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骊山 >> 骊山历史 >> 水经鲍丘水注考略

△鲍丘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县东。

鲍丘水出御夷北塞中,南流迳九庄岭东,俗谓之大榆河。

又南迳镇东南九十里西密云戍西,又南,左合道人溪水,水出北川,南流迳孔山西,又历密云戍东,左合孟广硎水,水出硎下,甚层嶒峻,峨峨冠众山之表。其水西迳孔山南,上有洞穴开明,故土俗以孔山流称。硎水又西南至密云戍东,西注道人水,乱流,西南迳密云戍城南,右会大榆河。有东密云,故是城言西矣。

鲍丘水,古鲍丘水上游即今潮河,下游略与今白河平行南流,折东南循今蓟运河下游入海。据《水经·鲍丘水注》:鲍丘水至古潞县(今通州区东)西入沽河(今白河)。当沽河与鲍丘二水在潞县会合后,下游可互为通称,故鲍丘水入潞后又有潞河之称。宋以后上游改称潮河,潮、白合口处渐北移,且下游河道多变迁。今鲍丘河及其下游蓟运河已不尽为古鲍丘水故道。[7]。

道人溪水,在今北京市密云东北。《方舆纪要》卷11密云县:道人溪“在县东北石盘峪[8]。

孔山,今人多认为即丰宁窟窿山;窟窿山位于县境中部,在县城大阁西32千米处,与窟窿山村隔河相望。该山属燕山山脉,形成于侏罗纪,由粗粒花岗岩组成。由于长期剥蚀,在米的片状山峰上,形成2个透体洞。东侧洞高6米,宽4米;西侧洞高5米,宽2米,故名“窟窿山”[9]。

御夷镇,北魏太和中为防御柔然而置的军镇。在今河北省赤城县。与沃野、怀朔等六镇同为北魏军事重镇[10]。多年前成一农以实地勘察结合相关文献确定了《水经.沽河注》几个与御夷镇有关的地理标志,即“沽河”、“大谷水”、“独固门”、“独石”的位置……在赤城县猫峪堡西南1里处找到一座古城的遗迹,其地理环境与《水经注》的记载完全吻合,断定它即是北魏的御夷镇。成一农在实地踏勘中在城内西南角发现的大量瓦片、陶片,多为辽金元时代遗物。且测量的该城址规模相当大,东西长约米,南北长约米[11]。不过考虑到此城规模与北魏其他六镇相比还是小了很多,且出土多为辽金时遗物,故笔者对此一直存疑。(备注:年9月初笔者与成一农先生就此城的相关疑问:规模及出土物的问题等进行了沟通,成先生电话里称此城的实际规模比他在文中描述的应该更大,20多年前他在现场还发现了一些绳纹陶片等遗物[12]。)

密云戍城,按注文“又南迳(御夷)镇东南九十里西密云戍西”结合文普资料,作方位及距离校验,疑与今丰宁土城镇土城城址有关。(备注:土城城址位于丰宁土城镇土城村北,系战国一汉遗存。年调查发现。东、西、南三面城墙已毁,仅存北墙,系夯土筑成,残长约米,残高2.5米。采集遗物有铁釜、铁镢、夹砂红褐陶绳纹釜和泥质灰陶绳纹或素面罐、瓮、板瓦、筒瓦等残片[13]。)

孟广硎水,按(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雾灵山…水经注:孟广硎山也,其下为广硎水,自黑谷关入,西南流,径墙子岭西合清水河[14]。

大榆河又东南流,白杨泉水注之,北发白杨溪、望离,右注大榆河。又东南,龙刍溪水自坎注之。大榆河又东南出峡,迳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溪水,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迳滑盐县故城东,王莽更名匡德也,汉明帝改曰盐田,右承治,世谓之斛盐城,西北去御夷镇二百里;南注鲍丘水。

滑盐县故城,按注文所述方位疑与今滦平陈营战国遗址有关。(备注:陈营遗址位于滦平巴克什营镇陈营村西,系战国遗存;年调查发现。面积约2万平方米。采集遗物有夹砂红褐陶绳纹釜和泥质灰陶绳纹罐、盆及东面豆等残片[15]。)此外关于滑盐县所辖境域,据王仲荦先生考证:汉滑盐县治,虽在潮河流域,而其辖境甚广,北及内蒙古多伦县境。欧阳修谓“汉城炭山在滦河上源,西有盐泊之利”,皆汉滑盐县境也[16]。潮河流域虽然无产盐之地,但在“滑盐”县所辖的滦河源头以西今河北沽源境内有多处盐湖如:公鸡淖尔、九连城淖尔等,盖“滑盐”之名因此而得。

图表1百度地图鸟瞰下的大榆河、滑盐县故城等

又南迳傂奚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敦德也。鲍丘水又西南迳犷平县故城东,王莽之所谓平犷也。又南合三城水,水出臼里山,西迳三城,谓之三城水。

傂(厗)奚县故城,厗(tí)是玉的一种;奚,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长期居住于燕山南北和军都山左右。从名称看,厗奚县在汉代可能为奚族人集中活动的地区。由于文献中关于厗奚故城位置的记载不止一处,故今人对厗奚之所在亦多有异议。此处傂奚县故城,按上述注文所述当位于犷平县故城(约今密云东北石匣一带)上游;结合相关文普资料等综合考量今高岭镇田庄遗址恰当其位。(备注:田庄遗址位于高岭镇田庄村南米;位于黄土台地上,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80米。20世纪70年代发现房址、灶坑、木炭。出土有绳纹砖、席纹砖、灰陶盆、陶罐等[17]。)而张振松、靳宝等学者实地踏勘[18]认为田庄遗址面积较小遗存甚少且主要是先秦与汉代早期遗物。故此处出现的傂奚县故城遗址尹钧科先生等认为应该是早期的西汉时期的厗(tí)奚县故城。(备注:据《北京历史地图集》:古北口在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河西已经有“厗奚县”,东汉永和五年(年)时,叫“傂奚”,三国魏景元三年(年)时,叫傂奚城,西晋建兴四年(年)时,叫傂奚……这个城东西米,近正方形,北面在山上,南面在山下的冲积层上。城为岩石,石灰和三合土筑成,厚约两丈,高约三丈多。如今北山上此城所经过的地方,还可看出迹象和寻到极少的拆城以后的石灰渣[19]。)而《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示两汉傂奚县故城则均位于田庄遗址一带,很可能是依据上述郦注所做的判断而忽略了后文泃河流域出现的另一处因西汉末年新莽篡汉中央集权削弱游牧民族乘势侵边而导致治所被迫内迁的提辖庄东汉傂奚县故城。

