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下王国就是秦始皇陵,它位于陕西省骊山,占地约7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陵墓之一。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和文物都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其中最让人好奇的就是它是否有水银灌溉,以及水银的数量有多少。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一些惊人的事实。而这些事实,竟然和骊山附近的一些石榴树有关。
秦始皇陵的建造是足足用了8年,按照嬴政“事死如十生”的性子,从他即位那年就开始了筹备,到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才结束。
绝对是穷举国之力的硕大工程,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除了暴政之外,修长城,建皇陵这些大工程,也绝对出了一份力。据《史记》记载,参与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数多达70万人,相当于当时秦国的十分之一。
秦始皇是个挺固执的人,生前拼了命的追求长生,死了也是想尽办法的让自己能够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带领阴兵继续千秋万代!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秦始皇陵的内部按照都城咸阳的模式进行复制,有内外两道城墙,有各种宫殿和官府,有各种天象和地理现象,有各种珍奇异宝和兵器,还有兵马俑等陶俑军队。秦始皇陵的地宫深埋在地下,周围有防水层和隔热层,难以探测和进入。
秦始皇陵的地宫还设置了机关暗器,如果有人闯入,会遭到自动射击的弩机的攻击,或者被困在密道和迷宫中,无法逃生。
秦始皇陵的地宫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有水银灌溉的河流和海洋。这些水银河流和海洋,是按照当时的黄河、渤海、黄海等地理形势制作的,用机关驱动水银流动,模拟天地的运行和变化。这些水银不仅可以增加地宫的美观和神秘,还可以用来防腐和保护尸体和地宫。
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是从哪里来的呢?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的水银,是由一位在巴郡的寡妇企业家“清”的提供的,后人将祖籍、身份和名字捏合在一起,给人家冠以“巴寡妇清”的名号。
她的家族从事丹砂的开采和冶炼,绝对算得上是大秦第一女强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巴寡妇清十分敬重,认为她是贞妇,以上宾之礼待她,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
后来,巴寡妇清成了秦始皇的御用炼金集团,为朝廷提供大量的水银,用于修建秦始皇陵,可以说没有她,就不会有始皇陵中河海日月的奇景。
那么,秦始皇陵中到底有多少水银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人,因为水银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如果人体接触或吸入过多的水银,会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
这也成了迄今为止都无法破解始皇陵的关键所在,另外,温度越高,水银就会蒸发成有毒的汞气。汞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会随着风向扩散到周围的环境中,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汞气还会与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发生反应,生成更多的汞化合物,进一步增加土壤的毒性。
这样的土壤不仅不能种植作物,还会危害人畜的健康。
因此,为了解开秦始皇陵的谜团,同时保障考古人员的生命安全,有关部门决定先对骊山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看看是否有水银的痕迹。他们派出了一支专业的考察队,对骊山的土壤和植物进行了仔细的检测和分析。考察队员很快就发现了一件让他们惊讶的事情:在骊山上,有一些石榴树的生长情况非常奇异。
这些石榴树的树干和树枝都很矮小,树叶也很稀疏,果实也很少。而且,这些石榴树的果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果皮上有一层黑色的斑点,仿佛被烧焦了一样。这些石榴树的果实,不仅外观不佳,而且味道也很苦涩,根本无法食用。考察队员对这些石榴树的果实进行了化验,发现它们的果肉中含有大量的汞元素,远远超过了正常的水平。这些汞元素,正是水银的主要成分。
这就说明,这些石榴树的生长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水银。而这些水银,很可能就是来自于秦始皇陵的地宫。
考察队员根据这一发现,推断出了一个可能的原因。秦始皇陵的地宫中,有水银灌溉的河流和海洋,这些水银在地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银池。
由于水银的物理特性,它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蒸发,形成有毒的汞气。这些汞气会随着地下的裂缝和通道,逐渐渗透到地表,污染了土壤和空气。
这些汞气对于植物的生长是非常不利的,它会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植物的正常代谢,导致植物的生长受到严重的阻碍。而石榴树,是一种比较耐污染的植物,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汞气的侵害,但也无法完全避免汞气的危害。因此,这些石榴树的生长情况,就成为了秦始皇陵地宫中水银存在的一个重要的证据。
这一发现,为秦始皇陵的水银之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也为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方向。通过对石榴树的分布和汞含量的分析,可以推测出秦始皇陵地宫中水银的分布和数量,从而为秦始皇陵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秦始皇陵的水银之谜,是一个历史和科学的难题,它不仅涉及到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和文物,还涉及到水银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环境影响。它将一直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激发着我们的好奇心,引领着我们的探索之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9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