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走咱就走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一声声激昂地呼喊,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一九九八年元旦前后,四十三集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驱散了阴冷,点燃了那个冬天。虽然是小说创造,但是《水浒传》刻画的人物深入人心,“大反派”高俅也被世人唾弃,但真实历史上,高俅是什么样的人呢?他的后人又在做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为何在《水浒传》中,高俅是一个“大反派”呢?因为其首先是祸国殃民,接着是管教无方,自己高居官位,任由他的儿子高衙内,不学无术,祸害百姓,甚至调戏禁军教头林冲,儿子被林冲教训后,他不仅没有教训儿子,反而设计圈套,先是卖给林冲宝刀,接着让他误入白虎堂,借机裁撤了林冲官职,刺配沧州,最后还想在草料场结果林冲性命,逼得林冲杀掉了他派去的陆虞侯等人,落草梁山。单单从林冲的经历来看,我们就知道高俅是一个玩弄权术,心胸狭隘的小人。

可是在野史传说中,高俅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传言说他先为苏轼的小吏,擅长写写画画,随后经苏轼介绍,做了王诜的下人,王诜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高俅略通笔墨,所以很快讨得了王诜的喜爱,随后王诜成为了宋神宗的妹夫,高俅就由此谋得了一官半职,又因为会踢蹴鞠,被宋徽宗赏识,由此平步青云,最终居然做了太尉,此人恃宠营私,贪欲极重,据说她在掌权时,“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简直无恶不作。

其实在历史记载中,高俅并非是一个大恶人,也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他曾为宋朝建功立业,打过胜仗。《徽宗本记》中提到:政和七年(公元年)的正月,正式任命高俅为太尉。可见徽宗对高俅的任命是经过考虑的,而非头脑一热就拍定的。《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琦传》记载:“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竟以边功至殿帅。”

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宋徽宗就是将高俅下放,去“历练历练”,说白了也就是去“镀金”,以后再找个机会把他调回来就是了,但是没想到的是,高俅治军还真是“有一套”,他虽然不会领军打仗,但是搞花架子可是无人能敌,她不仅在军队中举办“竞赛”,让宋徽宗看到军队的士气和喜乐的氛围,还安排乐人,吹吹打打好不热闹。随后他还在年,跟随刘仲武,平复了吐蕃赵怀德的叛变,可以说是大功一件。

高俅的坟墓在今天的哪里呢?历史上记载高俅死于年,当时金兵直逼汴京,宋徽宗直接禅位给了太子,时局动荡,高俅的侄儿高功、侄孙高实,为了躲避战乱,全家流离失所。一直到年,才搬到了扬州府,此时高俅已经死了37年。高功、高实父子在扬州住了25年后,才搬到了高骊山下,此时高球已经去世了62年,古人有“入土为安”的规矩,所以高骊山下,根本没有高俅的坟墓。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高俅明明有三个在朝中做官的儿子,可是对于这三个人的记载却少之又少,只知道他们并没有随着高功、高实迁到高骊山下,做父亲的尸骨,不可能不由做儿子的负责照看,而随着侄子侄孙的搬迁而搬迁,所以这点更确定了高骊山下,无高俅坟墓。

今天高骊山句容的高家边村,村中大都数人都姓高,他们依旧坚定地相信,自己是高俅高太尉的后人,这一点本身也无可厚非,毕竟高俅也好,其侄儿也罢,都与高俅紧密相关。他们历代住在大山脚下,大多数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些人开始做些小生意,日子平淡而幸福。

高太尉曾经叱咤风云,后人却过起了“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看似平淡从容的表象下,其实也有另一番的幸福滋味。回归自然,享受生活。高家子嗣的选择,未尝不是一种大智慧。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