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黎子堂

字数:,阅读时间:约32分钟

编者按:秦末战争中,研究者视角往往集中于项羽与韩信,而常常忽略了当时第三能打的刘邦。对于与巨鹿之战同时期的刘邦西征的评价,也存在许多刻板印象。如《中国战争史》一书中的评价是“刘邦军所到之地,顽抗者鲜,迎降者众,经常是兵不血刃,连连克城破关。”《中国历代战争史》更是将刘邦西征评为:“仅坐享其成而已”“易于西进,实为项羽力战之功。”几乎抹去了刘邦西征的重要军事意义。同时,由于《史记》中本纪、世家、传乃月表中的不同矛盾记载,也使得刘邦西征这一史事迷雾重重。故笔者尝试梳理史料,配合地图,重新对刘邦西征的路线进行考证,并破除“顽抗者鲜”“兵不血刃”“坐享其成”一类刻板印象。

第一阶段:砀东攻略

首先,西征的起始点,《秦楚之际月表》(下文简称月表)载:“(二世二年后九月)怀王封沛公为武安侯,将砀郡兵西,约先至咸阳王之。”《高祖本纪》载“(怀王)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其它世家、传记中的记载基本相同。考虑到前后文地名都为县级,且此处的砀后无郡一字,故笔者推测砀为砀县,而非郡府雎阳。所以刘邦西征的起始点为砀县,于二世二年(公元前年)闰九月出发。

▲影视剧中的刘邦形象/图源电影《王的盛宴》

按月表、闰九月(二世二年最后一月)期间,刘邦本人在砀县收陈王项梁散卒后引兵西,于十月(二世三年),也就是一个月后(秦时的年月划分与今时不同,以十月为岁首,需要注意。)攻破东郡尉军与王离军于成武南。即成武之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处为月表的讹误。

结合《曹相国世家》:“从攻东郡尉军,破之成武南。击王离军成阳南,复攻之杠里,大破之。”以及《樊郦滕灌列传》中:“(樊哙)从攻围东郡守尉于成武”“(灌婴)以中涓从击破东郡尉于成武及秦军于杠里”这些记载来看。成武之战的秦军为东郡尉军,并无王离军,王离军参战是在成武之战后的成阳杠里之战。不过两战应该都发生于十月份。

而关于成武之战、《高祖本纪》中无载,推测彼时刘邦应当没有参战,参战将领只有戚公曹参、虎贲令周勃、上间樊哙、中涓灌婴。而秦军方面为东郡郡尉手下的东郡郡卒。从地图上看,成武位于东郡与砀郡的交界处。笔者猜测,东郡尉军出现在此,或是想趁着楚军主力在巨鹿的空档,联合砀郡残余的秦军势力(如陈留县、毫南秦军)袭击怀王所在的砀县。

而刘邦当是在获知消息后,派遣曹参带领三将北上阻截。成武之战后,刘邦即率部与曹参汇合,继续北上追击秦军,并与成阳遭遇了王离军。此处的王离军可能为从巨鹿方向赶来驰援东郡军或奔袭砀郡的秦长城兵团。面对这支秦军劲旅,刘邦军先将其击败于成阳南部,又追击其至成阳附近的杠里,连续两次大破秦军。

此役刘邦军参战将领有:刘邦、曹参、周勃、樊哙、灌婴、傅宽。成阳杠里之战可以说一举解决了东郡方向对砀郡的威胁,为巨鹿方向的项羽军解决了后顾之忧。而战后,刘邦军也进行了第一次的分兵。

▲影视剧中的秦军形象/图源《大秦赋》

首先是刘邦,在成阳杠里之战后的去向。记载如下:

“沛公引兵西(实际上是向东南方向移动),遇彭越昌邑....还至栗....并攻昌邑..”(《高祖本纪》)

“(三年十二月)至栗,得皇欣,武蒲军。与秦军战,破之。(三年二月),得彭越军昌邑,袭陈留。”(《秦楚之际月表》)