三城,按注文结合文物地图推析疑与今高各庄东汉遗址有渊源。(备注:高各庄遗址位于东邵渠镇高各庄村北米·东汉;面积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年发现。在距地表0.5米以下有l米多厚文化层堆积,出土有汉代绳纹砖、灰陶罐、盘等。同时发现灶址、墙基等遗迹,在遗址中部发现两口水井和汉五铢钱币[20]。)

三城水,张振松等认为“三城水”之名今不见,但郦氏讲到这条水的发源地和详细走向,其中最明确的一点,是流经“伏凌山南”(备注:伏凌山即今雾灵山)弄清了这个问题便比较简单了,只要找到由雾灵山南流过而西注潮河的河流,也就基本确定了犷平的位置……今雾灵山山前由东向西的河流没有像《水经注》中所记的那样长,但山南确实有一条河由东而西进入密云境内,这便是黄岩河,此河有南北两支,均源于雾灵山南,两水合并后人密云境内,称清水河,清水河西北流注入原潮河故道(今密云水库东侧)。其与潮河汇流处恰在石匣之南-北去石匣不过三、四公里,所以,黄岩河与清水河便应是郦氏所说的“三城水”[21]。

犷(guǎng)平县故城,学界多等认为即今密云县东北石匣城。

又迳香陉山,山上悉生藳本香,世故名焉。又西迳石窟南,窟内宽广,行者依焉;窟内有水,渊而不流,栖薄者取给焉。

又西北迳伏凌山南与石门水合,水出伏凌山,山高峻,岩鄣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事同《离骚》峨峨之咏,故世人因以名山也。一水西南流注之,是水有桑谷之名,盖沿出桑溪故也。

香陉山,按《畿辅通志.卷十七》:密云县东北百余里,产藳本香故名。

藁本,按李時珍《本草纲目》:“古人香料用之,呼为藁本香[22]”。又名香藁本、藁茇,鬼卿,地新,山苣,为伞形科藁本属的植物,为我国的特有植物。此处香陉山所产藁本当为北藁本,其气特异而芳香,味苦辛。故注云香陉山亦因此而名也。《水经》云:三城水又经香陉山,山上悉生藁本,香世,故名焉。《御览》引立之案:香陉之急言为藁,盖此出藁本,故名也,犹零陵都梁阳起山之例耳立[23]。

香陉山、石窟,香陉山、石窟等俱在今河北兴隆县境[24]。

伏凌山,即今河北兴隆县西北雾灵山;雾灵山为为燕山山脉主峰,号称“京东第一高峰”。雾灵山原名“伏凌山”“孟广硎山”“五龙山”,到明代时因大乘天真圆顿教第三代祖天真古佛将此山作为“求道灵山”,加之此山常年有云雾缭绕其上,并有仙草灵芝生长而称为“雾灵山”[25]。雾灵山歪桃峰为燕山山脉主峰,海拔米,被誉为“京东第一峰”。其山生态优媒,生物丰富,被誉为“华北物种基因库”、“京东绿色明珠”等。清王朝曾以雾灵山为清东陵之风水屏障雾灵山,在清代雾灵山被称为“五龙山”,为清东陵的“后龙风水禁地”,而东陵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26]。故以“五龙山”命名抑或与东陵五位皇帝有关,然未所详焉。

△又西南迳犷平城东南,而右注鲍丘水。

鲍丘水又东南迳渔阳县故城南,渔阳郡治也。秦始皇二十二年置,王莽更名通潞,县曰得渔。鲍丘水又西南流,公孙瓒既害刘虞,乌丸思刘氏之德,迎其子和,合众十万,破瓒于是水之上,斩首一万。鲍丘水又西南历狐奴城东,又西南流注于沽河,乱流而南。

渔阳故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南0米处,系战国~汉遗存。渔阳故城在密云西南9公里的渔水之阳,地处密云与怀柔交界处。密云部分城址俗称“南城子地”。渔阳故城始建于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为渔阳郡治所,后为秦三十六郡之一。~年之间,渔阳郡焚于战火,遂废。大部分城址被破坏,现尚存遗址面积0多平方米。年试掘在距地表1米以下仍能发现夯十城墙基址和夹砂红陶片[27]。

狐奴县故城,位于今顺义区北小营镇北府村南狐奴山前,系汉代遗存。据《水经注》载:狐奴山西侧,有汉狐奴县故址。狐奴县,西汉初置,属渔阳郡,废于北魏。遗址面积近50万平方米。现为耕地,城址已毁,形制不详。曾出土汉瓦、陶井圈、青铜器、古钱币等。《后汉书·张堪传》载: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渔阳太守张堪在狐奴山前开稻田八千顷是北京地区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28]。

△又南过潞县西。

鲍丘水入潞,通得潞河之称矣。

潞县,尹钧科等《北京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经过野外考察,在今三河县西南境、潮白河东岸的城子村处,发现了一处汉代遗址,面积较大,在被河水冲刷过的地面上,多散布汉代砖瓦陶片。经过多年反复讨论分析,认定这里应是东汉至北朝时的潞县治所。这一结论与《魏土地记》所谓“潞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吻合的[29]。(备注:西汉潞县故城位于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30])

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迳梁山南。

高梁水,这里所说的“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水于戾陵堰”之高粱水,吴文涛认为即指三国魏嘉平二年()刘靖主持修建戾陵堰与车箱渠,把水引入高粱水上源之后,经景元三年樊晨改造,从高粱河引水“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的渠水[31]。(吴文涛,)

