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西安市城市建设的历史传统是什么?听规划大师韩骥先生为大家娓娓道来。
匠人营国
——浅析韩骥先生的西安城市规划思想
文/听剑楼
张锦秋大师在建筑领域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韩骥先生在城市规划上的重要建树,除了市上几任主要领导和业内人士,普通市民知道的人却很少。至于他的“规划之道”,了解的人更少。也可能由于这个缘故,当韩骥先生陪同张大师出席一些重要活动时,往往只被介绍是张大师的“先生”,但他生性豁达,对此毫不介意,往往会微笑着说:“这不是假的。”那些人不知道,他们二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各领风骚,均为翘楚,都是“站在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1]”。
说起来,韩骥先生算是官场的人,但他是八十年代刚刚提出“四化”干部政策时被提拔到领导干部岗位上的。干部“四化”指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一个年轻的专业特长突出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和发展在当时的官场是很不容易的。
城市规划是专业性的领域,但又不完全是规划师完全操控的领域,因为规划制定和管理是城市政府一项重要职能,政策性极强,指令性也极强,也极容易出现随意性,自由裁量。这既需要城市主要领导把握规划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求规划师洞察本城市发展的阶段,领悟本届政府的施政纲领,并在需要与可能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方案。两者结合才能出成果。
韩骥先生认为:城市规划是一个历史范畴。我们观察城市的视角和感受城市的方法有多种,如果将这些视角和感受方法用于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那就是城市规划的真谛。城市规划的实施也是团结协作的结果,要靠建筑、市政、园林、环境等专业共同完成。规划的成果就体现在兄弟专业的实施成果上。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蒸蒸日上,城市建设自然如火如荼,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到处是工地,无一不涉及国计民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城市有没有规划,有没有科学的规划,有没有科学的稳定的规划,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尤其是在像西安这个有几千年城市规划传统的城市。
有一首歌这样唱西安:“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既是讲西安“能人”多,也诙谐地道出西安“人际”关系复杂,难以“服众”。“长安居,大不易。”这就要求在西安做大事的人有大智慧。事实上,西安的建设和发展,真是需要一批在各个领域的“高人”。
幸运的是,西安有韩骥先生这样充满智慧的规划大师,也有重视规划的市级领导。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城市规划。
在西安官场中,韩骥先生有浓厚的专业背景和极强的专业才干,他好读书,勤思考,数十年如一日研究、策划西安城市规划中的全局和重点项目,出色地解决了历次规划修编和重点项目建设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堪称“智多星”。他知识渊博,思路敏捷,却又风趣幽默,易于共事,属于古人推崇的那种有“才、情、趣”的文人。
年,他主导修编了西安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形制上提出了“九宫格局”的图式。十多年过去,我重新阅读了当年韩骥先生在《西安发展研究》年第9期发表的《九宫格局》文章,被他这段话深深打动:
一位终生在古都西安耕耘的规划师,当他从热血青年到将至老朽时,他会告诉你,八百里秦川绝非一张白纸,那是一张历时三千年的旷世之作。秦山渭水,名都大邑,塬陵寺观,星罗棋布,美不胜收,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拿着笔画好自己的那几划,既不要坏了祖先的章法,又得给后人留有余地。须知,这幅画卷是要我们世世代代去接力完成的壮举啊!
