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怎么治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25820796848674143&wfr=spider&for=pc

响应申侯征伐周幽王的“zeng”国,究竟是哪国?

字数——阅读约8分钟

《清华简·系年·第二章》:“幽王起师,回(围)坪(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白(伯)盘乃灭,周乃亡。”

公元前年,周幽王宫湦(shēng)废黜申后与太子宜臼。孤立无援的母子俩,只得逃奔娘家求援。申侯得知此事相当生气。没想到,周幽王居然还派兵前来包围西申国,要求申侯交出废太子宜臼。这让正在气头上的申侯更加愤怒。于是,他就联合临近的缯国与势力正盛的犬戎,一同出兵宗周。这一仗,直接消灭了西周王朝,周幽王与司徒郑桓公都死于骊山之下。a

申侯究竟是何许人也,居然一怒之下就能联合犬戎与缯国消灭周王朝。那犬戎岂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小角色?犬戎自是西戎的一支,a自西周中期开始就相当强盛。在周代,戎人骁勇善战,中原诸侯的惧怕不已。而西戎更是位于西面的秦人的噩梦,自武王伐纣成功后,秦人先祖嬴姓部落就一直被安排在西面镇守戎人。但西戎时不时的骚扰侵犯,却让秦国子民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除了西戎,缯国在消灭西周王朝时也出了一份力。那么缯国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关于先秦时期的缯国,有好几处,分别记为“曾”、“缯”、“鄫”等字。而且在古字与铭文中,时常有互通的情况,让历史学者与考古人员是一头雾水。目前,认为的缯国应该有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河南、湖北三地。

叛周之缯——缯国

响应申侯号召的缯国,可以称为“叛周之缯”。据推测,缯国应该是位于今河南方城县一带。

《世本》:“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

《国语.郑语》韦昭注谓:“缯,申之与国也。”

根据文献记载,响应申侯号召的缯国,应是与申国比邻的国家。虽然目前申国的具体位置还没有定论,一说在宗周以西,一说是在谢国旧地。关于申国的记载,可见《秦本纪》中。

《秦本纪》:“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闲,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

申国与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秦人首领甚至因为与申国联姻,有效控制了周王朝西面的安宁。但宗周以西的申国与位于南阳的申国,两者之间的关系混乱又矛盾,目前尚未理清。不过,尽管申国所在地尚未知晓,但缯国的所在地,是不可能在宗周以西的。因此,如果这段史料为真,那就可以推论当时申后与宜臼逃往的申国,是位于今河南南阳市的南申国。

《左传.哀公四年》曰:“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杜预注谓:“负函、缯关皆楚地。”

《左传》中,也有关于缯国的记载。说在方城县周边有一处缯关,后来缯国于春秋时期被楚国吞并,但关隘仍存,名为大关口。现今发掘的大关口楚长城遗址,就是缯关。缯字一义,本就与丝绸有关。根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写道:缯地,有大面积的桑柞麻类,盛产蚕丝。方城古称裕州,是中国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

除此之外,关于缯国的记载,说明缯国早在夏朝就已出现,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国。而在方城县内周边村镇中,多大千余处的“方城岩画”,正好就说明了缯国所在地是个周朝以前就已经有人生活的居住点。

不过,关于方城岩画的功能至今没有定论。有人推测,这些岩画的连线与圈点,可能是古时作战布阵用的阵势图,也可能是用于祭祀的神秘记号。远古时期留下的许多无法解释的符号,基本都是神灵祭祀有很大的联系。当时祭天、祀水,样样都有讲究。不过,如果说到古代祭祀水神,那么这就是另外一个鄫国国君的惨痛回忆了。

▲方城岩画

山东之鄫——鄫国

《左传·僖公十九年》: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鄫子会盟于邾,己酉,邾人执鄫子用之。

鄫国在被楚国吞并之前,曾经在众多列强中夹缝求生。在公元前年,齐桓公去世,野心勃勃的宋襄公,想要继承齐桓公未尽的霸业。于是,他安排了一次曹南会盟。与会的国家有宋、曹、邾、鄫等国。但没想到,宋襄公为了要祭祀沮河之神,居然想用鄫国国君人祭,而且还命令邾文公操办此事。

▲齐桓公(姜姓齐国第十六任国君)

尽管司马子鱼极力挞伐,但鄫国国君还是没有逃过一劫,冤死在莫名其妙的仪式中。宋襄公实际上并非想用鄫国国君来祭祀河神,他最主要的目的,是想利用鄫国国君来威胁东夷。但鄫国不过就是个弱小的国家,无足轻重,只得任人宰割。

说到此处,或许有人开始错乱。明明起初所述的申国、缯国,都在淮河流域一带。怎么远在黄河流域的宋国,甚至在今日山东的邾国、曹国会跨过郑国,找一个位于楚地的南方小国举办会盟呢?而且,所谓东夷、淮夷,那都是在今日江苏浙江一带,一个远在河南南阳的缯国,怎么就成了可以要挟东夷臣服的工具了?

