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始皇奋祖辈之余烈,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为了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第一次去三皇五帝之名号,称始皇帝。为了稳固的统治天下,编制了各种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接着南攻百越,北击匈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不但如此秦始皇还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以愚弄百姓;高土城墙皆毁之,英雄豪杰尽杀之;天下的兵器全部收缴,运回咸阳,集中销毁,销毁的兵刃和箭头,冶炼成了十二个铜人,用来削弱百姓反抗的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以为这是天下最险固的地方。

优秀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这样始皇帝才认为天下已经安定,而这关中的险要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城防,可以作为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短短的三年之内,便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其实究其原因,很简单,一语便可道破,“天下苦秦久矣!”这句话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大家都很熟悉,秦末农民起义第一人,受秦之苦的典型代表人物,所以他在大泽乡反了。以一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的身份打响了反秦第一枪,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为什么说天下苦秦久矣?先从秦始皇灭六国开始,秦始皇每攻下一个国家,便照他们宫殿的图纸在咸阳周围再建造一座,等秦吞并六国后,咸阳周围的宫殿已多达三百座,而嬴政还感觉不过瘾,在空中修建复道,把将近三百座宫殿从空中连接起来,方便他移驾。二百七十多座宫殿,在空中修天桥相通,这就是放在当代也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再说灭六国之后,在嬴政刚刚登基之时,他就是开始修秦始皇陵了,但此时只是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当他灭六国之后,这项工程被百倍扩大,修建陵寝之人最多达到了70多万,可就算如此,到秦始皇死的时候陵寝都还没修完,可想而知这项工程有多么庞大。

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连绵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但以当时的建设水平,可以说长城完全是由百姓的尸骨堆叠起来的,所才会有那么多因修长城而发生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了。今天的很多国人都以中国拥有长城而自豪,却不知这自豪的背后蕴含的是当时多少百姓的血和泪。

公元前年,秦始皇下令筑驰道。以咸阳为中心的,有东方大道,由咸阳出函谷关,沿黄河经山东定陶、临淄至成山角,西北大道由咸阳至甘肃临洮,秦楚大道,由咸阳经陕西武关、河南南阳至湖北江陵,川陕大道,由咸阳到巴蜀等,此外还有江南新道,南通蜀广、西南达广西桂林;北方大道,由九原大致沿长城东行至河北碣石。

秦直道,公元前秦始皇下令,要从云阳修建一条通往九原郡的道路,是为秦直道,全长多千米。至于为什么要建造秦直道的说法很多,其中主流的说法包括“为了出巡便利”,“作为运兵通道”和“主要交通线路”等。这个工程当时是由蒙恬负责的,但是由于所经地区的地形和路线太过复杂,道路险峻,所以进展很缓慢。直至蒙恬被赐死时,秦直道还没有完全修通。

不管是驰道还是直道,虽然给当时秦朝的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但同属大规模工程,太过劳民伤财,建设它们没错,错的是建设它们的时机。

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这里截取一段杜牧的阿房宫赋,给大家展示一下阿房宫的富丽: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长期以来,专家认为阿房宫选址与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宫等宫殿一样,都位于高地之上,但年,在阿房宫遗址发现了古河沟,说明阿房宫前殿下并不是一片完整的高地。而在河沟上修建宫殿,意味着打断原有的水网,使流水改道,再深挖淤泥、回填夯土。河沟一带的阿房宫基础深达5.8米,工程量非常浩大,以致至秦始皇殁,还没修好。

毫无疑问,修筑这些工程的大多是六国的俘虏或者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处于战乱时期的百姓,更苦!而这些苦,对于当时的六国百姓来说,大多是来自秦国。虽然他们一时间摄于秦皇的威势而敢怒不敢言,但内心实则积怨颇深。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但不施仁政,休养生息,还大兴土木,加重徭役,劳民伤财。连农民起义时喊出的口号都是“伐无道,诛暴秦”。

偌大的一个秦国,为什么陈涉一起义秦国就灭亡了,其实古人已经解释得很明了了,贾谊在《过秦论》中说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则在《阿房宫赋》中点出,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所以秦朝完全可以说是自毁家业,而这自毁家业的缘由又有绝大部分是因为工程铺的太过浩大,太过急切了,以至于恒正包揽,天怒人怨,沦为后世笑柄。所以后世之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大多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史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