为保护,进行考古工作。随后,阿房宫遗址区陆续出土秦代文物,年底,西安市文物局文物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阿房宫开展大面积勘探调查,首次明确了前殿遗址的具体范围;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组为考古队,在阿房宫保护范围内,对秦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勘测,试掘及研究。研究了周边上林苑内分布的建筑遗址,确定了阿房宫前殿基址,并深入了解了基址情况。

遗址经历两千多年风雨侵蚀,各朝代人为破坏,解放前后平整取土等,目前确定遗存的有台基遗存及其上北、东、西三面墙垣,墙垣附近有大量建筑堆积,台基上发现一处建筑遗迹。考古未发现如秦咸阳一号宫遗址中一样的火烧痕迹,只在早期考古工作者调研中听当地群众反映台基周边有过火烧土,阿房宫未被项羽火烧。但关于阿房宫是否建成,有些学者对考古结论持否定的态度,陈景元在《秦阿房宫的另类观点》中从很多角度,提出质疑,譬如阿房宫未被火烧是可信的,但未被火烧不等于未建成,秦灭亡几百年后,还在使用,还有人在此即位称帝,证明秦末阿房宫前殿未被摧毁,总之,关于阿房宫是否建成还未成定论。

秦阿房宫前殿遗址重要历史地位上文已述,阿房宫及其前殿,可以说,代表的是进入顶峰时期的秦宫殿建筑,对其的研究,将有利于秦宫殿建筑研究更进一步。然而,除了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对阿房宫及其前殿进一步的研究并不多,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宫殿布局、整体规划,宫城、宫殿、苑囿及其他设施如何尚不明确。阿房宫前殿的台基、墙垣考古资料充足,但对阿房宫前殿进一步的研究不多,只有王学理先生对阿房宫前殿布局的复原研究,以及杨鸿勋先生对阿房宫前殿的研究及复原设想图。

西汉早期宫殿建筑

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建长安城。最初以秦的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兴建长乐宫,两年之后建未央宫,成为西汉主要宫殿,之后营建北宫等建筑群。高祖刘邦之后,汉代各帝在继续扩建,开创并发展汉代宫殿建筑,离秦时已远。

西汉未央宫与咸阳宫几乎处于同一轴线上,这种对应关系,绝非巧合,也印证了“秦承汉制”的说法,刘邦最初住在秦栋阳城,秦汉交替时,一方面与渭北秦咸阳宫形成轴线关系,另一方面极力运用秦时渭南残留的设施,如此才能迅速解决西汉宫殿建筑兴建所面临的困难,西汉的宫殿建筑发展是对秦朝宫殿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秦朝历时较短为秦宫殿建筑研究带来的不便,也为秦宫殿建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未央宫范围东西m,南北m几近方形,主要的宫殿为前殿,东西m,南北m,长方形,且南北向较长,其前殿位于几何中心布置,体现了古之王者,“择国之中而宫”的思想,前殿利用原有自然地形一一丘陵为台筑成,可见仍为高台建筑,其遗址中有战国与秦时期的建筑遗存存在,这与西汉在秦宫基础上新建宫殿建筑有关。这一布局形式为研究秦朝时期宫殿建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与依据。杨鸿勋先生在《宫殿考古通论》中对未央宫宫殿建筑——未央前殿做出了详尽的研究,并作出复原,成为研究秦朝宫殿建筑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们可以看出,比起其他朝代,秦宫殿建筑在历史上呈现了不同的状态,秦发展了将近7个世纪,秦宫殿建筑随着秦的发展而发展。影响秦宫殿建筑发展和形成有几个因素:秦的经济、军事实力与秦的地位;相关政治制度;每次迁都的动机与建都目的;秦人,当然主要是统治者寄托于都城的理想;都城及宫殿建筑的地理位置,自然与人文条件;整个时代背景下都城宫殿建筑文化,形制,技术等等。

秦宫殿建筑的形成、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西周时期秦开始出现,赢秦一族“在西戎,保西垂”,秦渐渐登上历史舞台,宫殿建筑可能还没有发展;2)秦地位提升,已被封诸侯,与戎争斗的同时,频频迁都,多为临时性都城,军事大力发展,至平阳时秦的势力以发展至华山脚下,这一时期宫殿建筑有所发展,但秦以军事为主,宫殿选址多为险要之地,秦地位不高,实力不足,宫室简单,规模小,形制低,宫殿建筑仅有一两座;