梁山,西汉时期北京地区隶属燕国或广阳国,都蓟。当时,统治燕蓟地区的先后有八位燕王和四位广阳王。在老山汉墓的发掘期间,有关学者根据上述“高梁水注之,水首受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的记载,推测是汉武帝的儿子刘旦之墓,也有推测其他燕王的说法。现在经过考古工作者初步整理,首先可以确认该墓的墓主人是一位女性,因而应是一位王后的墓葬,西汉时期诸侯王和后在葬俗上,多实行“同坟异葬”,死后分别埋葬于同一陵区,通过初步勘探和中国科学院遥感所用高空红外线遥感技术对老山的探测,发现在老山汉墓附近还有几处异常地点。如在距该墓以西一百多米处发现有大型夯土层堆积,从外观上也可以看出土丘的下部呈方形,与发掘汉墓的封土堆极为相似,推测有可能是一座燕王墓[32]。而在石景山及其以北的诸山上,至今未发现汉墓[33]。此外年10月至11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考古专业的学生在武家璧、黄可佳老师的带领下对老山汉墓附近进行了多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一号和二号土堆遗址。在一号和二号土堆遗址附近发现较多的汉代建筑构件,有云纹瓦当、筒瓦和板瓦,可见当时还建有墓上陵寝建筑,规模较大,与现已发掘的诸侯级汉墓有诸多相似之处,据此不少学者认为刘旦的戾陵应该就在老山之上。[34]故此按上述郦注“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等文献资料结合老山汉墓相关考古线索综合考量,梁山应为古人当时较笼统的称谓。今老山一带(包括附近的石景山、四平山、黑头山等)大致相当郦注所谓之梁山。

又东北迳刘靖碑北。其词云:

魏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相水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羡秦民之殷富。乃使帐下丁鸿,督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

其遏表云:

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晦。至景元三年辛酉,诏书以民食转广,陆费不赡,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渔阳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余顷。高下孔齐,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口以为涛门,洒滮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晋元康四年,君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宏,受命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宁朔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剩北岸七十余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追惟前立遏之勋,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马关内侯逢恽,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门,门广四丈,立水五尺,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凡用功四万有余焉。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繈负而事者,盖数千人。《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其劳,斯之谓乎。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国思郑渠之绩,魏人置豹祀之义,乃遇慕仁政,追述成功。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纪勋烈,并记遏制度,永为后式焉。事见其碑辞。

戾陵堰,三国魏镇北将军刘靖创修的戾陵堰与车箱渠是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引水灌溉工程。它奠定了蓟城时代水源开发的基本格局,是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标志性地物。戾陵堰与车箱渠的基本情况也以《水经注》所录"刘靖碑"及其"遏表"的记载最详。

车箱渠,年在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出土一段古渠遗址,随后在其两端又发现相似遗迹,岳升阳先生认为据此可勾划出一条南起紫竹院,北抵清河附近的古代渠道。其位置和走向都与历史上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修筑和扩建车箱渠的记载相吻合,成为我们确定车箱渠下游走向和位置的重要实物依据……在双榆树古渠遗址的南北延伸线上,岳升阳相继发现过多处与该遗址特征相似,走向相同的古渠遗迹,如,二十世纪80年代在北京大学中关园宿舍楼工地,年在北京大学物理楼旁的地下管道施工现场,年底在北大附中门前的海淀菜蔬公司工地,都曾出土过类似的水道遗迹。年3月在三环路双榆树立交桥工地等处,再次发现古代水道遗址,这些发现虽因工程较小未能暴露出遗址的全貌,但将它们与双榆树古渠遗址联系起来,即可勾划出一条由南到北,纵贯海淀台地的古代渠道。它的南端当起于紫竹院旁的高梁河畔,北端在成府村至清华大学一带汇入万泉河。其南段与白石桥路大致重叠,北段与海淀路大致平行,但在当代商城以北似乎有分支存在……车箱渠是在多年中经过多次扩建和修缮而完成的大型水利工程。其在紫竹院以上的渠道位置今人多已取得共识,它大约与金代修筑的金口河上游及现代的双紫支渠位置相同,但对于紫竹院以下的部分,因史载不祥,又无实物可证,仍有一些难题有待解决。尤其是“北合易京”的位置,更无从定论。成为车箱渠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双榆树古渠的发现,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35]。

△又东南流,迳蓟县北,又东至潞县,注于鲍丘水。

又南迳潞县故城西,王莽之通潞亭也。汉光武遣吴汉、耿弇等破铜马五幡于潞东,谓是县也。屈而东南流,迳潞城南。世祖拜彭宠为渔阳太守,治此。宠叛,光武遣游击将军邓隆伐之,军于是水之南,光武策其必败,果为宠所破,遗壁故垒存焉。

蓟县(燕国蓟城),从20世纪的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一系列考古发现为燕国上都蓟城的确认提供了丰富的间接证据:一是宣武门至白云观一带密集的古瓦井。二是广安门外与韩家潭的饕鬄纹半瓦当;三是北京城近郊区的战国秦汉墓。有关专家据此初步判定,古蓟城的位置很可能就在发现古瓦井最密集的宣武门至白云观一带[36]。而年在白云观至宣武门一带战国古瓦井中出土的1件陶罐上发现的一则陶文“”(如下图所示)则为明确蓟丘与燕国上都蓟城地望提供了直接的考古依据。

陈平先生认为“字,其左偏应是鱼字的一种简化变异字形,而陶罐上陶文右偏的应释为直刀旁“刂”。这样,陶罐铭文也就是一个“魝”字……白云观陶罐上的陶文“魝”字是以声符简化替代“从艸声魝的形声字“蓟”,这种简化替代的现象,在战国时期经常出现,如战国古玺中大量的以肖代替赵、以长代替张的实例就正是这样……而郦注所说燕国都城蓟城据之以得名的土丘蓟丘,据侯仁之等多位专家一致论定正是近代白云观以西的那座土丘[37](年已被推土机彻底铲平盖上了高楼),而(上述)颈外壁模印有(蓟)字陶文的陶罐和出土它的陶井恰恰就在这座土丘的附近,这已足以证明战国燕国的上都蓟城以至于上溯到西周商代的蓟城,就在白云观以西的土丘蓟丘附近[38]。故此本文认为郦注当时所见之“蓟丘”亦即白云观以西已于年被推土机铲平的土丘(蓟丘)。

