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对电视剧《大秦赋》不尊重历史发了一些看法。想不到的是除了机器人和特殊人群的评论,有一部分人也开始站在编剧一边,说嬴政本就是仁君。好像一句“统一天下,千古一帝”,就可以把他的所有“过”抵消。更有甚者,认为《史记》史料不可信,难道言下之意是《大秦赋》的谄媚编剧更可信?
看来“想为君王唱赞歌”的人还大有人在。只是觉得“韭菜一族”也跟着歌唱,就难免可悲了。
前篇说到秦朝的酷刑,今天说说嬴政的好大喜功、穷奢极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导致劳民伤财,把老百姓推向了水深火热之中。
首先说阿房宫,既朝宫首期的前殿,其规模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容万人,殿前广阔,排列十二铜人,并可树五丈之旗。周围设阁道,由殿前可直达南山(终南山),山上建有宫阙;殿后有复道过渭水到咸阳。即秦始皇由咸阳宫过渭水达阿房,如同天帝由所居之“天极”(北极星座)过汉(银河),到达“营室”(星座名)一样。秦始皇自比人间的天帝。如此奢侈靡费的豪华,反映了秦始皇的穷奢极欲。
骊山墓再来说骊山墓。秦始皇亲政后,就开始为自己修建死后用以享受的宫殿骊山墓,一直到秦二世时才完成。骊山墓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长。掘地穿三泉,然后灌入铜汁加固。墓中建有宫殿,设有百官席位,并藏有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后来,当秦始皇沙丘之死运回咸阳下葬时,秦二世更为残暴地把后宫没有生育的宫女全部作为陪葬,所有建设的工匠也被关入墓内,真可谓惨绝人寰。虽然是二世所为,但这是秦始皇生前就打算好了的。
这两项工程用掉了大量的人力(70万被宫男子均发往两处工地)、物力和财力。北方的石料,南方的木材几乎被用尽。后来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
焚书坑儒另外,长城的工程量就更不在话下了,当然它的正面意义历史已有定论,至少不似以上两项都是满足私欲。但同时人民因修长城所带来的灾难也不能因此忽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传至今,民间还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阿房阿房,亡始皇。”的歌谣,这些都是老百姓对不堪承担繁重徭役的控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