《高祖本纪》路线为先至昌邑、再至栗、最后返回昌邑。月表则为先至栗再至昌邑。笔者倾向于本纪的记载。毕竟从地图上看,昌邑靠近成武,在回师途中顺道攻击是比较合理的。再参考《魏豹彭越列传》“昌邑未下,沛公引兵西。彭越亦将其众局巨野中,收魏散卒。”注意,收魏散卒一句,从这里可以看到,昌邑之战是有魏军参与进攻,且因战败导致军队离散,这点可以与本纪中与魏将联合攻昌邑未拔的记载对应上。

综合本纪和月表的记载来看,彼时情况或许为,刘邦率部回师(十一月期间)顺道联合彭越军攻昌邑受挫,遂返回栗县整顿(十二月期间),夺取刚武侯(后世推测其为柴武)的四千军队补充兵力,从这一行为来看,第一次昌邑之战对刘邦军造成的打击还是很大,否则“宽厚长者”闻名的刘邦不会作出这种行为。整合兵力后刘邦又联合魏皇欣军、武蒲军再度返回昌邑与留驻在昌邑的彭越部发起二次昌邑之战(二月期间)。终因昌邑城坚而未拔。

最后刘邦只得留彭越于巨野泽,自己率部众西向,放弃昌邑。两次昌邑之战,从参战人员来看,第一次为刘邦本部及彭越部、第二次为收编了刚武侯军的刘邦部与魏军皇欣武蒲部、彭越部。至于其它几位将领的世家与传中均未提到此役,或许并未参战,这可能是昌邑之战失败的原因之一。当然也由此反映出,当时秦王朝在部分郡县仍有一定的控制力。

▲成武之战到成阳杠里之战、昌邑之战路线示意图:红色代表全军,橙色代表刘邦本部/图为《中国历史地图集》

再说曹参,《曹相国世家》记载在成阳杠里之战后“追北,西至开封,击赵贲军”由此看,成阳杠里战后有相当数量的秦军突围、前往开封(当时为大梁),曹参便自领一军前往追击。其后爆发开封之战,具体情况见下文分析。

另外就是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人,《绛侯周勃世家》《樊郦滕灌列传》中对四人的去向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通过战役推测。即毫之战。列传中对于毫之战有二个记载,分别为

“(樊哙)从击秦军,出毫南”

“(灌婴)从攻秦军毫南,开封,曲遇,”

樊哙传中的毫南之战在成武之战后,成阳杠里之战前,灌婴传中的毫南之战在成阳杠里之战后。毫,史记索隐案“汤所都”,汤都为今商丘。靠近雎阳。樊哙不可能在成武作战后,千里迢迢跑到雎阳附近作战,又赶去参加成阳杠里之战。所以,当以灌婴传为准,即樊哙灌婴二人在成阳杠里之战后,即赶往雎阳附近的毫地与秦军交战(可能目的是攻略雎阳)。发生时间可能与刘邦攻昌邑同期。

还有一个细节,即樊哙是从击秦军。跟从,彼时比樊哙级别高的主要将领,便是虎贲令周勃。所以周勃很有可能指挥了毫之战,并在毫之战后带领樊哙灌婴部与刘邦汇合,但以上均为推测,仅供参考。

除了以上几人,毫之战的参战将领还有靳歙。而太仆夏侯婴,笔者以为当是跟随在刘邦身边。另外对于毫地出现秦军,笔者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陈留方向秦军为配合东郡秦军的战略意图(见前文),试图经雎阳前往砀县。二是雎阳秦军为避刘邦军锋芒,退往陈留方向。前种可能性较大,可以与东郡秦军的动向联系起来。

▲第一阶段路线图-橙色为刘邦部;蓝色为周勃部;黑色为曹参部/底图为《中国历史地图集》

以上发生的成武之战,成阳杠里之战,毫之战,昌邑之战都发生于砀郡与东郡,刘邦西征的第一阶段战事。其主要意义便是基本解决了秦军对砀县根据地的威胁,保证了怀王的安全。(尽管昌邑未拔,但有彭越在附近监视牵制),也为巨鹿项羽军解决了后顾之忧。其战略意义不因忽视。

同时,从作战地点,也可以看出,秦军不是简单的固守,而是有一个战略反攻的意识。如东郡尉开向砀郡的行为,若无刘邦军的阻击,东郡尉军及成阳方向王离军,极有可能配合砀郡残余秦军一举光复,从而影响巨鹿方向战局。

