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又称女娲氏,另称娲皇、女希氏、灵娲、帝娲、风皇、女阴、女皇、女帝、神女、阴皇、阴帝、帝女等,俗称女娲娘娘。
原为中国传说时代中的上古氏族首领,后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与女娲娘娘有关的神话故事在华夏流传几千年,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也逐渐拥有了许多尊称。如“女娲老母”、“九天玄女”,“托天老母”、“黎山老母/骊山老母”、“圣母”等。
女娲还被尊称为“天衍女神”、“天后”、“天上圣母”等,这些尊称代表了人们对女娲神秘、神圣的崇敬之情。
黎山老母/骊山老母
相传骊山是女娲炼石补天之座骑奉命而化之,腹有泉,出温汤,供人民沐浴,能医治多种皮肤顽症,故曰神汤。
《路史》云:“女娲,立治于中皇山之源,继兴于骊”,后《汉书·律历志》将黎山老母称为“骊山女”,“寿王言化益为天子代禹,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皆不合经术。”,“骊山女亦为天子,遂以为女仙,尊曰老母”。
《长安志》亦有“骊山有女娲治处,今骊山老母殿即其处”,于是女娲有了“黎山老母”或“黎山老母”的尊称。
《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记载:老母乃斗姥所化,为上八洞古仙女也。女娲也是道教供奉的古尊神,武当山道教称其道号为玉清圣祖紫元君。
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也称玄女,九天娘娘,女娲,凤凰圣母等,是黄帝之师。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崇高显赫,乃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形象经常出现于中国各类古典小说之中,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
在一些地方民间传说中,九天玄女被认为是女娲的转世或化身。
众多尊称缘何而来?
女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是家喻户晓且人人耳熟能详的创世女神,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新的尊称出现。其深受爱戴,永享后世香火尊崇的原因与其创世的传说故事息息相关。
补天救世。据《三皇本纪》记载,昔日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娘娘为拯救天下生灵,炼五色石块以补青天,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造人创世。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鸡、狗、猪、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马则代表地和天,班固《汉书·律历志·上》中:“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这便是正月初七也称“人日”的来源之一。
开创婚姻。《路史》认为女娲规定了以标志着母系血缘的“姓”来安排婚姻。伏羲女娲虽同姓相婚,但规定之后同姓不婚。因此,人们认为女娲与伏羲建立了婚姻制度与规矩法度,有了婚姻之神的身份形象。
制造乐器。《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之类的乐器,笙是将竹管插在葫芦内制成,即类似今日之葫芦丝。簧就是笙管中的簧片。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鼻祖之一。后人又以“笙”为“生”之意,象征女娲生人。
在中国文化中,女娲的形象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神话人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被广泛运用在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人们对女娲的各种尊称,不仅代表了人们对她神秘、神圣的崇敬之情,更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崇尚创造力和智慧等重要的思想。女娲的形象和文化意义仍在今天的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