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专栏《从部落到大秦帝国》,目录结构请参考专栏介绍。

(四)周平王东迁,凤凰涅槃之时

烽火戏诸侯,勤王援军最快赶来的,是与犬戎不共戴天的秦人。(郑国、卫国、晋国等诸侯来迟了,西周灭亡后才来)

图-前年烽火戏诸侯之秦族勤王

图-前年烽火戏诸侯之卫、晋、郑勤王

周王朝一方,以西周六军为班底,加上虢公鼓、郑桓公统领的诸侯军队,以及秦开统领的秦人,构成西周王朝大军。

在这支军队中,虢公鼓、郑桓公虽然在镐京任职,但他们是各自国家的国君,自带一定数量的军队驻守镐京。

至于秦开,这个祖父和父亲都被犬戎所杀的秦人宗主,与犬戎苦大仇深,他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杀死犬戎的机会。

叛军一方,是申国与犬戎的军队,他们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关中进行了夹击。

西周在镐京有六军,每军兵力为一万二千五百,六军就是七万五千人。而虢公鼓、郑桓公各自至少有一军,他们统领的兵力至少有两万五千人。西周的总兵力,就有十万人以上了。(再加上秦开统领的数百秦人)

叛军一方,申侯是大诸侯,有三军为三万七千五百人。犬戎的兵力不多,约为一万五千。叛军的总兵力约为五万余人,是西周军的一半左右。

从兵力对比来看,西周大军有不小优势,因此二十四岁的周幽王战术并不保守,他选择了出城迎战叛军。

西周王朝建立近三百年以来,还没有哪个诸侯打到过镐京附近,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周天子率领众诸侯去征讨蛮夷。

周幽王认为叛军攻入关中腹地是奇耻大辱,决定到骊山一带迎战叛军,此刻他绝对没有意识到来者多么不善。

申侯当然不是来吓唬周幽王,他既然已经立了周平王,就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也没想过与周幽王签订城下之盟,他就是带着攻破镐京,杀周幽王的决心而来。

申侯向犬戎承诺:“破镐之日,府库金帛,任凭搬取。”这也算是军功爵位的一种表现形式,犬戎人因此积极性颇高。

骊山脚下,西周六军摆好阵容,中间四军是主力,由周幽王亲自挂帅;左军由西周一军和郑国一军组成,共两军,由郑桓公统领;右军由西周一军和虢国一军组成,共两军,由虢公鼓统领;而秦人的数百骑兵,则跟在中军周幽王四军之后。

西周十万大军,而且拥有规模庞大的车兵,这种军力如果对方敢于正面对抗,恐怕会死的很难看。

不过犬戎可是与周朝作战几百年的老兵油子,申国也是由申戎演变而来的,他们都熟知西周军队的优点和弱点。

周军作战以战车为主,车上固定向外的戈矛,战车冲起来之后,相当于一辆汽车上插满了兵器。一辆这样的兵车,不仅威力大且跑得快,就是一千步兵都拿他没办法。

兵车作战的弱点,就是笨重难以迂回和掉头,如果一次冲击不力,还要再次回到起点,操作很是繁琐。

犬戎和申国的骑兵,正是利用车兵这一致命弱点,从两翼迅速穿插到周朝大军的侧翼和身后,在对方车兵调动困难的情况下,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冲进周军大阵,打散了周军。

骊山一战,周王朝在优势兵力下仍然输了,结果周幽王阵亡,郑桓公也阵亡。

西周六军,这支周武王伐商的精锐军队,一百多年前周昭王战死时覆灭过一次,此次又重蹈覆辙再次全军覆没。只是这一次输的更彻底,西周六军这个响当当的名号,要从历史中永远消失了。

其实申侯完全可以生擒周幽王和郑桓公,因为即使周幽王和郑桓公亲征,作为天子和重臣,他们肯定是坐在战车之上遥望战场形势,绝不会冲杀在第一线。

但申侯却没有生擒周幽王和郑桓公的打算,而是将他们杀无赦了。对于周幽王,申侯清楚天子活着一天,自己的外甥就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周幽王必须死。对于郑桓公,这位新兴诸侯郑国的国君,其领土已经与申国严重冲突了,此人不杀更待何时!