最后附上笔者自己整理的第一阶段战役表格。

第二阶段:二川攻略

回到刘邦这边,二月份的第二次昌邑之战失败后,当月、刘邦引兵向西。经过高阳,在此处遇到谋士郦食其。郦食其劝说刘邦攻打陈留县,并答应作为内应协助。其后袭击陈留,“得秦积粟”补充了军粮。陈留之战应当相当轻松,这里就不多分析。此后,按《高祖本纪》,刘邦便以“郦食其为广野郡,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

然查《樊郦滕灌列传》和《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对郦商的记载,郦商于六月份才率四千卒从属刘邦于岐,岐的位置,谭图没有标注。按史记索隐,岐位于陈、郑边界。史记正义则称靠近高阳陈留。从时间上看,郦商于六月加入刘邦,其后参与长社之战,但长社之战发生于四月份,故当是列传误机。笔者推测,郦商可能在陈留之战后入刘邦军,但随即离军去募集部队,于四月份在岐地归队。其后的战役见下文。

刘邦拿下陈留后,便于三月“偕攻开封”前文提到,曹参领一军追北西至开封,时间跨度三个月,曹参应该更早抵达开封,期间不可能停在原地等刘邦。再结合《曹相国世家》中的记载“追北,西至开封,击赵贲军,破之,围赵贲开封城中。”可以看出,开封之战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开封城外,秦将赵贲领军出城野战(可能是为接应成阳杠里的败军),被曹参击败后即回城坚守。而曹参由于力量不足便围城等待刘邦。到三月份,刘邦率主力军抵达后,开封攻防战便正式爆发。

▲袭陈留后的路线示意图/底图为《中国历史地图集》

开封攻防战的参战将领有刘邦、曹参、樊哙、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另外可能还有之前并入刘邦军的魏将皇欣、武蒲、以及被夺取军队的刚武侯(是否领军就不清楚了)。秦军方面,为秦将赵贲。月表中记为杨熊,不过显然是将曲遇之战与开封搞混了。

关于开封攻防战,笔者认为需要与其后发生的白马津之战,曲遇之战联系起来看待。下将三场战役的相关记载罗列如下:

“与偕攻打开封。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高祖本纪》)

“西至开封,击赵贲军,破之,围赵贲开封城中。西击秦将杨熊军于曲遇,破之。”(《曹相国世家》)

“(樊哙)击破赵贲军开封北,以却敌先登,斩侯一人。”

“(夏侯婴)复常奉车从击赵贲军开封、杨熊军曲遇。”

“(灌婴)从攻秦军毫南,开封,曲遇,战疾力”(《樊郦滕灌列传》)

“(傅宽)击赵贲军于开封,及击杨熊曲遇。”

“(靳歙)击秦军毫南、开封东北。斩骑千人(侯)一人。”

从上来看可以分出几条线路。一是刘邦本部(可能包括皇欣武蒲),其先战于开封,开封未拔后北上往白马津迎击杨熊军,击败后又追击杨熊军至曲遇。二是曹参,夏侯婴,傅宽三将,皆是先战于开封,再战于曲遇。三是樊哙和靳歙,二人分别战于开封北和东北。从三条路线来看,可以推出一条大致的时间线。

首先,三月初,刘邦军及其他各部抵达开封,发起第一轮进攻。但由于开封城坚,未拔。其后,哨探发现白马津方向的秦军杨熊部。为避免被两面夹击,刘邦遂亲自领军北上截击杨熊,而其他诸将停留于开封周围。考虑到夏侯婴这个太仆都没有跟随北上,刘邦极有可能是让诸将在开封附近迷惑秦军,而自己单独率一支劲旅突袭白马津秦军。

而白马津一战,杨熊在遭遇刘邦突袭后立即南撤至曲遇。驻扎在附近的曹参、夏侯婴、灌婴、傅宽诸部随即与刘邦部汇合,在曲遇大破杨熊部。在曲遇之战期间,赵贲定会有所动作,所以其极有可能率军出城,但在北方和东北方受到樊哙和靳歙部的阻击。从靳歙战绩中斩骑千人将一人(按集解注,将一做侯。)来看,赵贲或是集中了开封的骑兵力量试图突破。然而最终失败,而樊哙战绩中的“却敌先登”来看,樊哙部甚至攻上了开封城墙。