对于战国之前的蓟城迄今考古工作未能有效证实[39]。韩光辉老师认为这主要是早期蓟城规模狭小且易被改造破坏所造成的[40](韩师推断商代中晚期的蓟城方圆应在一千米上下……而燕国迁都于蓟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平夷已残破的蓟都旧城,拓展重建;二是另迁城址、规划新建。其中前者可能性最大。这可以由考古学提供的证据证实[41]。)依据相关考古资料提供的线索,韩光辉先生推测:西周蓟都及春秋战国燕都均位于宣武门、和平门及白云观东西一线的南北两侧,其中西周蓟都小城就位于广安门外护城河一线东西两侧;而燕国迁都于蓟,则在此基础上向北向东开拓,形成一个东西长南北宽的大城,其形制可由战国时期规划建设的燕下都武阳城得到印证,但其规模应比武阳城小,称当武阳城面积的三分之二。燕都蓟城的平面布局与武阳城相反。其西部较为高亢,又临近西湖水源,无疑是宫殿所在[42]。此外西周蓟都可能有陪都存在,其陪都当在蓟都西北,即人们常说的广安门以西、八宝山至石景山以北地区,蓟人以此作为避开并抵御山戎南下侵掠的缓冲设施。这也正是燕国迁都之后建置宁台、元英、历室诸宫,并曾储放乐毅破齐收回的燕国“故鼎”及夺取的齐国器物的地方,即所谓“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43]。考其方位,大致在今石景山区模式口至金顶山一带[44]。

按《北京文物地图集》:据史料记载及研究,武王灭商之后,封黄帝之后于蓟,又封召公奭于燕,后燕强蓟弱,燕并蓟并迁都于蓟。战国时,燕为“七雄”之一。战国之前的蓟城,至今考古工作未能证实,但战国至魏晋时的蓟城,结合文献及考古发现,大致在以广安门为中心,东至菜市口,南至白纸坊,西至白云观以西,北至头发胡同以南,地跨今宣武区与西城区。遗址的北部位于西城区。这一区域内,曾发现有战国时期的陶片及战国至西汉时的陶井余座。蓟城在唐代改称幽州,辽为南京[45]。

赵其昌先生认为晋以后的蓟城位置可以确定;依据之一是年在八宝山发掘的西晋古墓墓志载“假葬于燕国蓟城西二十里”;依据之二为年考古工作者曾在白云观附近的“蓟丘”发掘,发现了一段古城墙的西北角,在此城墙下压着3座东汉墓;但赵先生据此推断东汉以前的蓟城不在这里,要另作考虑[46]。(年10月15日笔者参加中国古都年会期间偶遇韩光辉老师,就上述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韩师认为即便是发现在“蓟丘”古城墙西北角城墙下压着3座东墓,也不能遽然断定该城始建年代不早于东汉,因为后期蓟城的修建很有可能是将原城址平夷后再拓展重建。)

鲍丘水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纤曲淆十余里,北佩谦泽,眇望无垠也。

夏泽,据(清)顾炎武考证:今三河县西三十里,地名夏店,旧有驿,鲍丘水迳其下,而泃河自县城南至宝坻下入海。疑夏店之名,因古夏泽,其东弥望皆陂泽,与《水经注》正合[47]。

潞县故城,潞(路)县故城位于潞城镇古城村东北。据《通州志》载,为西汉路县县治所在地,城墙为黄土夯筑。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米,周长4里。东汉建武二年(26)改“路县”为“潞县”,建武五年毁于战火。今仅存北墙东部残段,长41、宽18、高约4米,夯层清晰,厚约0.1米,夯层内曾发现夹砂红陶片[48]。路县故城也是迄今通州区发现的最早古城,是如今作为首都北京副城市中心的通州区之“根”。历史上,潞县故城正北是渔阳郡,和守边有关;正西是两汉时期的蓟城,是北京当时最重要的城;向东入海,可控制辽东,所以其军事意义也很重要[49]。

路县故城城址平面示意图(图片摘自长安街延长线为何绕路?副中心一座古城正在“复活”!原创北京日报北京日报-06-:31)

△又南至雍奴县北,屈东入于海。

鲍丘水自雍奴县故城西北,旧分笥沟水东出,今笥沟水断,众川东注,混同一渎,东迳其县北。

雍奴县,按注文“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作方位推析,此处雍奴县故城应指西汉雍奴故城,即今天津武清区大宫城城址[50]。(备注:东汉雍奴故城即“魏遣张郃、乐进围雍奴”之城,治今通州区德仁务古城[51];附近的晾鹰台墓群[52]可为佐证。)

笥沟,约今北运河。

又东与泃河合,水出右北平无终县西山白杨谷,西北流迳平谷县,屈西南流,独乐水入焉。水出北抱犊固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后汉建武元年,光武遣十二将追大枪、五幡及平谷,大破之于是县也。其水南流入于泃。

泃河,今泃河。

独乐水,今北京平谷县有北独乐河村、南独乐河镇均因独乐水而得名,黄松峪石河在其中间东北向西南流过,在平谷县城东南南注泃河,即古独乐水[53]。著名的独乐寺可能与之有渊源。[54]。

北抱犊固,按独乐水(黄松峪石河)发源于平谷区黄松峪乡黄土梁一带推析,则北抱犊固亦大致在黄松峪乡黄土梁一带。(备注:北京平谷区黄松峪乡地处平谷独立的山间盆地水文地质单元区。地下水资源平地为第四系孔隙水强富水区,主要受降水入渗,河流漏渗;山地为基岩裂隙水贫富水区,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受降水入渗补给。境内有黄松峪石河,发源于黄土梁,总长15.5公里[55])

泃水又左合盘山水,水出山上,其山峻险,人迹罕交,去山三十许里,望山上水,可高二十余里,素湍皓然,颓波历溪,沿流而下,自西北转注于泃水。

泃水又东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水出北山,山在傂奚县故城东南。东南流迳博陆故城北,又屈迳其城东;世谓之平陆城,非也。汉武帝玺书,封大司马霍光为侯国。文颖曰:博大陆平,取其嘉名而无其县,食邑北海、河东。薛瓒曰:按渔阳有博陆城,谓此也。今城在且居山之阳,处平陆之上,匝带川流,面据四水,文氏所谓无县目、嘉美名也。洳水又东南流迳平谷县故城西,而东南流注于泃河。沟河又南迳紻城东,而南合五百沟水,水出七山北,东迳平谷县之紻城南,东入于泃河。泃河又东南迳临泃城北,屈而历其城东,侧城南出。《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即是水也。泃水又南,入鲍丘水。

