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内必背及课外诵读古诗词

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及赏析(共17首,第14-17首)

*第14首《南安军》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一路风雨湿透了征衣。

想到越过梅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文天祥(年-年),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期政治家、诗人,杰出的民族英雄,被元军俘虏后从容就义。

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第一名,于德祐元年被任命为右丞相,奉命赴元军议和,却遭到扣押。脱险后,文天祥在福建等地聚兵抗元。祥兴元年十二月,因为势单力孤,他在广东五岭坡兵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宰相之职,然而文天祥宁死不屈,慷慨就义,终年四十七岁,这首诗就是他在被俘北行的途中,经过南安军时写下的。

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文天祥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首句凄冷的环境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沉痛。梅岭依旧,诗人的身边却没有了战友的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这是何等的孤独。家乡近在眼前,可是他却成为囚徒回归故里,这又是何等的哀痛、悲伤。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风光。“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此句化用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和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的诗句,抒发了诗人强烈的亡国之痛。末句化用“采薇”典故代指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表明了诗人誓死不降的态度。他决心绝食,意欲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然而,在诗人绝食八天后被元军发现,强迫他继续进食。后一句“饿死真吾志”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感人肺腑。

这首诗可以说是文天祥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诗人将内心的情感层层递进,以高亢的诗篇谱写出他的民族情操和爱国之志,吟诵出他的一片丹心!

*第15首《别云间》

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

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夏完淳(年-年),字存古,号小隐,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诗人,抗清英雄。

有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夏完淳十四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返乡,清顺治四年被捕后就义于南京,时年十七岁。这首诗是他在被押解送往南京前,离开松江时所作,有诀别故乡之意。

诗人跟随父亲和老师抗清,三年来漂泊在外,最终身落敌手,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他的内心无比沉痛。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诗人一直期盼明王朝能够东山再起,可宏愿却一次次落空。他忍不住向上苍发出“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他此次身落敌手,自知凶多吉少,可还是放不下故乡,心中充满了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诗人不怕漂泊流浪的“三年羁旅”,不怕被俘后成为“南冠”,不怕逼近黄泉之路,但他怕山河流泪、故乡悲泣,怕再也没有机会抗击异族侵略,所以他希望死后能看到后继者恢复大明江山。全诗以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和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诗人以少年的热血、英雄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悲壮动人的生命之歌。他迟迟而行、缓缓以思,慷慨赴死,用可歌可泣的诗篇表达诗人悲壮未酬的慨愤。全诗字字忠肝义胆,句句血泪凝成,读之令人悲怆、使人感奋。

*第16首《山坡羊·骊山怀古》

登上骊山环望四周,雄伟华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稀疏寥落的草木,回环曲折的水流。

直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想想周、齐、秦、汉、楚等国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了,都变做了土;输了,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年-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世称为张文忠公。

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因而得名。这里景色翠秀,每当夕阳西下,骊山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之美誉。周、秦、汉、唐等朝一直将这里作为皇家园林地,修建了众多离宫别苑。秦朝的朝宫、阿房宫就修建在此。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无比奢华。公元前年项羽攻入咸阳后焚毁阿房宫。一千多年后,张养浩途径骊山时,凭吊阿房宫遗址,有感创作了这首散曲。

作者登上骊山,茫然四顾。阿房宫作为秦王朝辉煌的象征,被大火焚烧后,已然华为灰烬。当时的歌台舞榭、金珠美玉如今都去了哪里?当年奢华的秦朝宫殿早已灰飞烟灭,只剩下萋萋荒草、曲曲流水,还有那烟雾缭绕的树林,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悄然生悲。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列国纷纭,无论是输还是赢,最后都回归大地,变成了泥土。杜牧《阿房宫赋》中云“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得出结论,王朝风云变幻,无论输赢,都是一样的结局,一切繁华最终“都变做了土”。这是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在《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作者写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而本篇散曲的结尾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一个王朝,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这首散曲立意高远,境界阔大,发思古之幽情,叹世事之炎凉,发人深省。虽然格调略显低沉,却不失为警世劝俗之作。

*第17首《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乱如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

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

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江水枯竭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王磐(约年-年),字鸿溅,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曲家。

王磐生活在明朝的中后期,年少时就不看中科举,一生未曾做官,终日纵情于山水诗画之间。在统治者的有意扶持下,宦官当权,作威作福,无休止的剥削和奴役使得无数百姓家破人亡。这些宦官时常霸占交通要道——运河,每到一处就喜欢吹号来虚张声势、耀武扬威。王磐家就住在运河边的高邮县,他整日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便写下这首《朝天子·咏喇叭》来讽刺黑暗的社会现实。

喇叭和唢呐本是同类乐器,因为端口向外扩张,虽然吹不出长的曲调,声音却被放大的特别响亮,这样的特点与宦官极为相似。“曲儿小”暗示宦官地位低下,“腔儿大”指宦官仗势欺人、装腔作势,这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流露出作者对宦官的厌恶之情。喇叭没有别的本事,专门为来往络绎不绝的“官船”抬高身价。这些船上所运送的,不外乎宦官酷吏搜刮的民脂民膏,通过“乱如麻”三个字可知官船数量之多,横冲直撞的气焰之盛。劳动人民收到的剥削也就不难想象了。喇叭吹到哪里,哪里就一片愁怨,一片惧怕,因为喇叭一响就意味着如狼似虎的贪官污吏又要到了,各种剥削的名目层出不穷,让人难以分清其中的真真假假,官兵百姓都苦不堪言。喇叭声何时才会停止呢?直到“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吹干了民脂民膏才算作罢!揭露了统治阶级贪婪残忍的本质,同时也暗示出明王朝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这是一首借物咏怀的散曲,作者借“咏喇叭”活化出明朝中后期宦官在运河沿岸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社会现实。此曲立意新奇,描摹传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讽刺意义。像这样针对当权者嬉笑怒骂的作品在曲坛上是比较少见的,读后使人非常痛快,又能够有所反思。

邂逅诗词,这厢有礼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