至于其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但从后面赵贲出现于洛阳附近的尸北来看,赵贲很有可能在当时就率一部分部队放弃开封西撤了。而樊哙随后也参与了曲遇之战。

▲开封-白马-曲遇会战示意图:黄色为刘邦部,黑色为曹参部,红色为各军会战地点。/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整场开封-白马-曲遇会战可以说是刘邦军在成阳杠里之后最辉煌的一战。就击破对象来说,连败赵贲和杨熊两部秦军。其中赵贲,参考樊哙斩侯一人的战绩,又侧面反映,赵贲的身份之高。毕竟按秦二十等爵制,侯最低也是关内侯。赵贲能统领关内侯,其在秦廷的地位可能不下于章邯等巨鹿方向的秦军将领。

而杨熊,后人有依据他的姓氏来推测其或与名将杨端和同出一门,再结合汉武帝时,伍被在反对淮南王造反时提到“而大将军材能不特章邯、杨熊也。”(淮南衡山列传)将杨熊与章邯并列,可见杨熊在当时也是一时名将(否则不会名声一直传到汉武时)

再看曹参战绩中,其在曲遇破杨熊后取得了虏司马御史各一人的战绩。军中有御史,可见杨熊军或为秦廷直接调派的部队。而白马曲遇的两次惨败,使得杨熊的下场相当凄惨,其败退至荣阳后被二世一道旨意斩杀(有可能是为了警示赵贲)。自此,刘邦军一场会战大破秦廷两大名门名将,战果不可谓不辉煌。

随着陈留陷落,赵贲的溃逃,杨熊的被杀。秦廷在砀郡的统治彻底崩溃。而秦廷杀死败逃至荣阳的杨熊一行为,更是自毁门户,使得三川郡方向只剩下赵贲一个方面大将支撑。三川郡与颍川郡门户打开后,刘邦军开始分兵。

接下去的各军路线记载如下:

“(刘邦)南攻颍阳、屠之。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高祖本纪》)

“(曹参)从攻阳武,下轘辕,缑氏”(《曹相国世家》)

“(周勃)攻长社,先登。攻颍阳,缑氏”(《绛侯周勃世家》)

“(樊哙)攻宛陵,先登.....从攻长社,轘辕”

“(郦商)从攻长社,先登,赐爵封信成君。从沛公攻缑氏...”

“(灌婴)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樊郦滕灌列传》)

“(傅宽)及击杨雄军曲遇、阳武。”

时间上见于《秦楚之月际表》:“四月,攻颍阳,略韩地,北绝河津。”

以上来看,有两条路线。首先是刘邦在击破杨熊军后即南攻颍阳。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从曲遇到颍阳还有不少城池,即其它世家传中所记载的宛陵、长社。这一路主要有刘邦、周勃、樊哙、郦商。

其中周勃没有参加开封曲遇会战,而是直接参与了长社之战,具体情况不明。宛陵之战则只见于樊哙传中,当是樊哙作为先锋独自攻下。而后长社可能由于守备力量较强,樊哙单独攻打不下,其它各军遂加入作战。其中前文提到的郦商就在这时率领四千人加入刘邦军。

长社之战参战将领为周勃、樊哙、郦商。最后刘邦与周勃军于四月份抵达颍阳,开启颍阳之战。颍阳之战仅有刘邦(可能还带有皇欣武蒲)周勃参战,樊哙则在长社之战后往西北方向移动与另一路军汇合,详情见下文。从颍阳战后刘邦“屠之”的行为来看,颍阳的抵抗应当相当激烈。而随着颍阳的陷落,秦廷在颍川郡的统治也彻底瓦解。笔者将这一路战役归纳为颍川会战。其时间当为三月末到四月份期间。

