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是晚唐诗人章碣写的《焚书坑》。这首诗主要写了三个事情,一个是秦始皇的焚书,一个是农民起义秦朝短暂而亡,还有就是最后分封天下的刘邦和项羽都不是读书的人。意指秦始皇为了防止文人作乱焚书,使得帝业基础变得空虚,再好的天险防范不了民心的涣散,防得了书生防不了不读书的人。
章碣(年—年),晚唐诗人,乾符三年()登进士,他爷爷章八元他父亲章孝标也都是进士出身,只能算知识人家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官宦世家。他最出名的诗是《焚书坑》和《东都望幸》,而流传最广的就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争议不断,主要是围绕着“焚书帝业虚“和”刘项不读书“这两项,而后者被认为是”读书无用“的最有力证据。
焚书变成暴政,被冤枉的秦始皇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焚书和坑儒其实前后的两件事。从汉朝开始,以儒家为主的文人慢慢地将焚书和坑儒结合在一起。秦始皇时期为了统一思想、文化和文字,以法学为中心,“欲厚今乃焚古(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实现文化的大一统。而坑儒主要方士和儒生诽谤秦始皇而引起的,二者有一点联系,但不是必然关系。
鲁迅对焚书坑儒的评价: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这首诗也是把焚书和坑儒分开来的,主要写的是焚书这件事。秦朝凭借关中优势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却不能凭借天堑守住江山。焚书是为了巩固帝业,而诗人却认为焚书动了帝业的根基,“坑灰未冷山东乱,”民心乱进而天下乱,使得秦王朝迅速崩溃。
显然,秦王朝的灭亡一定不是焚书这个原因造成的。从历史进程来说,文化统一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灭掉无谓的诸子百家,真正实现思想上的统一。然而,先秦文化的繁荣不是说统一就统一的,需要有时间的进程,秦始皇太急功近利反而成为了暴政。从本质上来说,秦始皇的“焚书”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刘项真不读书?被隐藏的谋士方阵
”项藉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项羽年少的时候读书不好,练剑不成,后来和项梁学兵法,还是学不好。项氏家族一直以来都是楚国的将领,而其起义也是利用的“反秦复楚”进行的。而在项羽身边的谋士主要是范增,当范增被气走之后,项羽就像失去了大脑,历史也证明了自己不读书不重用读书人是很难长久的。虽然项羽不读书,却留下了一篇文人难以企及的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吾遭乱世,当秦禁书,自喜,谓读书无益。”刘邦自己曾说过书读得少,史书也是这样记载的,确实没读过什么书。和项羽有勇无谋不一样,刘邦是无勇无谋,但是会用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身边谋士非常多,张良、萧何、陈平等等当时主要的谋士基本上都聚集在刘邦那里。不读书的刘邦同样给留下了千古名作:“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项原来不读书”,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项羽和刘邦确实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然而事业的成功不在于读书的多少,在于个人的人格魅力、个人的思维谋略和辅佐谋士的能力水平等等。本来人才济济的项羽却因为自己的格局而把好好的人才和江山都送给了刘邦。
很显然,不读书但是会用人的刘邦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读不读书并不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刘项起兵的成功不在于他们“不读书”,而在于时势、在于谋略、在于勇猛,缺一不可。
唐末乱世,读书不是最好的出人头地
晚唐乱世,有点类似秦末乱世一样,由农民起义军揭竿而其的战火烧遍全国。唐僖宗乾符二年(年),朝廷大力打击私盐贩卖让很多盐贩子失去生路,作为盐贩子首领的王仙芝(四处学武、不读书)被逼起义,唐朝从此进入了起义不断军阀混战的年代。
王仙芝起义带动王仙芝、黄巢和朱温这三个人。看看这三个猛人的履历就能知道当时读书是不是最好的出路。王仙芝是盐贩子,没读书会武术浪迹江湖,被逼无奈揭竿而起。黄巢,盐贩子之子,会读书,屡考不中,写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加入王仙芝起义军,最后独立成军并打了大半个中国。朱温,出身教师世家却不好学,以豪雄英勇自许,加入黄巢起义军,后归降唐朝并带兵灭了黄巢军,最后废掉唐哀帝自立为皇,建立后梁。
从王仙芝起义到朱温废帝自立,主要发生在年到年,而诗人章碣年进入长安,年考取进士。在长安期间,因高湘主持考试选择自己所带的邵安石及第,章碣怒而抨击”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即使他考中以后,依然无官可做,只能到处闲逛,心中压抑可想而知。
眼见天下大乱,眼见武将横行,眼见读书无用,章碣来到骊山,来到当初秦始皇“焚书”的地方,虽然没有说出“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也发出了“刘项原来不读书”,天下枭雄乘乱而起,读过书的有几人?
生不逢时,文人墨客齐哀怀才不遇
晚唐时期,怀才不遇的文人比比皆是,而牢骚最盛的应该就是李商隐了,“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在唐末农民起义时期的文人就更多了,罗隐、曹松、韦庄等人皆都是报效无门最终归于幕府。而章碣的生平却没有任何的为官记录,仕途更为不顺。
自王仙芝起义以来,特别是黄巢攻陷长安,唐朝廷的权威就一落千丈了,唐朝也真正地进入到了“潘镇割据”的时代,“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武力称雄成为当时最热门的事情。作为读书人文人,要么就依附在藩镇之中做幕府,要么就归隐山林,报效朝廷?朝廷自己都保不住了。
“顾我昔年悲玉石,怜君今日蕴风雷”,这是罗隐在送章碣去参加科举的时候所写的,“久经罹乱心应破”的罗隐已经选择了放弃,而章碣却仍然在乱世中寻找出路。虽然在年进士登榜,然而在“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的社会,章碣依然一无所获。
结语
乱世容易出英雄,但是必须具备出色的政治(谋略)才能、军事才能和外交才能,文学才能算是附加的可有可无。优秀的文人(诗人)是否具备这三大能力,却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然而有才能的人还是很容易找到合适的机会。作为政治动荡军阀割据年代的诗人,章碣在感慨历史上的“焚书“事件和“刘项不读书”事件,却没有找出真正的额因,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大才。
“山前空有无情水”、“但使他年遇公道”,《焚书坑》这首诗更像是诉说当时武将易封侯文人无去处,作者怀才不遇认为读书无用的心结。”此时才子吟应苦,吟苦鬼神知不知。“方干在《赠进士章碣》中规劝章碣,乱世不应做无谓的吟哭,而应该面对现实,而不是去怪罪世道不公无处可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