另一位周朝的重要人物虢公鼓,并未被申侯列入必死名单,他因此得以向东逃入自己的国度。

最后一位是秦人的宗主秦开,他的力量最为薄弱,而且他在与犬戎的战斗中不遗余力,但他也不在申侯必死名单中,因此也逃过一劫,向西撤兵。

接着申侯又指挥大军,杀入镐京,那里有他必死名单中最后一位:太子姬伯服。

申侯杀掉三个必死之人,貌似这场谋反的大戏应该结束了,可实际上不好的事情一旦开了头,就很难结束。

逝者如斯夫,这些还活着的人:秦开、虢公鼓、申侯,他们的命运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申国和犬戎联军,在骊山击败西周大军,马不停蹄攻入镐京,申侯杀太子姬伯服,将外甥姬宜臼正式立为周平王。

申侯忙着废立之事,那犬戎人进入镐京之后,却忙着他们的事情:抢财产,抢粮食,抢女人!

犬戎王进入镐京后宫,找到那传说中的王后褒姒,只见褒姒虽然已为人母,但其姿容态度,却是犬戎王目所未睹;其流盼之际,光艳照人。

犬戎王不等褒姒求饶,便一把抱上肩膀,带入自己大帐取乐,宫中其他宫女,一概被犬戎人掳走。

此后犬戎人马盘踞镐京,终日奸淫宫女和民女,饮酒作乐。犬戎人将库中宝玉钱物搬取一空不说,还将百姓的财产也抢掠不剩。

犬戎霸占镐京,京城民怨四起,百姓怀念周幽王,怨恨申侯勾结犬戎,这让申侯如坐针毡。

请佛容易送佛难,就在申侯为如何请走犬戎苦恼的时候,犬戎人自己走了。犬戎王将褒姒带回陇东高原,犬戎大军也带走了周王朝累积了数百年的财富。

犬戎本身是游牧民族,习惯抢了就走,但这次走的够利索,为什么呢?因为周朝的勤王大军已经开了过来!

就在申侯拥立周平王的时候,虢公鼓也在虢国拥立周幽王之弟姬余臣为周携王,大周王朝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周王对峙的局面。

周携王的日子可比周平王好过多了,因为勤王大军很快就聚集到虢国,准备西进灭申侯。

勤王大军,主要是三个姬姓诸侯的军队,郑国、卫国和晋国。三路大军在虢国集结之后,都表示支持周携王,并发兵西进,迫近镐京。

兵败后向西撤离的秦人,也并未回到高原之上,而是驻扎在镐京西侧,等周携王的大军开到,秦人也重新逼近镐京。

犬戎正是畏惧周携王的大军,而远遁而去。

周携王一方以姬姓诸侯为主,战斗力强劲,而周平王一方,只有一个失去犬戎支持的申国撑腰,且申侯不得镐京百姓支持,怎么看这周平王和申侯离死都不远了。

从实力对比来说,周携王远胜于周平王,从宗法伦理上讲,周携王也要强于周平王。

周平王虽然是曾经的太子,但是弑父之罪,是一个罪大恶极的罪名,在将仁义礼孝放在首位的周朝,弑父之罪等于也是给自己判了死刑。

如果没有天降神兵,周平王和申侯,很快就会身首异处。不过历史就是如此奇特,除了军事战争,雷厉风行的外交手段同样可以左右一国的命运。

眼看勤王大军逼近镐京,申侯和周平王的脑袋搬家可以倒计时了,那么申侯到底用了什么外交手段,来化解火烧眉毛的危机呢?