另外一路,则是自曲遇往西方向的攻略。从前引文来看,这一路最高级别的将领是曹参,但其世家中记为从攻。从谁攻不得而知。这里姑且以曹参为主攻将领。从路线来看,在开封曲遇之战后,曹参当是直接往西向阳武方向开进。明确记载随其一同的将领还有灌婴、傅宽。与颍川郡的层层抵抗不同的是,在阳武秦军抵抗失败后,一直向西到洛阳,都无抵抗记载。

笔者以为,可能是杨熊在荣阳被杀后,间接导致了三川秦军士气的再崩溃。没有荣阳等重镇的抵抗,曹参一路相对轻松得多。一路直接逼近至缑氏附近的轘辕一地。这时大概是三月末到四月初,也就是长社之战后,颍川之战期间。此时樊哙军正好也抵达了轘辕。轘辕在缑氏旁,两地互为犄角,守备力量当不弱。

另外,按《索隐》:“轘辕为九十二曲,是险道也。..置关其上”地形险要,且有关卡。故难以攻破。所以从后面樊哙没有参加缑氏之战来看,樊哙部在轘辕可能受到相当程度的损失。而曹、灌、傅三军也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将缑氏拿下。

结合郦商传中的记载来看,颍阳战后,郦商跟随刘邦继续北上,作为先锋加入了缑氏之战,可能因为从属于刘邦,故记为从沛公。一同参战的还有周勃。两军加入终于拿下缑氏。缑氏陷落后,刘邦两路军合并,兵峰直指洛阳。此时洛阳的秦将正是此前从开封撤出的赵贲。若洛阳失守,则刘邦军可一路西进打进函谷关。

▲开封-白马-曲遇会战之后的两路军行军路线:蓝色为刘邦部、黑色为曹参部、蓝色为樊哙部

缑氏战后记载如下:

“当是时,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南,战洛阳东,军不利,还至阳城..”(《高祖本纪》)

“(曹参)下轘辕,缑氏,绝河津,还击赵贲军尸北,破之。”(《曹相国世家》)

“(周勃)攻颍阳,缑氏,绝河津。击赵贲军尸北。”(《绛侯周勃世家》)

“(樊哙)绝河津,东攻秦军于尸”

“(郦商)从沛公攻缑氏,绝河津,破秦军洛阳东”

“(灌婴)从攻阳武以西至洛阳,破秦军尸北,北绝河津。”

“(夏侯婴)因复奉车从击秦军洛阳东,以兵车趣攻战疾”(《樊郦滕灌列传》)

按《高祖本纪》来看,当是赵国司马卬部在北部方向出现,试图捡漏入关。且其势力绝对不小,否则不会引来刘邦军大半主力将领的围攻。在探明到司马卬部后,刘邦便领各军绕开开封,直接赶往平阴。攻下平阴后,就是“绝河津”行动。

关于传中将绝河津放在尸北之战后,可能是误机。绝河津,即封绝渡口,将司马卬部渡河的路线锁死。封绝渡口后刘邦军回师,又与赵贲军发生尸之战。从地图上看,尸乡在洛阳东,平阴东南,恰在刘邦绕开洛阳前往平阴的路线之上。所以笔者推测或是赵贲为了切断刘邦军的补给线,而作出的一军事冒险行为。

考虑到尸乡恰在洛阳东,故《高祖本纪》中“战洛阳东”,当是指尸之战。尸之战的结果,虽然曹参、周勃、樊哙、郦商、灌婴的个人记载中都是以“破之”。但《高祖本纪》却记为“军不利,还至阳城”笔者以为,诸将个人记载中的“破之”或是局部的胜利,但在整场洛阳东/尸之战中,刘邦军是失败的。因为若是胜利,则刘邦必然一鼓作气拿下洛阳。但其后各军的路线却显示是向西南撤退。故结果不言而喻。

从这里看,赵贲的军事才能是值得肯定的,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保下半个三川郡,可谓一时名将了。但从其后赵贲没能进一步追击刘邦扩大战果来看,其本身实力也当受损严重,只得固守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三川郡后即是函谷关,赵贲不敢冒险。

洛阳失利后,刘邦撤至阳城,收拢部队。“还至阳城,收军中马骑”。从其收军中马骑的行为来看,此时刘邦已经开始初步集中组织骑兵部队。或是意识到了骑兵机动部队的重要性,又或是赵贲部秦军有相当数量的骑兵,给刘邦军带来深刻的印象。