平谷县故城,孙冬虎认为《水经注·鲍丘水》记载了两个平谷县故城,一个是独乐水(今平谷北寨沟石河)迳其东,城址在今平谷东北大北关、小北关村,是西汉的平谷县所在地;另一个是泃河迳其东南,城址即今平谷区所在地,附近发现的多座汉墓证实了它的年代,这里应当是东汉时期的平谷县城。由此可见,平谷县治在两汉时期也发生了迁移。[56]

盘山水,于德源等认为盘山水当出自今蓟县的盘山。盘山水自山上发源,形成瀑布,出山后西北流,自泃河东侧注入。该河注入泃河处与独乐水和泃河相会处不远,今豹子峪石河位置正与之相当[57]。

洳河,有学者认为东邳渠即洳河(古代洳水)上源[58]。于德源等认为洳水即今错河,五百沟水即今金鸡河[59]。

傂奚县故城,此处(东汉)傂奚县故城即今密云提辖庄遗址。【备注:北京文物局据《密云志》等所载认为傂奚县故城即今密云提辖庄遗址;提辖庄遗址位于河南寨镇提辖庄村北50米·东汉;位于下村后黄土台地上,面积有0多平方米。年发现距地表约1米以下的文化层堆积厚1米以上,有水井、墙基、灰坑等遗迹及灰陶、盆、盘和绳纹砖等残片。据《密云志》载,此处为汉代傂(tí)奚故城遗址[60];当然如前所述,此处提辖庄遗址应该是后期的东汉傂(tí)奚故城遗址(应为西汉末内迁至此)。而张振松、靳宝等学者实地踏勘后证实提辖庄遗址汉代遗存多而分布广,从器物看多为汉代中、后期遗存,而田庄遗址面积太小,遗存甚少,且主要是先秦与汉代早期遗物,故北、南两处(傂奚县故城)可能有一种先后迁移或承袭的关系[61]。

博陆县故城,按《北京文物地图集》:博陆县故城位于大兴庄镇北城子村东南·汉代·区文物保护单位;《水经注》:“(洳)水出北山,东南流经博陆故城北,又曲经其城东。”应为《汉书》所载西汉大司马霍光封为博陆侯时的封国博陆城。年调查。城址残存部分高2—3米,南北长米,东西宽米,文化层厚2米,城墙基为夯筑,城址地层断面可见石铺道路、水道。发现有残瓦和陶片,现当地仍有“城坡、马道”等旧称。原公布名称为“汉城遗址”[62]。

紻城,今北京平谷区马坊地区英城村北。清《三河县志》称:“紻城,县西北三十里,今做英城,相传为耶律公城。”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年发现西周、战国时期的陶片和汉瓦,还发现有辽金时期的残砖和瓷片。现当地仍有“东城里、西城里”的俗称[63]。

临泃城,按注文“泃河又东南迳临泃城北,屈而历其城东,侧城南出”结合文普资料综合推析,疑即今平谷区河北村汉代城址。(备注:河北村城址,位于今平谷区马坊地区河北村南,系汉代遗存。遗址位于台地上,原有米见方的城墙,后毁,现仅存东南一段残墙,长38米,宽5.5米,高3米。墙体为夯筑,城内散落大量汉瓦残片,年残墙南侧出土了3件汉代陶罐[64]。)

又东合泉州渠口,故渎上承滹沱水于泉州县,故以泉州为名。北迳泉州县东。又北迳雍奴县东,西去雍奴故城百二十里。自滹沱北,入其下,历水泽百八十里,入鲍丘河,谓之泉州口。陈寿《魏志》曰:曹太祖以蹋顿扰边,将征之,从泃口凿渠,迳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无水。

泉州渠口,约今河北香河县东渠口镇一带[65]。

泉州故城,位于武清县黄庄乡城上村北。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米,南北长米,面积30万平方米。城墙破坏严重,东北角被永定河水冲毁,南城墙和西城墙只存地下夯土部分,北城墙尚存多米长的残段,城墙夯筑,夯层厚10厘米左右,包含少量战国陶片,城垣在战国聚落址上修筑。城内采集到遗物有泥质灰陶盆、绳纹小口罐、夹云母红陶釜,以及筒瓦、板瓦、瓦当等。有一陶盆残片上印有“泉州”二字戳记。按《水经注·沽河》记载,此城为汉代泉州故城。[66]

鲍丘水又东,庚水注之,水出右北平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并西出山,东流注庚水。昔田子春避难居之,众至五千家。《开山图》曰:山出不灰之木,生火之石。按注云:其木色黑似炭而无叶,有石赤色如丹,以二石相磨,则火发,以然无灰之木,可以终身,今则无之。其水又迳徐无县故城东,王莽之北顺亭也。《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东北百一十里有徐无城。其水又西南与周卢溪水合,水出徐无山,东南流注庚水。庚水又西南流,灅水注之,水出右北平俊靡县,王莽之俊麻也。东南流,世谓之车軬水。

庚水,又名浭水。即今河北遵化市、天津市蓟县境之州河[67]。

于德源等认为蓟运河是西庚水的下游河段,又称柘水,直至明代因为需要利用这条河道从北京向蓟州军镇漕运军粮,才改称蓟运河。关于这条水道,《水经·鲍丘注》记载:“庚水出右北平徐无县(今河北遵化县东)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又合周卢溪水,世亦谓之为柘水也。……庚水又南径北平城西而南入鲍丘水(即今平谷县鲍丘河)谓之柘口。南入雍奴薮而人海。州河又写为周河,是指庚水即蓟运河的上游河段[68]。

徐无山,在今河北遵化市东。《三国志·魏书·田畴传》: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丸,令田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即此[69]。

黑牛谷水、沙谷水:近代著名方志学家贾恩绂认为黑牛峪水当是姚家峪水,沙峪水很可能是荆子峪水。(贾恩绂云:黑牛峪水当即姚家峪水,沙峪水或即荆子峪水也[70]。)