我们来看看三大勤王之师,卫武公、晋文侯、郑国太子郑突,个个都是好战分子。

卫国,最早的时候是叫康国,周武王灭商,将弟弟康叔封在康国,爵位是伯爵。

随后商朝后裔武庚叛乱,在镇压叛乱的时候,康叔战功卓越,当时主政的周公旦,将武庚的地盘大多数封给了康叔,改赐卫氏,提升为侯爵,卫国得以开国。

卫国的领土多从商朝旧地继承,非常广袤。在整个西周时期,卫国都是西周王朝在东方的方伯,统领东方各路诸侯。

此时的卫国国君卫武公,八十几岁耄耋之年,依然坚持亲自领兵前来勤王,以他的年龄,舟车劳顿下搞不好可是要客死他乡的,然而他还是亲自统领卫国三军前来勤王,究竟何故?

卫武公,四十多年前,杀死大哥篡位,这是他在史书上第一次出现,形象暴力。

不过卫武公篡位之后,修康叔之政,兴办牧业,增修城垣,政通人和。卫武公的形象大有改变,他一度念出千古名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于是卫国进一步强大,卫国上下也无人去提卫武公那个弑兄的污点。

把卫国治理好了,卫武公受邀到西周镐京,当起了周厉王的卿士。不久后,镐京爆发了著名的“国人暴动”,周厉王被百姓赶到几百里之外,到死都没有回来。周厉王流亡的十四年间,周朝实际上没有天子,史称共和执政,实际上就是卫武公卫和执政。

在极其混乱的局面下,卫武公力挽狂澜,止住了民变,控制了局势,他的能力可不是浪得虚名。

周厉王死后,卫武公立周宣王为天子并辅佐之,周朝出现了“宣王中兴”的局面,这其中卫武公功不可没。

卫武公叱咤风云几十年,后来老了才离开镐京返回卫国,可他人老心不老,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眼看西周王朝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卫武公怎能作壁上观,这个时候的周王朝,也需要他这个德高望重四朝元老站出来说话。

再看第二位勤王的晋文侯。

晋国,始封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爵位为侯爵。以国土面积而论,晋国不算大国,晋国在西周时期的影响力也不是特别大,属于二、三流诸侯。

晋文侯二十岁的时候,他父亲过世,叔父篡位,身为太子,他只得带着弟弟晋成师逃往镐京。起初周宣王并不支持晋文侯回国争夺继承权,晋文侯只能含恨呆在镐京。

三年之后,周幽王即位,即位的第一年,便借西周大军与晋文侯,一举夺回国君之位。

可以想象,晋文侯对周幽王,那是一种什么感情,如今周幽王有难,他晋文侯岂能坐视不管。

第三路勤王的是郑国太子郑突。

郑国是个新兴的诸侯,郑桓公是周幽王的叔父,得到封地不久,爵位是伯爵。

郑桓公并不满足关中那一点弹丸之地,他与儿子郑突,先是在中原要挟东虢和郐国,从东虢和郐国获得了十座城邑。后来通过这个根据地,数年内不断扩张领土。

在“烽火戏诸侯”前,郑桓公在西周镐京担任卿士,辅佐周幽王,捞取政治资本;而太子郑突,则统领郑国军队不断扩张领土。

如今周幽王和郑桓公遭到犬戎和申国的围攻,太子郑突没有任何理由不救驾。(此时他还不知道父亲已经战死)

申侯和周平王,面对这三路来势汹汹的勤王之师,何去何从?

当三路大军逼近镐京,申侯派出的使臣也赶到勤王大军的军营,一场大谈判开始了。这场谈判的难点,在于申侯必须满足三路诸侯的需求,还不能搞偏袒,让三方都满意。

对于卫国,申侯开出的条件是:封公爵!

西周有两个姬姓公爵,虢国和虞国,虞国国力比较弱,虢国实力稍强,但是国土面积也并不是很大。卫国恰恰相反,地大物博,爵位却只是侯爵,若能名正言顺获得一个公爵,卫国好处多多。

首先,卫国的地位将大大提高。以往周天子邀请诸侯到镐京,在祭祀或者酒宴的时候,是按照爵位来安排座次的,能够排在前三位,面子上可完全不一样。(当初第四等子爵的楚国国君,居然被安排去灶房生火)

然后,作为东方的方伯,卫国太需要这个公爵了。因为东方还有齐、鲁等国也是侯爵,若卫国以公爵身份来号令诸侯,自然比之前的侯爵身份理直气壮多了。

而公爵身份,恰恰也是虢公鼓不能给的,若是给了等于削弱自己,而虢公鼓在拥立周携程王的过程中居功至伟,自然不会让主要功劳旁落给其他诸侯。

申侯的这个公爵条件,切中时弊,直接命中要害,卫武公若是不同意,即使灭了周平王,他又能得到什么呢?