▲平阴-洛阳东之战及战后行军路线示意图/底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而在从洛阳撤离的途中,刘邦也遇到了张良。

“沛公之从洛阳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留侯世家》)

张良率军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损失。同时,刘邦也借助张良对颍川等故韩国地进行进一步的攻略。《留侯世家》中击破杨熊军一句,或是当时有曾经从属于杨熊的秦军残部南下,侵扰颍川。又或是太史公单纯误记。

另外再结合《韩信卢绾列传》中“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一记载来看,阳城原本仍是秦军据守,刘邦在撤离途中顺道攻下韩城作为了临时的基地,并在此让张良展开对故韩地的攻略。总之,在处理了韩地事务后,刘邦留韩王成留守阳翟,坐镇颍川。自己则率各军南下,往南阳方向开去。

总的来说,西征第二阶段,二世三年,二到四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刘邦军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先后击破秦军两大当时名将,赵贲与杨熊。从战略上看,开封-白马-曲遇会战,彻底瓦解了秦军东向的可能,拔除了秦廷在砀西的统治。对颍川郡的克复,也使韩国成功复国。对三川郡,前期对三川东部的攻略也非常完美,虽然最后受挫于洛阳,自三川破函谷入关的计划失败,却也有效杀伤了秦军有生力量,致使赵贲这支秦廷在关外最后可用的机动力量只能困守于洛阳。但同时,秦军在三川颍川的抵抗,充分说明了,秦军这一支虎狼之师,余威犹存。

最后附上这一阶段的战役表格。

第三阶段:南阳攻略

刘邦一开始的计划可能是攻陷洛阳后,一路西进直接攻打函谷关。而赵贲则使这一计划破产。洛阳尚且不能下,何况深陷如函的函谷关呢?故,在洛阳战后,刘邦立即转变计划,改向攻南阳郡,再从武关入关。

该阶段相关记载如下:

“(刘邦)与南阳守齮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齮走,保城守宛。沛公引兵过而西。张良谏曰..........于是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南阳守欲自刭.......乃以宛守卫殷侯...引兵西,无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西陵。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皆,降析、郦..当是时章邯已以军降项羽於赵矣。”(《高祖本纪》)

“(曹参)从南攻犨,与南阳守yi战阳城郭东,陷陈,取宛,虏yi,尽定南阳郡。”(《曹相国世家》)

“(周勃)南攻南阳守齮”(《绛侯周勃世家》)

“(樊哙)南攻秦军于犨。破南阳守yi于阳城。东攻宛,先登。西至郦,以却敌”

“(郦商)从攻下宛、穰,定十七县。”

“(灌婴)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遂定南阳郡。”(《樊郦滕灌列传》)

“六月,攻南阳守齮,破之阳城郭东。七月,降下南阳,封其守齮。”(《秦楚之际月表》)

从上述史料可以理出一条大致的路线,见下图:

▲第三阶段路线示意图:红色为宛之战前全军路线、橙色为宛之战后刘邦路线、蓝色为郦商路线、绿色为樊哙路线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战大概发生于五月到六月期间,在南阳与颍川的交界地-犨县。而秦军的指挥官正是南阳守齮。即南阳郡最高级别的行政长官。关于南阳守齮的身份,在《中国战争史》的注释中推测其为秦统一战争期间被李牧击败过的秦将桓齮。然《前汉纪》中载:“南阳太守吕齮”。似又说明两者并非一人。

考虑到《前汉纪》的作者荀悅虽为东汉人士,但其是受诏攥史,且其“约集旧书”可能掌握到更一手的汉初档案资料。故笔者这里采纳《前汉纪》之说,即南阳守齮为吕齮。

联系吕齮南阳守的身份和犨县的地理位置,可以推测,吕齮此时要么是想率南阳郡军北上援助颍川,要么就是已经收到消息,准备御敌于郡界。最后与刘邦、曹参、樊哙战于犨东,兵败撤退至阳城。阳城抵抗时间不明,但最终于六月份被攻破。吕齮率军败退到南阳郡府-宛。从刘邦直接引兵过而西的情况来看,宛县的守备力量非常雄厚,以至于刘邦不敢正面强攻。