开山图,地理书、史书艺文志、《文献通考》及《四库全书总目》不录[71]。

不灰之木、生火之石,关于取火所用之石,在郦注卷四十崦嵫之山相关亦有记载:“山有石赤、白色,以两石相打,则水润。打之不已,润尽则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数丈,迳日不灭”。李石《续博物志》卷九引《晋书》云:西海郡北山有赤石、白石,以两石相打则水润,打之不已则润尽火出。汪宁生等认为若撇开这些记载中传讹之词,可以看出所描写的正是击石取火之事。但一般石头是不能相击得火的,其中必须有一块是黄铁矿石。上引记载中的“生火之石”,当指此而言[72]。

徐无县故城,故城在今遵化。结合相关文普资料推析应即今遵化城关遗址,位于遵化市区城关镇(战国至汉、辽金)面积约1.3平方公里。文化层厚l米。采集遗物有战国至汉代的泥质灰陶罐、瓮、盆等;辽金时期的泥质灰陶和红陶索面罐、盆与白釉、青釉的瓷碗、罐、瓶等残片[73]。

俊靡县,西汉属右北平郡,故治在今河北遵化县西北[74]。颇疑与李官屯遗址有关,该遗址位于遵化县石门镇李官屯村北米,系汉代遗存。年调查发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l米。暴露遗迹有灰坑。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筒瓦和索面罐、瓮等残片。

周卢溪水,在今河北遵化市东[75]。

灅水(车軬fàn水),古水名。即今河北省遵化市沙河。源出市北长城外兴隆县南境,南流经遵化市东,折而西南注入庚水(今沽河)。《水经注·鲍丘水》:“庚水又西南流,灅水注之[76]。

又东南流与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温溪,即温源也。养疾者不能澡其炎漂,以其过灼故也。《魏土地记》曰:徐无城东有温汤。即此也。其水南流百步,便伏流入于地下,水盛则通注灅水。

温泉水,地方学者认为上述郦注“水出北山温溪,即温源也。养疾者不能澡其炎漂,以其过灼故也”,说的就是遵化汤泉。初步推析温源约在遵化城西北约20公里的地方,此温泉,温度很高。按明朝刘侗所撰《帝京景物略》:天下汤泉“其最著者骊山,最洁者香溪,最热者遵化”可见在中国历史上,遵化汤泉因其温度高于其他一些地方的温泉,而被载入史册,列为天下名泉之一。[77]

又东南,迳石门峡,山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之石门口。汉中平四年,渔阳张纯反,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大守阳纮。中平五年,诏中郎将孟益率公孙瓒讨纯,战于石门,大破之。

石门峡(石门口),即今河北遵化市西四十五里石门镇。乾隆四十四年遵化知州裘肇师根据《汉书·公孙瓒传》、《通鉴纲目》与汉代官阶制度对石门将军庙中供奉的孟益的身世进行了考辩,发现郦注把公孙瓒在今辽东属国石门山大战张纯的经历给嫁接到了孟益身上。同时又把辽宁石门山误作遵化石门。(备注:《重修将军庙记》碑文:……考《汉书·公孙瓒传》,中平中,以瓒督乌桓突骑,车骑将军张温讨凉州,会乌桓与贼张纯等攻击蓟中,瓒率所属追讨纯等有功,迁骑都尉。张纯复与邱力居等寇渔阳、河间、渤海,入平原。瓒追击,战于属国之石门,贼大败,弃妻子,踰塞走。《通鉴纲目》书:“渔阳张举、张纯反”又书:"遣骑都尉公孙瓒讨渔阳贼,走之”并无孟益与公孙纯之名。汉官制,中郎将与骑都尉俱秩比二千石。公孙瓒败贼后始迁骑都尉,其授命督张温讨贼也,尚为辽东属国长史,孟益秩不在公孙瓒下,岂灵帝既遣公孙瓒讨渔阳贼,复遣孟益等助之耶?残碑断碣,往往能补国史所不及。则将军之为有功石门,而宜世祀无疑也。近以岁久剥落,兹重为修整,因书以记其巅末云。清乾隆四十四年知州裘肇师撰[78])

灅水又东南流,谓之北黄水,又屈而为南黄水,又西南迳无终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处也。又于是山,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山有阳翁伯玉田,在县西北有阳公坛社,即阳公之故居也。《搜神记》曰:雍伯,洛阳人,至性笃孝,父母终殁,葬之于无终山,山高八十里,而上无水,雍伯置饮焉,有人就饮,与石一斗,令种之,玉生其田。北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要以白壁一双,媒者致命,伯至玉田求得五双,徐氏妻之,遂即家焉。《阳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人博施,天祚玉田,其碑文云:居于县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后潞徙于西山之下,阳公又迁居焉,而受玉田之赐,情不好宝,玉田自去。今犹谓之为玉田阳。干宝曰:于种石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之地,名曰玉田,至今相传云。玉田之揭,起于此矣,而今不知所在,同子《谱叙》自去文矣。

“阳翁伯玉田”,张鹏飞认为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的过程中,博采群书,以大量的各种文献资料来注释经文,其中收录了北朝以前各时代、各地域大量民间神话异闻,用以辅助描绘山川水渎之特色,并借以表达作者之感情,进而增强《水经注》一书的文学性、趣味性与艺术性。郦道元在此处言及“阳翁伯玉田”,受前人著述方式之影响,大胆引用《搜神记》之神话记以阐释地名之缘来,诸如此类在《水经注》中随处可见[79]。

蓝水注之,水出北山,东流屈而南,迳无终县故城东。故城,无终子国也。《春秋.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绛纳虎豹之皮,请和诸戎,是也,故燕地矣。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右北平郡,治此,王莽之所谓北顺也。汉世李广为郡,出遇伏石,谓虎也,射之饮羽,即此处矣。《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其水又南入灅水.灅水又西南入于庚水。《地理志》曰:灅水出俊靡县南,至无终南入庚水。庚水,世亦谓之为柘水也。

蓝水,又名采亭桥河。即今河北玉田县西兰泉河。[80]

右北平无终县,《魏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读史方舆纪要》无终城:“县(玉田)治西,春秋时山戎国也,秦置无终县,项羽封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大清一统志》:“无终故城今蓟州治。无终县,为秦右北平郡郡治,在今天津市蓟县。