我与韩骥先生相识三十余年,深感有必要梳理一下先生“从热血青年到将至老朽”这段时间关于西安规划的系列理念和思想,把他的“规划之道”提供给今天和后世西安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参考,以“接力完成”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古都保护与建设的“壮举”。他的“道行”很高、很深,不看不知“道”。
风水长安——生态建设的山水文化
规划学是一门科学,是研究和合理安排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的科学。在西安做规划,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西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
韩骥先生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先后师从中国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大弟子、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学院“双院士”吴良镛先生,不但娴熟国外国内现代规划思想和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代中国规划思想和理论学习、理解的造诣也很深。要理解、读懂古人对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离不开“风水”“八卦”这些概念范畴。韩骥先生认为古人这些理论披着“玄学外衣”、却有着“科学内涵”。他善于从这些看似迷信的言语中提炼出符合自然历史地理规律和现代城市结构布局理论的科学规划理念,一来廓清了西安十三朝古都的建都之谜,二来顺应了中国和西安传统的社会文化心理,便于接受、贯彻国家制定的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三来保证了西安城市规划、建设独有的城市特色,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弊端。
韩骥先生在前几年用了很多精力撰写《风水长安》一文,明确指出:周、秦、汉、唐各朝代都极为讲究“风水”,都城的选址就是当时古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杰作。
何谓“风水”?他点明:这是一种具有“玄学外衣、科学内涵”的实用知识。读了大师的文章,结合平时的交谈请教,容我在这里做一简要概述。
“风”:作名词解,就是“气”。这是古人用来观察、思考问题的重要思想范畴,如“气数”、朝气、生气、福气、人气、财气、运气、美气、喜气、洋气,甚而霉气、晦气、暮气。用时下话语讲,“气”是个人或社会自身“内在能量的外化表征”,当然也包含所谓“正能量”和“负能量”的外化、外示。“风”作动词解,就是“运”。物理学讲“空气运动产生风”,所以“风”就是“气”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运行、运载、运转等意思在内。
“水”:指“气”滞留、运行的环境和条件。晋人郭璞《葬书》指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各种“气”产生之后会随风飘扬,如果不加收拢聚集就一无所用。因此“气”有个特点就是“界水而止”,不再发散,这就是所谓“藏风”,形成稳定而强大的气场为人所用。“藏风”的地域宽阔广大,被称为“明堂”,成为人们宜居生活、便利生产的“风水宝地”。
那么,古人是如何发现和看待西安的“风水”呢?
首先是西安南依秦岭。古人称关中为“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其突出的地理标志就是横亘中国中西部的秦岭。秦岭东西延绵千里,南北纵深五百里,峰峦迭起、高大巍峨,崖陡壁峭、姿态雄伟。资源丰富,矿物多样性和动植物多样性举世罕有。秦岭山脉来自昆仑山脉中干的东向延伸,而昆仑山即所谓“元气之所”。昆仑山的“元气”由秦岭带到关中,向北扩散,遇渭水而聚,形成渭水与南山之间广阔的藏风“明堂”,必然成为古人建都的首选之地。秦岭不仅为关中提供了四季分明的气候和充沛洁净的水源,还以其丰富多姿的人文资源和奇险俊秀的景观为中华民族催生了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寿比南山”,“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仰止”,“君子比德于水”,古人这些从大自然得来的人生感悟,都与秦岭有密切关系。
其次是西安“八水环绕”。西安河流密布,除泾河、渭河和石川河外,境内有发源于秦岭山脉号称“七十二峪[2]”的多条河流灌溉田园、润泽大地。站在秦岭之巅,向北眺望,在一望无际的渭河西安平原上,分布着乐游塬、龙首塬、少陵塬、白鹿塬等台塬地貌,与泾、渭、灞、浐、沣、滈、涝、潏等河流相互衬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理人文景观。
再次是西安平原广袤。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川道开阔,陆地广袤,平坦如海,古称“陆海”[3];这里沃野千里,土肥水美,物产富饶,古称“天府”[4]。在《尚书·禹贡》对全国九州土地物产资源所作的评估中,唯有关中所在的雍州[5],得到“其土黄壤、田上上”的评定。西安平原土壤以黄褐土、褐土为主,山地土壤以黄棕壤、棕壤为主,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为辖区农作物的多品种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安地表的黄土土层深厚,易于耕作,具有“自肥”功效,原始土层结构紧密,直立不倒,不但方便修建窑洞居住、存储,还是制作土坯、砖瓦等建材取用不竭的天然原料,无愧为“九州膏腴”。
《管子·乘马》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汉书·晁错传》记古人建城前,要“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置里割宅。”“天时不如地利”,西安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古人断定:“关中形胜,自古建都极选地也。”[6]