原来,记载在《左传》中,参与曹南会盟的,是位于今日山东临沂兰陵县的鄫国。

山东之鄫,在《左传》中多记为“鄫”,因此,可以鄫国来代表。位于兰陵县的鄫国,临近齐、鲁、莒等国。鄫国是姒姓国,早在夏商之际就是一个古老方国。出自东方的商朝,也与鄫国颇有渊源。商汤灭夏之时,商人曾组织东夷的八国之师联手出击,鄫国便参与其中。在商代,鄫国依靠跟商王朝友好的关系,发展的相当繁盛。

《说文解字》释曰:鄫,姒姓国,在东海,从邑,曾声。

到了周人取得天下后,由于华夏与东夷的观念兴起,东边的国家开始根据地域被迫区分。在周公东征之后,原为东夷土地的山东半岛,被分封给姜尚与伯禽,建立了齐国与鲁国。因此,山东半岛的夷人势力基本被镇压与同化了。此刻周人所面对的东夷,实际上是以淮夷为主要群体。

《史记·周本纪》:“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鲁周公世家》:“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宁淮夷东土。”

渐渐地,周人所谓的东夷,便是指淮夷。而鄫国算是相当幸运的了,由于当时华夏与东夷的划分是以沂水为界,正好在沂水以西的鄫国,被视为最东方的古国。甚至于淮夷打算渡河进攻鄫国时,齐桓公还主持八国军队协防鄫国。

《左传·僖公十六年》:“十二月会于淮,谋郐,且东略也。城鄫,役人病。”

▲沂水

不过,鄫国发展至春秋时期,就不如以往那样兴盛了。位于东方的国家中,以齐、鲁实力最为雄厚,其次则是莒国、邾国等还有一些力量的小国。像鄫国、滕国这一类的国家,都只能依附于大国之下,仰人鼻息。而鄫国选择抱大腿的对象,正是与它西北相邻的鲁国。

鲁僖公在位时,鄫国与鲁国要好,僖公甚至将女儿季姬嫁给鄫国国君。而鄫国则以长期向鲁国进贡,作为鲁国的附庸国来换取延续国祚。但鄫国国君甚是贪心,不止左邻要好,右邻也不可怠慢。于是在取了鲁国公主之后,鄫国国君又纳莒国公主为妾。这还不打紧,但是鄫国国君甚至还有废长立幼的念头,这让鲁僖公相当震怒。因此,后来东夷跨国沂水来进犯鄫国之时,鲁国国君视若无睹,拒绝出兵援助。

▲鲁僖公

所幸,当时齐桓公在位,为了成为霸主,来自鄫国的求援可不能不回应。鄫国因而得到齐桓公号令的八国军士于沂水之滨筑城防备。但尽管免去了东夷的侵扰,来自中原诸国的入侵也绝不会少。位于鄫国西面的邾国,还有东面的莒国,都早已垂涎鄫国的土地。

最后,鄫国仍旧不敌强邻。公元前年,饱受邾国侵略的鄫国,自愿在晋国的认可下,成为鲁国的附庸。但这个举动,却让位于东面的莒国感到相当不安。鲁国得到了鄫国,等于是如虎添翼,那莒国岂不命在旦夕?于是,莒国于隔年出兵鄫国,并占领了鄫城。当时作为鲁国附庸的鄫国,有恃无恐,却没想到莒国军队来的太快,鲁国援军未到,大局已定。鄫国于公元前年,亡于莒国之手。

《左传·襄公六年》:“莒人灭鄫,鄫恃赂也。”

在现今兰陵县内,鄫国故城遗址已被发掘,但由于仅是小国故城,也为发现鄫国王陵,因此考古信息相当有限。鄫国故城呈不规则四边形,四周墙垣断断续续,伴随有鬲足、陶豆柄、铜镞、圆瓦当、半瓦当等出土物。

▲鄫国故城遗址发掘物

那么,第三个鄫国又是哪一个曾国呢?这处曾国,是位于今日湖北随州的曾国,但它在文献记载中,多记述为随国。关于曾国即是随国,也会经历了许多讨论之后得到的结果。在过去,曾国一名并未发现于文献中。但自宋代以来,铭文上记有曾国的器物却屡见不鲜。而随国,是一个只存在于文献中,从未发现实物的“纸上”古国。

年,安徽寿县朱家集的楚王墓中,出土了一对曾姬壶。年,位于湖北随州擂鼓墩的曾侯乙墓被发现,墓中所有的精美器物更是震惊了当时的考古圈。年,随州叶家山发现了西周曾侯犺墓,墓中出土的器物基本证明了随国即是曾国。长期以来,曾为国名,随为地名。随又是曾国的政治中心,因此曾国又称随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