卫国给了公爵,对于晋国,绝不能再侯爵升公爵,否则就不能体现卫武公升公爵的价值,卫武公说不定会翻脸。

申侯许诺晋文侯,一个有限开火权。就是给诸侯划定一个区域,在这个范围内,无论与谁作战,攻灭了谁,都代表正义。

有限开火权最早出现在西周初期,当时西周王朝给齐国一个权力: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都是齐国可征讨范围。齐国正是利用这个有限开火权,对四周诸侯取得法理上的优势,然后逐步兼并扩张。

如今申侯给晋国开出的,是一个在河东地区的有限开火权。河东地区,土地平坦,诸侯密集,人口众多,若是能够统一河东,晋国将跨越到一流诸侯行列。

晋文侯与弟弟晋成师对视一笑,他欣然接受这个河东地区的有限开火权。后来晋国正是利用这个有限开火权,逐步统一河东地区,接着雄霸太行山,成为春秋霸主。

申侯基本是开了两张空头支票,自己什么也不用付出,就搞定两路勤王之师。可是对于郑国太子郑突,若不拿出点实质的内容出来,可不容易摆平。

太子郑突知道父亲郑桓公已经阵亡,失父的痛楚和为父报仇的情绪缠绕着他,何况申国与郑国本就存在地缘上的冲突,申侯要怎样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呢?

事实上申侯可没少费心,他首先是决定将女儿嫁给太子郑突,与郑国联姻,仇家变亲家。接下来的两个条件,可就更是实实在在的。

封郑突为辅佐周平王的卿士,就像郑桓公辅佐周幽王一样,恢复郑国的这个权力。

当然,最重磅的条件,是允许郑国调动周朝的军队进行征讨。动用周朝军队,以前也有过先例,但都是临时性质,若要长期持续征调周朝军队,还没有任何诸侯能享此殊荣。

实话讲这一点太具诱惑力,以至郑突可以放弃一切节操,忘记眼前的父仇,转而支持周平王。后来郑国正是频频起用东周的军队,才从十座小城开始扩张,迅速成为东周初年的大国,小霸中原。

卫武公和晋文侯,若不是看在郑突丧父的份上,绝对不可能允许这个承诺存在。

搞定三路姬姓勤王大军,还有一个周幽王的铁杆支持者秦开,申侯也开出了及其诱惑的条件:爵位+有限开火权。

只要秦人支持周平王,秦开可以立即得到伯爵的爵位!同时秦国获得岐山以西的有限开火权,申侯希望秦国去对付岐山以西的虢国。

申侯给卫国和秦国的好处,以爵位为主,那么周朝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爵位,为何如此值钱呢?

周朝的爵位提升,实际上是非常难的,像郑桓公虽然深得大哥周宣王厚爱,也只封了一个伯爵(第三等)。

我们将现代人的学历与当时的爵位对应起来,就能明白周人为何如此看重爵位了。

如果将诸侯的爵位比喻成现代的学历,那么我们不难看出,卫国由硕士到博士,秦国更是从小学直接升本科。

不割地,不赔钱,一通爵位封下来,申侯的这几个死敌,居然全都成了盟友!申侯真是化腐朽为神奇啊!

除了爵位,秦人还可以在岐山以西的土地上,无限开火!

关中岐山以西的土地,这时候还是虢国的领土,申侯将这里封给秦人,是希望秦人不遗余力去攻击周平王的敌人虢国。至于更西部高原上犬戎的领土,本就不是西周管辖范围。由于攻取这些地方也并不现实(虽然秦国后来真的攻占了这些地区),其他几个姬姓诸侯并不会眼红。

勤王诸侯虽然都与周平王合作了,但如果他们离开镐京,周平王能舒服地当天子吗?