当韩骥先生在文章中把这些给我们一一道来的时候,我们都会为之动容、为之自豪、为之奋起而热爱、呵护、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明白了“风水”之理,我们就会知道,西安的城市规划,首先要保护好西安的山水环境,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因为西安的山水,不仅是生态的,也是人文的。如此一来,西安随后采取的保护秦岭北麓自然生态、进行“大水大绿”工程以及恢复“八水绕长安”景观的举措,就有了明确的意义。这是城市规划理念在西安的成功。年,西安在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时就打出了“华夏故都、山水新城”的口号,并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
只讲建都之地的选择,当然还远远不够。韩骥先生作为城市规划大师,还要从都城选址和建设格局上为我们讲述古人的智慧和妙思。他认为“高峰还在隋唐长安城”,不但规模巨大,而且规划严正,分区明确,山水交融,“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山、水、城一体化营建的优良传统,反映出统一而强盛的帝国的恢弘气度,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伟观。”
韩先生指出:从周选择丰镐之地建都、秦跨渭河建都、汉在渭水南岸建都到隋唐选择龙首原建都,其间经过了多年。大家会发现,以唐长安城为原点,周、秦、汉都城是逐步靠拢的趋势。所以,隋唐长安的城址是经历年演进而选择的“风水宝地”。从唐以后,虽然长安城多次易名,乱世则缩小,盛世则扩大,但城址原点再也没有变迁过,时至今日又过了余年,仍然保持着城市的精、气、神,依然能够焕发青春、重现辉煌。
隋唐长安城的选址有什么特点呢?韩先生总结了三点。
一是隋唐长安坐落在“八水环绕”的中心。北有泾渭,南有潏滈,西有沣涝,东有浐灞,符合风水说的“得水为上”理念,具有“八卦”的意象,也符合现代城市需要水利系统完备发达的选址理念。
二是隋唐长安坐落在“回龙顾祖”的龙首。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在《关中胜迹图志》中把“龙首山”与终南、太白、太一、骊山并列为关中“名山”,韩骥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骑自行车朝发杜陵,沿着这条龙脉向北行进,暮至未央,站在龙首原登高南望,感慨“黄土一片、气象万千”。反观今日,从杜陵的万亩生态林,到曲江南湖、大唐芙蓉园,再到大明宫遗址公园,自然景观与文化产业相得益彰,一派生机勃勃。这在风水说中称为“干龙气旺”。
三是隋唐长安坐落在“明堂开阔”的宝地。与同期国际都城相比,长安城用地规模最大,实测外郭城东西长9.72公里,南北8.65公里,周长36.7公里,总面积84平方公里。“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延至八水之滨,可供建设用地达平方公里。
除了“风水”,“数”也是古人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概念,不同于数学中的“数字”。《说卦传》是这样介绍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依数。”研究“数”的学问被称为“数术”,常用的范畴如象数、气数、运数、命数等。
隋唐长安城在建设格局上更是十分讲究,韩骥先生在《风水长安》文章中从“象、数、理、气”几方面有十分详细的解说。其中有些观点,将在下文有关章节中简述。
经过上述分析,韩骥先生对历史古都的保护和现代新城的建设提出了重要的理念和指导性意见。其要点是重视保护西安的“风水”和城市的“地灵”,包括显示“山、水、城、宫、苑、寺、市、坊”等要素的宏伟布局,恢复“八水绕长安”的河、渠、池、沼体系,大到用地布局,小到景观配置,都应突出和保护西安特色。要通过规划、建设、园林一体化,体现中国传统的山水城一体化的理念。他指出,我们要把凯文·林奇关于城市形象“五大要素”[7]与中国传统“地理五要”[8]结合起来,兼收并蓄,灵活运用,让具有生态美、综合美的西安城市风貌特色更加浓郁和丰富多彩。
在西安的实际工作中,许多重大项目的规划定点都体现了韩骥先生的这些理念,例如市委、市政府新办公地点的选择,西安铁路客运北客站的选址,“欧亚论坛”永久会址的定点,以及即将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和第十四届全国体育运动会的“西安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简称“三中心”)地址的选定,韩骥先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宫格局——城市形态的中国模式
年西安启动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在这一轮总体规划中,引人瞩目的是,“九宫格局”被正式确定为西安城市格局的发展模式。
“九宫格局”的提出,正是韩骥先生为新世纪西安城市规划做出的贡献,也是他规划思想的一次飞跃。年,他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个理念的缘起和主要精髓。
在文章开头,他如数家珍:“有史以来,每一个伟大民族的首都,都有着自己民族所特有的城乡聚落的图式。棋盘式的雅典,轮辐式的罗马,枝状伸展的巴黎,中心放射的华盛顿,哪个不是灿烂夺目、光照世界,各领风骚数百年?”他笔锋一转:“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华夏民族,也有着自己一脉相承的首都城乡聚落图式。它形象简洁,但内涵极为丰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与时俱进,但又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图式的名字叫做九宫格局。”