3)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强国,迁都雍城,成就“雄霸之业”,进入了秦宫殿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雍城作为永久性都城,建筑规模宏大而华丽,布局整齐,形制齐全;4)战国时期,两次迁都遏制魏国,定都咸阳发展成超级大国,此时宫殿建筑进入鼎盛时期,也是宫殿发展史上第二次高潮。最终秦始皇吞六国,一统天下,建立秦王朝,宫殿建筑的发展进入“巅峰”。咸阳的宫殿建筑,历经约年不断建设而成,宫殿建筑成群,高台夯筑,数目众多,密集排布,雨道相连,依山傍水,依天象而布,达天人合一。秦宫殿建筑发展与秦的发展及整个时代的发展是离不开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秦宫殿建筑呈现出不同的建筑特点:1)早期秦的宫室简单,都城规模小,大多为临时性都城,军事意义更强;2)定都雍城秦宫殿建筑有极大的提升,宫殿布局规整严谨,出现“五门制”、“三朝制”,不同的庭院空间以一定的序列关系组合在一起,建筑布局为“三堂式”——“品”字形布局,可以看出此时的秦宫殿受到周文化、周代建筑制度很大影响。整宫殿建筑的地盘微微抬起,高于周围地面,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高台建筑形式已经开始发展。3)在咸阳秦宫殿建筑经历了最辉煌的发展时期,又一次极大的提升。

从规模与整体布局方面而言,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宫殿建设更加偏向于与自然环境、星象一起考虑,整体规划,其宫殿建筑“群”的特点更加突出,“象天法地”、“仿”六国宫,更加追求布局严谨,规模庞大,借台筑殿,以形成宏伟而气势逼人之宫殿群,体现秦之强大。从宫殿建筑建筑形制方面,继续沿用周制,但已经摆脱周制的束缚,开始出现中轴对称,二元构图,在六国宫殿建筑制度与技艺融合之后,秦宫殿建筑有的新的发展,更为灵活。咸阳宫殿众多,咸阳宫与阿房宫无疑处于核心地位,宫殿建筑为高台建筑,利用夯土将建筑抬起,形成高大建筑形象,同时利用夯土围合房间。夯土台基周围布以围廊,既是遮阴避雨之通道,又为夯土台基之防护。

建筑有露台、阁、榭等室外或半室外过度空间,建筑与建筑之间有雨道、复道相连。对秦阿房宫仅做了简要的介绍,阿房宫及其前殿是秦朝一一最辉煌时期的宫殿,及历史地位不言而喻,但由于遭到破坏,文献记载不多,考古成果对深入研究阿房宫的支持不多。

秦阿房宫前殿遗址区宫殿建筑研究

秦的发展

赢秦最早在西垂活动,由于养马之功,被周封附庸,之后又被封为诸侯,“在西戎,保西垂”。由于地理位置被戎狄包围,早期与之斗争,之后秦人逐步动迁,东西兼顾,首次移都至济,而后是济渭之会与平阳。逐步发展至陕西关中一带。秦发展的越来越强大,势力威慑整个西部地区,并且其疆域范围一直向东逼近,谋取发展。逐步开始了为秦之后崛起而做的铺垫,而且稳中求进,步步为营。因此,纵观秦的发展,秦人的早期活动在甘肃东部,后进入关中,沿着沂河、渭河不断向东迁移,迁移过程中,定都多地,最早为沂,而后沂渭之汇,平阳,雍,径阳,栋阳,最后定都在咸阳。

秦阿房宫兴建

公元前年,始皇开始在渭南上林苑建造秦帝国之新宫殿,成为当时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宏大的宫殿。《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描述,秦始皇吞六国,在咸阳的人数急增。由于咸阳人多,宫廷太小,秦始皇欲建帝王之都于丰镐之间,渭南上林苑中,动用70万人分做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历经5年日夜劳作,建设阿房宫。先建前殿在阿房,故称之为阿房宫,建成后再更其名。

阿房宫开建不久,由于秦始皇陵的建设而停工,随后,秦始皇驾崩,秦二世继位,虽恢复了阿房宫建设,但很快秦帝国灭亡(公元前年),阿房宫也就成为一个未完成的工程,阿房宫具体在哪里,什么样子一直是个迷,后人对阿房宫想象也从未间断过。同时,阿房宫遗址承载着先秦至秦汉时期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忆,承载着那一时期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地理等各方面极为丰富的信息,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