恐怕不能,因为犬戎在镐京焚烧宫阙,大肆抢掠,镐京已经残破不堪,犬戎人还可能随时光顾关中,而关中东西两头都归那个立周携王的虢国所有,周平王绝对不安全。

镐京府库空虚,颓墙败栋,申侯决定将周王朝的都城东迁,给外甥找个平安而富足的地方。要说安全,四面都是敌人的关中,是最不安全的地方,周平王只有东迁,才是唯一的选择。然而东迁,迁到哪里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也不用过多计较,周朝本来就在中原设有洛邑这样的陪都。洛邑为天下之中,宫室规模与镐京相当,历任周天子常到洛邑,接受东方诸侯的朝贡和会盟。

迁都到洛邑,似乎就是周平王唯一的选择了,但是迁都这个事情,还得郑国、卫国、晋国和秦国这几路人马护送。因为周平王东迁,必经之地就是虢国,若没有强大的军队护送,无疑是羊入虎口。

申侯开始组织东迁的工作,殊不知镐京左有殽函,右有陇蜀,被[p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而洛邑虽是天下之中,但其势平衍,且处于四战之地。所以周成王虽建两都,但是历任天子仍然驻扎镐京,以振天下之要,留东都洛邑只是以备一时之需。

申侯只顾眼前避难,弃镐京而迁洛邑,此后周王室衰弱而一蹶不振,申侯要负责任。

很快,东迁的大军就开拔了,九岁的周平王在卫国、郑国、晋国、秦国的护送下东迁。

护送大军到达很快就到达虢国境内,这回虢公鼓傻了眼,西进的勤王军这回变成了叛军的护送军,虢公鼓只恨自己政治经验不足。

崤山某处山峰,虢公鼓统领他的军队,眼看着周平王的大军浩浩荡荡通过。

虢公鼓颤抖的右手握着令旗,只要他一举起令旗,虢国军队就会杀向函谷,与护送大军奋力一战。

虢公鼓身旁一位将军催促道:“君上,莫失良机啊!”

虢公鼓身后一位老臣却劝阻道:“君上,骨肉相残不可为,且贼兵势大,若姬姓同室操戈,必然壮大了贼人。”

虢公鼓脸色难看,犹豫间周平王的大军已经全数通过函谷。

那领兵的将军叹息道:“君上,日后再无此良机!”

公元前年,九岁的周平王在各路大军护送下,兵不血刃平安抵达洛邑,东周王朝开始了。

图-周平王东迁

郑国、卫国、晋国,恰好离洛邑都不远,周平王的母国申国也在并不遥远的南阳盆地,周平王终于感觉安全了。

但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周平王还必须洗刷掉弑父污渍。周平王弑父即位,后世文人墨客并未对这一恶劣行径口诛笔伐,究竟为何呢?

周平王成年之后,通过太史的文笔,艺术化处理了这段历史。他将周幽王描绘成一个该死的国君,将褒姒描绘成妖女,将虢公鼓描绘成小人。

大凡末代天子,一般都奢侈无度、穷凶极恶。夏朝末任天子姒桀,建造酒林肉池和长夜宫,杀个人像踩死只蚂蚁似的。商朝末任天子商纣王,建造摘星楼,发明各种酷刑,挖人心,逼人吃子女的肉。

可是周平王的父亲周幽王,显然并无这些不良嗜好。周平王努力让太史营造一种周幽王时期,民不聊生,百姓痛恨周幽王的环境。

可事实上,真正造成镐京和关中地区民不聊生的,是与申侯勾结的犬戎下山之后,对关中镐京掠夺所造成的,或者说关中民不聊生是周平王造成的,而不是周幽王。

至于烽火戏诸侯,这完全是偷换概念,即便烽火戏诸侯是真实的故事,骊山上的烽火也不可能让关外的诸侯看见,而关内的诸侯已经没有几个有实力也愿意勤王的,有实力也愿意勤王的秦人,显然不是看到烽火而来。地处中原的卫国、晋国、郑国,以及地处陇西高原的秦人,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烽火的。