无终,古族名。又称山戎、北戎。戎人的一支。原活动于山西北部,后迁今河北涞源,又东迁至玉田西北无终山。燕庄公二十七年(前)无终侵燕,齐桓公助燕败之于孤竹(今河北卢龙南),得其冬葱、戎菽,移植齐国。后又西迁晋北。晋悼公四年(前),无终子嘉父派使臣孟乐至晋,献虎豹皮求盟。悼公派魏绛与诸戎结盟。晋平公十七年(前),晋兵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今山西太原南)。[81]

南迳燕山下,悬岩之侧有石鼓,去地百余丈,望若数百石囷,有石梁贯之,鼓之东南,有石援桴,状同击势。耆旧言,燕山石鼓,鸣则土有兵。庚水又南迳北平城西,而南入鲍丘水,谓之柘口。

北平城,韩嘉谷认为此北平城为晋北平郡治,故址今名平安城,在遵化县西南境。爬梳相关文普资料今平安城镇附近有东戴庄墓群8万平米及京五营墓群2.38万平米等[82]。(河北文物局,)

燕山石鼓,鸣则土有兵。“燕山石鼓,鸣则有兵”直到宋代还在流传此燕山风土谚。据宋·乐史《太平广宇记》卷七十记载:“蓟州渔阳(今河北密云)燕山,在县东南70里,悬崖侧有石鼓,去地百余丈,望之若数百石困,有石梁贯之,鼓东南有石人援桴,状同击势,蓍旧言:‘燕山石鼓,鸣则有兵。’”这句古谚,今天早已在河北人的口碑中淡漠了。当然历史上渔阳有过兵鼓之鸣,但却不是石鼓,而是“鼙鼓”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羽衣曲”[83]。

鲍丘水又东迳右北平郡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鲍丘水又东,巨梁水注之,水出土垠县北陈宫山,西南流迳观鸡山,谓之观鸡水。水东有观鸡寺,寺内起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塈,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盖以此土寒严,霜气肃猛,出家沙门,率皆贫薄,施主虑阙道业,故崇斯构,是以志道者多栖托焉。其水又西南流,右合区落水,水出县北山,东南流入巨梁水。

右北平郡故城,在鲍邱河故道北,为今宝坻县秦城,新河迳其北,鲍邱河迳其南。此城平面略呈不规则四边形,面积50多万平方米,大于一般汉代县城规模,经发掘证明是战国城址,表明应是秦开击却东胡后,燕国沿北边设置五郡之一右北平郡的郡治。韩嘉谷认为此处右北平郡故城系战国时燕国所设的右北平郡的郡治故城,而非秦右北平郡郡治,因为《水经注》明确记载在秦北平郡郡治在汉无终县故城,即今蓟县城关一带,不在这里[84]。

观鸡寺的超级大火炕,上述注文“(观鸡寺)寺内有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墅,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所描述的是观鸡寺把整个大堂修建于一超级大火炕上。堂的地面即火炕的盖顶,下面四周有烧火的炉灶,烧起火来,当然暖和了。《旧唐书·东夷·高丽传》载,高丽“冬月皆作长坑(炕),下然(燃)愠火以取暖”。《新唐书·东夷·新罗传》载,新罗“市皆妇女贸贩,冬则作灶堂中”。火炕上铺炕席,上炕犹如古代的登堂入席,但跪坐已改为盘坐了。直到现在,北方广大的农村仍睡火炕[85]。吕思勉先生认为,此俗(火炕)由高丽传人女真,由女真传人中原。南宋以后,很快在北方广大居民中普及,并取代了床[86]。但按上述注文所描述的观鸡寺超级大火炕则至少在北魏时期北方的火炕取暖技术就已非常成熟了,因此火炕技术是否是由女真人传入到中原的这一论点还有待审慎考量。

陈宫山,即今河北遵化市东南四十五里华山。海拔米。《水经·鲍丘水注》:巨梁水“出土垠县北陈宫山”。《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陈宫山“萦回数十里,东临还乡河,西按黄土岭。山南有峰,其色苍翠[87]。

巨梁水又南迳土垠县故城西,左会寒渡水,水出县东北,西南流至县,右注梁河。梁河又南,涧于水注之,水出东北山,西南流迳土垠县故城东,西南流入巨梁水。巨梁水又东南,右合五里水,水发北平城东北五里山,故世以五里名沟,一名田继泉,西流南屈,迳北平城东,东南流注巨梁河,乱流入于鲍丘水。自是水之南,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淀,枝流条分,往往迳通,非惟梁河、鲍丘归海者也。

土垠县故城,西汉置,属右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唐山市北四十里银城铺。东汉为右北平郡治。晋属北平郡。北魏属渔阳郡。北齐废[88]。

巨梁水(梁河),即今河北玉田县东南之还乡河,为蓟运河支流[89]。

寒渡水,在今河北丰润县东北,为还乡河支流[90]。

涧于水,在今河北丰润县东北,为还乡河支流[91]。

五里水,即今河北玉田县东沙流河。[92]

北平城,在今河北玉田县西。《魏书·地形志》渔阳郡土垠县:“有北平城。”又《水经·鲍丘水注》:“鲍丘水又东,径右北平郡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即此[93]。

雍奴薮,古泽薮名。又名邕奴。在今河北霸州市、永清、文安、大城及天津市静海县之间。[94]。《尔雅·十薮》注曰:“薮,大泽也”大泽,即今所谓沼泽湿地。故雍奴薮也称雍奴泽。“奴”是水积为湖之貌;“雍”即泽中的高地,雍奴县也是由此而得名[95]。

[2]详拙作《水经注卷六汾水上游流域新考》

[3]如乾隆在《御制文集二集》之《热河考》一文中,指摘《水经注》所讲武列水(即热河)“三川合流之序则不足据。”批评郦道元“徒尚耳食耳,而未尝亲履其地,晰其支派脉络分合之由,毋怪乎其舛也。”

[4]“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摘自王国维著,《王国维考古学文辑》,南京,凤凰出版社,.11,第25页。)

[5]年9月26日广州召开的“中日城市史与都市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日本著名史学家平田茂树教授认为:杨年生先生的“三层二维法”很重要。

