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毛泽东
或许是因为受影视剧的影响,说起秦始皇,很多人脑中首先闪过的词不外乎是“暴君”二字,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罪行”——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重的刑罚、焚书坑儒,诸如此类。然而,这一切却并非是这位“千古一帝”的本来面目。正如易中天借由一句“可爱的枭雄”为人们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曹操,华裔作家陈舜臣借由一本《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为读者带来了一位最真实的秦始皇。
说起秦始皇的成就,“统一”二字可谓不得不提。他统一了文字,使得文化传播更加便捷;他统一了货币,使得商业发展更加兴盛;他统一了度量衡,使得计量更加规范准确;他统一了车辙,使得一辆马车周游全国成为了可能。而更重要的是,他统一了整个中国。
虽说在秦始皇之前,统一中国便是很多王者追求的目标,但是这件事唯有秦始皇将其化为了现实,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而其重大之处在于,正是因为他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使得人们有了统一中国并非一件不可能之事的认知,并促使“中国是一个整体”的思想深入人心,引领着一代代帝王不断为之努力和奋斗,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中国像欧洲一样裂分成多个国家的情况出现。
这些“统一”在当今人看来或许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仿佛一切理所当然;但是若是没有秦始皇的功绩,我们很难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从某种角度讲,我们至今仍在享受他所带来的福祉。更何况,他所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郑国修建的郑国渠、史禄修建的灵渠,更是让中国受益千年。
至于他的那些所谓的“劣迹”,我们也应该以更为理性的视角去看待和认知。毕竟秦始皇终究只是一个人,他必然存在着不足的一面,正如他之后的无数帝王一样功过皆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者陈舜臣也有在文中不断地强调这一点——史料往往是胜利者的记录,而他们常会将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涂抹和重新修改,也会对自己排斥痛恨之人加以抹黑。
由于现存的秦朝本国史料少之又少,因而人们只能从后世那些喜欢“抹黑”秦始皇的家伙所写的文章里窥探到一些他真实的面目和所谓“暴行”的真相。
与其说秦始皇性情残暴,倒不如说是他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迫使其不得不如此。所谓时势造英雄,脱离人物所处时代去谈论其功过显然是不公正的。另外作者陈舜臣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要想了解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原因,有必要从其原生家庭的情况入手。
从大环境上看,秦人虽擅长畜牧狩猎,却缺乏拿得出手的思想文化,因而他们决定奉行“拿来主义”,主动向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并充分利用异国人的才智治理国家,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商鞅。他的变法无疑非常对秦人的胃口,使得秦国变成了一个法治国家,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秦国也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秦始皇掌权后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毛泽东称评价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并且强调国家建设“要马克思与秦始皇结合起来,民主与集中结合起来”。
只不过,作为一个首度推行法治的国家,首度引入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毫无经验的秦国实在没有把握好尺度,最后甚至达到了奉行重刑主义的地步。其后果不仅引发了农民起义致使秦朝迅速灭亡,也使得秦始皇扣上了“残暴”的帽子。
从个人成长来看,少年时代的经历对其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因不受宠爱而被被送往赵国邯郸作为质子,期间秦、赵两国关系恶化,不时发生战争,身为质子的异人自然倍受冷遇。虽说后来遇到了商人吕不韦身价提高了不少,甚至认了宠妃华阳夫人为母、娶了吕不韦的姬妾赵姬为妻,但是他却依旧在赵国当质子。公元前年秦国派王齮围攻赵邯郸,赵国打算将他们一家赶尽杀绝,要不是吕不韦花钱一番打点,估计后面也就没有秦始皇什么事了。
由此可见,秦始皇年幼时的生活是十分动荡不安的,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形成了冷酷无情的性格。
不过,作者陈舜臣在书中更多时候说的却是他性格中积极的一面,他认为秦始皇喜欢独一无二、标新立异,正因如此他才能打破常规;同时他也是个极其有主见的人,遇到大事会与大臣商量,但又不会完全听从,满意则采纳,不满意便否决。
另外,无论是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墓,还是“惨无人道”的焚书坑儒,问题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首先,修建长城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就需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另外万里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至于孟姜女哭长城也很有可能是后人抹黑之作,甚至有人称孟姜女哭的应该是齐长城。
其次,由于当时的人们封建迷信十分严重,认为人死后仍能以灵魂的形式存在,因而修建于生前同一规格的陵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秦始皇大量烧制兵马俑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活人活物殉葬制度的改革,在此之前,用活人殉葬的风俗颇为盛行,如今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墓葬群内,已发掘的众多古墓中,被殉葬的就有五千多人。
最后,关于焚书坑儒这件事,按作者陈舜臣的说法,由于当时用的是简书,而且更多时候人们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思想的,因而所焚之书不多,大抵是为了凝聚思想做做样子罢了;就连鲁迅也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一文中为其说话——
“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却偏偏一部也不剩。”
至于坑儒可有可能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觉得秦始皇主要针对的是方士而不是儒士,所以这四百多人中儒生应该很少,并且“坑儒”事件后,儒生在秦朝的社会政治地位并没有改变,并且如果真的是“坑儒”,儒生应该是很介意的,但到了汉代,提起此事时也没有说坑杀了儒士。甚至有学者认为,焚书坑儒之说实际上是刘邦抹黑秦始皇的结果。
秦始皇作为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他所做的事情是开天辟地,甚至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因此他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免会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后人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但无论怎样,秦始皇的功绩也是无法磨灭的,而此后各朝各代既继承了秦制,又借鉴了秦亡的教训,也从侧面印证了秦始皇的伟大。
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京东查看已下架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