总之,周幽王并不见得是什么穷凶极恶的国君,他没有周朝史书中描述的那么坏。

再看褒姒,东周史书竭尽全力妖魔化褒姒,把褒姒描绘成,一个宫女与蜥蜴交合,历经数十年产下的妖女。由于古代无法解释神鬼,东周史书描写的这件事情最终被司马迁的《史记》收录,因此褒姒是妖女的传说就流传了近三千年。

褒姒对待前任太子,并未赶尽杀绝,而是将太子送到母国申国。对比申侯和周平王入镐京后,一定要将褒姒的儿子姬伯服杀死,谁更狠毒,不难得出结论。

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虢公鼓,被周平王抹得比炭还黑。

虢公鼓是四大公爵国之一的国君,又是辅佐周幽王的三公之一,位高权重。按道理周平王的史书,称虢公鼓应该为虢公,而不是东周史书上直呼其名虢石父。

周平王有意要误导后人:这个虢石父是一个被周幽王崇信的奸诈小人,他的出身低微。(改变虢公鼓在周王朝德高望重的身份,降低他的影响)不过年三门峡虢国古墓出土的青铜文物,让后人惊奇地发现,虢石父原来就是虢国国君虢公鼓!

还有一个人物,周携王,十年后他将被晋文侯所杀。东周史书对周携王这个人物只字不提,以达到周平王是唯一天子候选人的效果。

通过一系列篡改历史,周平王成了东周王朝的开国之君,坐稳了天子宝座。

到春秋中期,孔子痛恨那样一个乱世,写道:“礼崩乐坏,王室式微。”

关于“礼崩乐坏”,太史公司马迁更是直接写道:“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时期被杀的国君有三十六个,亡国的诸侯有五十二个。

礼崩乐坏,就是从周平王弑父杀弟而即位、郑武公(郑突)抱杀父仇人大腿开始的。周平王和郑武公,正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

不过周平王东迁,获益的人也不少,包括郑国、晋国、卫国、秦国、申国都是既得利益者。

郑国,表面上是最大的获益者,与洛邑最近的郑国,很快成为了春秋一小霸。只是后来郑国被楚国削弱,战国时期又被韩国所灭,没有保全这次东迁的胜利果实。

晋国,也是这次东迁的获益者,正是从此之后,晋国灭了周围大大小小数十个诸侯,成为春秋中原第一霸主。若没有三家分晋,晋国统一天下的概率非常大。

卫国,继续稳定占据着大片富饶的土地,成为公爵国后,卫国地位仅次于周朝。不过后来卫国被赤狄侵扰,也没有保持住胜利果实。

申国,看似是很大的获益者,但是自此之后申国与姬姓诸侯产生了永远也难以愈合的裂痕,以至于楚国猛攻申国几十年,没有一个诸侯救援。这就是报应啊!

秦国,有了周朝的爵位,很快将名正言顺地占领虢国在关中西部的土地,并且一步步蚕食关中的土地,最后全据关中,再一步步统一天下。秦人统一天下的第一个必要因素,正是周平王东迁!

周平王东迁,本是想通过一次迁都,重振周王朝雄风。

图-周平王东迁

然而周平王东迁,却成为秦国由小家族向大诸侯发展的转折点。凤凰涅槃,重生的不是周朝,而是秦帝国!

《地图里的兴亡》,中国地图出版社出品,作者风长眼量。本作分1-8册,共万字,幅春秋战国地图。

1-2册《从部落到大秦帝国》

3-4册《三家分晋,烽火中原》

5-6册《齐鲁春秋,恩怨八百年》

7-8册《楚并吴越,另一半中国》

本专栏是1-2册,即《从部落到大秦帝国》,32万字,幅地图。

本专栏每周更新一章,更多章节,请订阅本专栏看全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