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熟悉”到“陌生”,循序渐进

本课由熟悉的“潼关”话题导入《山坡羊·潼关怀古》,由词的小令到曲的小令,由《潼关怀古》到《骊山怀古》《长安怀古》,由别人的“山坡羊”到我的“山坡羊”,整课都是一个由熟悉到陌生、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由学生熟悉的初一学过的少年谭嗣同的《潼关》进行导入,顺利进入“潼关”话题。

“小令”学生并不陌生,立足原有所学(旧识)和资料,学生对词的小令(“少于58个字的短词”)是有一定了解的,教师则重在引导本诗是曲的小令,与词的小令略有区别。加之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熟悉,把握曲的小令也不是难事。因而课堂开始很顺畅自然地进入了“初识‘山坡羊’”环节,即重点品赏《山坡羊·潼关怀古》。品赏的角度是学生熟悉的结构、手法、情感等,适时地补充写作背景,让学生对“山坡羊”有了初步认知,再与《山坡羊·骊山怀古》《山坡羊·长安怀古》组成群诗阅读,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深化对“山坡羊”的理解与把握,接下来的仿写创作也就顺理成章,全课都是循序渐进的。

二、由“粗略”到“精致”,精耕细作

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对“山坡羊”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走进《山坡羊·潼关怀古》,对其从结构、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评赏。因而预设了两个问题:(1)“潼关怀古”是本诗的题目,也是本诗的主要内容,“潼关”是抒怀对象,本诗直接描写潼关的句子是第一层,写潼关怀古是第二层,最后一句议“潼关怀古”是第三层。一、三层可否舍去?三层之间是什么关系?(2)本诗如何写“潼关”?如何写“怀古”?

前者从结构入手,后者引导学生从手法、情感角度学会赏析。从而对单篇《山坡羊·潼关怀古》可以说已经开始“细作”了。但就整体“山坡羊”的把握还处于“粗耕”阶段,因而就需要再赏“山坡羊”。这是诗歌学材再建构的关键步骤——比较《山坡羊·潼关怀古》与《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山坡羊·长安怀古》(赵善庆)的异同。这部分更多的是“赏读”。学生自由诵读后进行小组讨论,找到“怀古”“山坡羊”(词牌名)、议论这些共同点并不难,重在赏“异”。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笔者又不断引导他们再“精耕细作”。第一组学生讲:“这三首《山坡羊》中,我们组认为第一首的情感包括了对百姓的同情,有对统治者不作为的一种痛恨,二、三两首更多的是对历史变革的一种慨叹。”笔者随即问道:“也就是说你认为第一首‘站’的高度更高,这跟张养浩的生平有关,你熟悉张养浩吗?”接下来自然就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挖掘作品主题进行“深读”了。

另一组发言:“从景物描写的方面来看,第一首诗‘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是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写出了潼关山峦重叠、水波翻涌的壮美之景,引出了下文的感慨;而第二首诗呢,是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现在的景与过去的繁华宫宇做对比,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第三首诗呢,是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山河的美景……”学生经过前面的单篇学习已经知道赏析“手法”了,这里的比较品赏又让“学”向前迈进了一步。还有一组补充时说:“从写作手法的方面来看呢,第二首诗是用了‘用典’的修辞,借用了‘楚人一炬,阿房焦土’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并且通过一个反问句,也就是‘当时奢侈今何处’强调了对从古至今历史所发生巨大变化的感慨,然后自然引起了下文的环境描写。第三首诗呢,是通过环境手法,以乐景衬哀情,以山水之美衬如今长安之衰败,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伤感,通过一个反问句‘唐阙汉陵何处有’,突出留下的只是衰败的草木,写出了时光的巨变……”笔者进而就通过标点的区分做了更为深入的引导,学生对“山坡羊”就有了一个由“粗”到“细”的认知过程。由阅读品赏到创作仿写又是一个进一步“精耕”的过程。仿写不可一蹴而就。

先呈现网拓例子《山坡羊·读书咏怀》:“莘莘学子,琅琅书声,齐聚课堂共研读。好儿郎,有宏图。书山有路勤为径,。勤,成功路;奋,成功路。”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生熟悉,要填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就能脱口出。“读书”本就是学生最熟悉的话题,齐读的时候,有部分学生把“莘莘(shēnshēn)学子”读成了“莘莘(xīnxīn)学子”,及时纠偏也是必需的。所以这里既是仿写的初始阶段,也是一个引导阶段。学生刚刚经过新冠肺炎疫情在家学习的过程,因而笔者就“抗疫”话题,展现了自己孩子在家即将上视频班会课而匆忙完成德育作业的例子——《山坡羊·“逆行”咏怀》:“新冠来袭,势如猛虎,逆行千里毫不惧。戴口罩,穿护服。为了人民把力竭,小巧脸上都印了伤。生,毫不惧;亡,毫不惧。”接着以“因为很匆忙,我觉得三分钟能够字数相当、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就已经可以了。在上完课之后,我让他进行了一下修改。

接下来是他修改后的诗文”这样自然地过渡引向修改文——“疫情如虎,号令如山,逆行千里敢担当。戴口罩,穿护服。汗流浃背日夜忙,天使素颜竟印了痕。生,毫不惧;死,毫不惧。”这是孩子自己的修改,已经在“精耕”了。紧接着笔者又把他的最后一句修改为:“灾,众志诚;兴,众志诚。”这是进一步修改,未必是“最好”,更谈不上“定稿”,“仅供我们同学参考。在此基础上,我相信我们同学会有更好的作品。因为我们学‘山坡羊’实际上真真正正要为‘我’所有,成为‘我’的‘山坡羊’”。《山坡羊·“逆行”抒怀》的修改及再修改就是在教学生如何“精耕细作”,以此引发学生创作,也落实本课的课题和学习目标。上课时间有限,所以只能完成初稿,整体属于“粗耕”。课后作业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就是“精耕”了。

三、由“提问”到“交流”,碰撞“火花”

学习过程是学生学力培养和提升的过程。因而课堂教学中笔者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问题引导等形式下让学生尽可能多思考、多讨论、多交流。这堂课不仅在“初识‘山坡羊’”环节有上文的两个大问题,“再识‘山坡羊’”环节比较《山坡羊·潼关怀古》与《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山坡羊·长安怀古》(赵善庆)的异同也是本课的主体之一。这部分不是教师的自问自答,而是学生的思维碰撞“主舞台”。4人小组充分讨论,发言交流,师生互动,“火花”纷呈。虽然第一组发言只看到了共同点有景物描写,笔者顺势导问:“基本上每首诗的第一句都在写景,为什么?”马上有小组反馈“吊古伤今”,即借景抒情,三首诗的第一个共同特点“怀古”自然就达成了共识。

从结构而言,都是“山坡羊”(词牌名),第二个共同点学生几乎都能看出,就无须多言了。另一个共同点,笔者预设想让学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