但张良及时劝谏,使得刘邦转变主意。其率军连夜返回宛城,围城三匝。据《索隐》引《楚汉春秋》载:“上南攻宛,匿旌旗,人衔枚,马东舌,鸡未鸣,围宛城三匝”从此来看,刘邦军采取的是突袭斩首战术。趁秦军不备直接将宛城包围。期间,按照传统说法,即《高祖本纪》和《秦楚之际月表》、《前汉纪》等书的记载,都是舍人陈恢劝说吕齮,吕齮率军投降。

在后世的如《中国战争史》《中国历代战争史》等著作中,也纷纷采取此观点。但是,如果考察《曹相国世家》中“虏齮”的记载,以及其后刘邦军攻陷宛地后,南阳各县抵抗不断的情况,情况似乎并非那么简单。首先,若是吕齮当真投降,曹参又如何能俘虏他呢?再者,按陈恢所言:“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

宛城的守备完全不是问题,人民众,积蓄多,吏人坚守。吕齮没有必要被围城三匝即选择投降。且若吕齮直接投降,那南阳应该是传檄而定,可之后的情况却是小战连连。故,笔者以为,吕齮或许并未直接投降,宛城最终是被攻破的,在城破之后,吕齮才选择投降。樊哙传中的“先登”可作一证。但此仅为一猜测,还望读者自行判断。总之,不论如何,在七月份,坚守一月的宛城最终沦陷。

宛之战后,刘邦先抵达丹水。在此处高武侯鳃(按集解,即戚鳃)、襄侯王陵投降刘邦军,进一步壮大了刘邦的势力。其后是胡阳之战,在胡阳,刘邦得到了番君别将梅鋗的援助。其后又率军向西北方向进,随后发生了析之战、郦之战。其中郦之战,按樊哙传中却敌二字的记载,似乎是秦军主动进攻的。郦商在攻宛之后,攻下穰县,其后又定十七县。

总之,从五月到七月份,两月时间,刘邦军完成了对南阳郡的攻略,打开了前往武关的通道。正式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

下面是该阶段的战役表格:

第四阶段:入关、灭秦

南阳已定,武关门户大开,刘邦也再无后顾之忧。此后展开了入关灭秦的伟业。该阶段相关记载如下:

“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高祖本纪》)

“(曹参)从西攻武关,峣关,取之,前攻秦军蓝田南,又夜击其北,秦军大破,遂至咸阳,灭秦”(《曹相国世家》)

“(张良)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叛,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逐北至蓝田,再战,秦军竟败”(《留侯世家》)

“(周勃)破武关,峣关。破秦军于蓝田”(《绛侯周勃世家》)

“(韩信)将其兵从沛公入武关”(《韩信卢绾列传》)

“(樊哙)攻武关,至霸上”

“(夏侯婴)因复奉车从攻南阳,战于蓝田,芷阳,以兵车趣攻战疾,至霸上。”

“(灌婴)西入武关,战于蓝田,疾力,至霸上”

(《樊郦滕灌列传》)

“(靳歙)又战蓝田北,斩车司马二人,骑长一人。”(《傅靳荆成列传》)

“八月,攻武关,破之。九月,攻下峣及蓝田。以留侯策,不战皆降。”(《秦楚之际月表》)

综上来看,八月,秦二世已死,赵高当即就派人与刘邦交洽,希望能与刘邦分王关中。不过被刘邦当作秦廷的计策,没有搭理。其后按张良的计策,通过张良的计策,用利益劝说武关秦将。这一计可能只是迷惑秦将,随后刘邦军以奇袭攻打武关。不过在攻武关期间,秦廷又再次发生中枢巨变。赵高被杀,子婴正式掌权。

到子婴为王的第四十六日时,刘邦攻破武关。从这来看武关还是坚守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九月,子婴即派兵拒守峣关,试图阻击刘邦军。而峣关之战,按《月表》之说“不战而降”显然是误记。从《留侯世家》来看,刘邦起初想用两万兵马正面攻打,但张良立即指出峣关守军并不弱,“秦军尚强、未可轻。”