说起“九宫格局”,中国人并不陌生。小学生习字,用完“描红”就要用“九宫格”临写。初学中国史,西周的“井田制”不能绕过,“井田制”的图形就是一个标准的“九宫格”。放到地图上看,无数个大大小小的“九宫格”汇在一起,正是当时乡村的土地规划图样。这么好看的图式,当然要被古人用作都城的规划营建模式。
《周礼·冬宫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9]。”这里的“国”指都城,“营国”即营建都城。这段话文字简短,却包含了完整的都城形制、规模:总面积九里见方,四面各三共十二座城门;城中道路九纵九横,道路宽度可并行九辆马车;以宫室为中心,左为宗庙建筑,右为社稷祭坛,前为朝,后为市。这套“九宫格”的都城布局形式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这样看来,我国从周朝开始,城乡规划就十分有章法:城内是“九宫格局”的空间结构,功能完备;城外是“九宫格局”的井田划分,权利分明。城乡道路贯通协调,“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等级严明。《考工记》开头四字“匠人营国”是本文标题由来,也是韩骥先生一生写照。
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一书中指出:“两个发展最完善的宇宙模式理论是中国和印度的。中国人的宇宙观有着巨大的影响,几乎主宰了所有中国、韩国、日本和大部分东南亚城市的布局方式。”韩骥先生在文章中明确指出:“九宫格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模式”,具有古人认为的宇宙象征意义,包含着比较深奥的易经哲理。他对此进行了详尽地解释和说明。
“象天法地”是中国古人的规划手法,即“摹拟天象,布局地上”。“太极八卦”就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宇宙之象。《周易·兮辞》曰:“易有太极,后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又称“太一”,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两仪”即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四象”即指春夏秋冬四时,也指东南西北四向;八卦象征天、泽、火、雷、风、水、山、地等八种基本物质。《易经金度》解释:“太一取数以行九宫。”郑玄注解道;“太一者北辰神明也,下行八卦之宫,每四还于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为之九宫。”上述这些概念,都是古人用于思考的哲学范畴和大智慧,今天仍可作为参考借鉴。
韩先生在文章中进一步解释说明“九宫”的“数理”和其中包含的特殊的文化意义。
《数求记遗》这样讲:“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这是一个奇妙的数字排列,纵横斜加之和均为十五。所谓“洛书”[10]就是这个数列。古人认为单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一为万物之始,九为最大最高的阳数;数列居中之数为五,所以在“九宫格局”中,九宫、五宫位置最为重要尊贵。这也是历代皇帝被称为“九五至尊”的由来。
这些在今天视为常识的东西都是古人认真思考、斟酌、对比的最佳选择,有必要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去芜存菁并予以推陈出新。
韩先生以现代规划大师的敏锐眼光读出中国传统“九宫格局”思想中的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城市规划中的轴线结构,二是它的经纬格网和道路系统,三是它模数制的规划方法。这三个特点加上象征主义,就是贯穿三千年的我国封建社会都城设计的典型结构形式和传统的设计技巧。他感慨地说:“一个泱泱大国,忘记了、失掉了自己的传统,该是多么可悲的事!”
因此,在进入新世纪之初,当西安着手进行-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韩骥先生提出用“九宫格局”的发展模式来规划、设计21世纪大都会西安的城市布局。他是这样描述的:
古城中央,轴向伸张;九宫格局,虚实相当;初期发展,东西南向;古城保护,控制未央;近期发展,南北延长;高新、经济,曲江、路港,功能整合,各具所长;卫星棋布,米字方向;户县、周至,蓝田、阎良,韦区、高陵,临潼、咸阳,放眼关中,集群带状;九城之都,大市泱泱。
这里不用多加解释。从正式颁布的城市规划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九宫格局”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安现代化建设所形成的城市图式的高度概括,是对跨世纪城市发展方针的具体描述,是新世纪现代西安大都会发展模式的最优选择,也是对多年来西安古都建设文脉的合理继承和发展。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家E·D·培根曾经用许多设计图形展示了城市外拓外展和内视介入的不同变化[11],表达了这样一个理念:“一个好的城市格局就应该是以最简单的划分,适应最复杂的变化。”“九宫格局”的魅力就在于此。
长安龙脉——城市结构的长安传统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中说:“城市的形态,它们的实际功能,以及人们赋予形态的价值和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形态的产生总是和人的企图和人的价值取向的结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西安刚刚从“十年浩劫”中缓过气来,城市建设百废待兴,首先面临的是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城乡面貌陈旧难堪。更可怕的是西安社会心理也呈现一派自怨自艾、自黑自损、自暴自弃的消极态度。好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开始让世人重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