[6]陈桥驿译注:《水经注》,中华书局,年1月,第7页

[7]《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9]《丰宁满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丰宁满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编,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06,第6页

[10]《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11]成一农:《太和年间北魏御夷镇初探》,《北大史学》,-12-31

[12]详拙作《水经.沽河注》里的北京

[13]河北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卷中),文物出版社,年,第页。

[14](清)于敏中编纂,北京古籍丛书日下旧闻考4,北京古籍出版社,.02,第页

[15]河北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卷中),文物出版社,年,第页。

[16]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北魏延昌地形志北边州镇考证》。

[17]《北京文物地图集》(版),第页

[18]张振松、靳宝等学者实地踏勘后认为:提辖庄遗址汉代遗存多而分布广,从器物看,多为汉代中、后期遗存,而田庄遗址面积太小,遗存甚少,且主要是先秦与汉代早期遗物,故他们认为北、南两处遗址可能有一种先后迁移或承袭的关系。(摘自:周正义主编,北京地区汉代城址调查与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06,第页))

[19]白天著.古北口揽胜[M].

[20]《北京文物地图集》(版),第页

[21]周正义主编.北京地区汉代城址调查与研究[M].

[22](明)李时珍著,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本草纲目,崇文书局,.08,第55页

[23](日本)森立之撰吉文辉宋立人张敏李婷点校,本草经考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08月第1版,第页

[24]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北京出版社,.10,第页

[25]李宏,刘建中,王学东等编著,自然地理实习指导雾灵山土壤-植物地理,中国环境出版社,.05,第78页

[26]《走遍中国》编辑部编著,走遍中国河北天津第2版,中国旅游出版社,.08,第页

[27]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第页。

[28]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第页。

[29]尹钧科《北京历代建置沿革》,北京出版社,,-页

[3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通州区文化委员会:《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中国文物信息网》,-03-24

[31]吴文涛:《北京水利史》,人民出版社,年4月,第23页

[32]宋大川:近年来北京考古新成果,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年,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专题资料汇编

[33]黎高波《水经注》所记戾陵堰位置补论,年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4]石旭;何慧芳:《北京老山汉代遗址调查报告》:年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5]岳升阳:双榆树古渠遗址与车箱渠: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页88-91

[36]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写作小组:《北京地区的古瓦井》,《文物》,年第2期

[37]侯仁之:《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文物》,年第9期

[38]陈平:《释----从陶文论定燕上都蓟城的位置》,《中国历史文物》,第4期页码:4-6

[39]《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第页

[40]韩光辉老师认为按照商周时期严格爵秩等级制度,西周蓟都沿用商代蓟都显然仍是一小城。按周代礼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孔疏:“王城方九里,长五百四十雉;小城方七里,长四百二十雉;侯伯城方五里,长三百雉;子男城方三里,长一百八十雉”。此外,公侯伯子男城又各有大中小都之别。其中,男之大都长百雉,中都长三十六雉,小都长二十雉。按古代“一雉之墙长三丈”计算,西周男中都方长为一百零八丈,约合当今米(周尺一尺合今19.7厘米),周长50余米,与在湖北黄陂发现的商代中期的方国都城盘龙城规模相接近。盘龙城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周长一千余米。同样作为殷商方国蓟的都城,其规模应该从盘龙城得到印证,即商代中晚期的蓟城方圆应在一千米上下。

[41]韩光辉:《蓟聚落起源与蓟城兴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年第1辑,第-页

[4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年版。

[43]《史记》卷八○《乐毅列传》。

[44]常征《辨蓟丘》,《中国古都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

[45]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55页

[46]赵其昌:《蓟城的探索》,《北京史研究》(一),北京燕山出版社,.8,第37-52页

[47](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夏谦泽”条。

[48]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49]孙勐:找到通州的“根”和“魂”,大学生杂志,-4-19

[50](,天津文物局)

[51]韩嘉谷:《通县晾鹰台为东汉雍奴县故城东门旧址考》,《北京文博》,年6月,第46页

[52]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53]于德源著,北京漕运和仓场,同心出版社,年06月第1版,第11页

[54]张维明著;周颖绘,塔寺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01,第页

[55]摘自北京黄松峪国家森林公园——北京景点相关资料

[56]孙冬虎:北京地区秦汉郡县的命名,中国地名.,(04)

[57]于德源著,北京漕运和仓场,同心出版社,年06月第1版,第11页

[58]周正义主编,北京地区汉代城址调查与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06,第页

[59]于德源著,北京漕运和仓场,同心出版社,年06月第1版,第11页

[60]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页-

[61]张振松执笔,修改:靳宝、杜永梅、黄燕:《汉代厗奚县城址寻访记——田庄遗址、提辖庄遗址、高各庄遗址调查》(周正义主编,北京地区汉代城址调查与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06,第页)

[62]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63]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64]北京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科学出版社,年7月,第页

[65]吴文涛:从《水经注》看古代北京地区水系原貌,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题资料汇编,第17页

[66]来源:《天津大辞典》

[6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68]于德源著,北京漕运和仓场,同心出版社,年06月第1版,第11页

[6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70]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点校),[民国]河北通志稿(1-3),北京燕山出版社,年11月第1版,第页

[71]资治通鉴大辞典·下编

[72]汪宁生著,汪宁生论著萃编上民族考古学论集古俗新研中国西南民族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第页

[73]河北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卷中),文物出版社,年,第页。

[7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7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76]来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

[77]晏子有:大地理学家郦道元来过遵化吗?遵化融媒-03-01

[78]清乾隆四十四年遵化知州裘肇师撰:石门将军庙《重修将军庙记》

[79]张鹏飞:囚捉幽异掬弄光彩——《水经注》所载之神话异闻探析,湖北社会科学.,(08)

[80]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81]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82]河北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卷中),文物出版社,年,第页。

[83]武占坤主编,中华风土谚志,中国经济出版社,年12月第1版,第4页

[84]韩嘉谷:《通县晾鹰台为东汉雍奴县故城东门旧址考》,《北京文博》,年6月,第46页

[85]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武汉大学出版社,.04,第页

[86]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

[8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8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8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90]《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9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9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9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9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95]天津市武清区档案馆主编;马国强著,武清历史沿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2,第7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