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的源头

宣王四十六年(前),宣王去世,其子幽王继位。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王,他继位之后,并没能挽救宣王晚年的颓败之势,反而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幽王有一位宠妃褒姒,据说褒姒不爱笑,自从进宫之后就没有人见过她的笑容。于是幽王便下了悬赏令,谁能使褒姒一笑,就赐他千金。一个叫虢石父的人给幽王出了个“烽火戏诸侯”的馊主意。

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西边犬戎的进攻,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一旦有犬戎来犯,守关的兵士便依次燃起烽火报警,附近诸侯见到信号就会发兵救援。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真的下令燃起了烽火。

诸侯们匆匆率兵赶来,不见犬戎,才知被愚弄了,只好愤然离去。看到诸侯们乱哄哄地一阵奔忙,褒姒不禁粲然一笑。这一笑笑笑得幽王心花怒放,哪还管诸侯们的感受。

周幽王的一意孤行,甚至用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的方法来博取美人的欢心。幽王这不计后果的一废一立,终于招来了灭国之灾。

申后为申侯的女儿,申后被废之后,太子宜臼也逃回舅家——申国避难。幽王十年(前),幽王与诸侯会盟于中岳嵩山,为了除掉宜臼而兴兵讨伐申国。于是,申侯于幽王十一年(前),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举兵攻周。

幽王率兵与之战于骊山,大败而归。幽王被杀于戏(今陕西临潼),而褒姒则被犬戎虏获而去。在周被攻以至幽王被杀的过程中,各地的诸侯都没有派兵前往营救,除了是“烽火戏诸侯”的恶果之外,更在于周天子已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因此诸侯才敢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

“烽火戏诸侯”不成立的一说

上文所说烽火戏诸侯时,曾点燃20于座烽火台,而后诸侯前来救援,首先视线受阻相距太远不说,就当时而言,周武王建国后,犒赏天下,大封诸侯,其中较近的几个诸侯国如晋、楚、鲁等,要在本国发兵救援,赶到西周京都“宗周”。

从驻守边关的士兵发现,然后逐级上报,报到诸侯那里那在点拨人马,然后备上粮草,发兵救援,估计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周幽王,早就好几个千金了,再加上20于座烽火台要传输那么远的距离,着实不真,如果按现在来比较,公里的距离,以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前进还要20个小时,何况是当时交通并不发达的上古时代。

所以说,“烽火戏诸侯”可能是假的,可能是为了教育后人而编造出来的一个寓言而已。

“烽火戏诸侯”其实是真的!

在西周国家建国之初,周武王为了抵御西边戎狄(或说猃狁,或说匈奴,或说犬戎),特选址建立京畿东都,西都为镐京,史书上说西都的军队有六师,东都有八师,当时的一师大概有一万人。

而且从东都到西都的距离并不是很远,烽火戏诸侯所引来的救援可能是这些部队。此为一判断。

第二,当时国家为奴隶制国家,而下层人民分为“国人”和“野人”,根据西周的乡遂制度,周王室直接统治的地区分为国和野。国与野的交界处为郊,也称为“四郊”。在国与郊之间设六乡,郊外至野设六遂,组成西周乡遂制度中的“乡”和“遂”。

作为自由民的六乡之民,主要承担军赋、兵役和力役。《周礼·小司徒》说:“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为军旅,以作田役,一比追胥,以令贡赋。

就是每家抽取一人入伍,就成“五人为伍”,依次类推,六乡居民就编成了“六军”。成王之时,西都宗周驻扎着六军之师,即“宗周六师”;而东都由于战事需要,驻扎“成周八师”。这些军队不仅用于战事,还用于田猎和力役,负责追捕逃犯,同时承担六军的军赋。

如果以西都宗周为中心,四周一共有20于座烽火台,同时点起,宗周六师在很快的时间内赶到城内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此为二判断。

根据以上两点,烽火戏诸侯是真的,但所“戏”的并不是诸侯,而是周围在乡的六师之军和东都成周的“成周八师”。

故事后续

为什么自己的臣民看到烽火信号而不前来救援呢?在周幽王二年(前),周朝王畿周围的渭、泾、雒三川地区发生强烈的地震,出现三川断流、岐山崩陷的重大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加剧了社会的动乱和不安。

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幽王不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安民抚众,反而任用奸邪小人,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形成比天灾更为严重的人祸。幽王时任用的人多是谄佞暗昧之徒,使得“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周王室的统治更加黯淡。

同时,周朝的所有国人都是可以参政的,为的是广开言路。但周幽王国难不除,任用小人,以是大失民心。最后还为了自己的一个爱妾大耍活人,以至于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

你觉得烽火戏诸侯是真的还是假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喜欢记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