而与其强力守军不匹配的是,其守将只是屠者子,这充分反映了当时秦廷已经无将可用,否则不可能沦落到起用屠夫之子作为一方大将。而此人也对秦廷没有一点忠心,其不仅叛变,甚至希望和刘邦一起攻打咸阳。而从张良的劝说中“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来看,这名守将甚至也未完全取得部队的指挥权,或者说,当时秦军基层士卒仍然心向秦廷。

可惜,即使士兵尚强,不叛。却也由于守将的无能,而没能挡住刘邦军。刘邦军派军先行,在峣关附近诸山脉张疑兵旗帜,最后以五万人破峣关。关于峣关失守的细节,《资治通鉴》称“沛公引兵绕峣关,逾蒉山,击秦军”即绕过峣关,击秦军后,可备一说。

▲影视剧中的子婴形象/图源电影《王的盛宴》

武关、峣关两大关卡接连失守,但秦廷仍未放弃抵抗。峣关的部分守军在失守后即往后方撤离至蓝田。蓝田作为秦军的大本营,仍有一定的抵抗力量。首先,刘邦率曹参、周勃、灌婴、夏侯婴在蓝田南击败秦军。

秦军的失败,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归于刘邦“毋得掠卤”的政策,秦人的抵抗心大大下降,但即使如此,秦军仍未投降。蓝田南之战后,秦军或是退入营中拒守,按《曹相国世家》,各军又从北部夜袭蓝田秦军。另外,结合靳歙传中斩车司马二人的记录,此役秦军可能把战车这些老装备都给拉上,而夏侯婴兵车趣攻,可能还与秦军车兵交战过。

最终,蓝田秦军大败。一般认为蓝田之战后,秦军抵抗彻底瓦解。但其实,从夏侯婴传中的记载来看,秦军在骊山旁的芷阳仍有抵抗,但也规模应当不大,被夏侯婴单独消灭。随着这一支秦军的败亡,子婴在绝望中选择了投降,秦帝国灭亡。

▲(入关后刘邦军作战示意图/:底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整场入关之战,秦军的抵抗烈度远逊于此前三川、颍川、南阳。一方面,是秦廷内耗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指挥部署,另一方面,刘邦军在西征过程中不断壮大了力量,早已练成一支百战精锐。

同时,秦二世的暴政,很大程度上使秦地民心失散,从子婴即位后没能发动动员就可看出,秦廷很可能已经失去了关中人马的支持,而二世滥杀功臣,更是导致了秦廷再无大将可用。三川的赵贲无法回援,且独木难支。杨熊已死,吕齮已降,沦落到堂堂峣关,需要一个屠者子来统领。其后作为秦军最后抵抗的蓝田之战,更是没留下方面大将的姓名记载。最终,这各种因素,压倒了秦帝国。

下面是该阶段的战役表格

总结

以上,为本文的全部内容。梳理完整场刘邦西征,我们可以统计到的大小战役近三十场。且有不少激烈的大战。足见开篇所提到的《中国战争史》《中国历代战争史》二部著作中对此西征的评价有失偏颇。

也许这些战役单独拧出来比不上巨鹿之战那么宏大,但从中,无论是开封白马曲遇会战,还是两川攻略,都可以看到刘邦的西征,并不顺利。整场西征,秦廷也绝非固守等死,西征初期东郡尉的战略南移,开封白马曲遇会战中杨熊赵贲的配合,洛阳之战赵贲的出击,颍川秦军的层层布防.....都说明了各地秦军,从未坐地等死,秦军的部分优秀将领长官,都在试图寻找破局的口。

奈何秦亡之大势不可逆转,即使有赵贲洛阳东的胜利,也无法扭转秦的灭亡。而刘邦军在西征中表现的愈挫愈勇的坚韧,亦不逊色于巨鹿之战项羽军的破釜沉舟。

所以,若重新评定这场西征,笔者以为,其重要程度,不下于巨鹿之战。刘邦之西进之功,不亚于项羽巨鹿之胜。刘邦之成功,亦不仅在其能容纳人才,也在于他的战略眼光,不执着一城一县,而能根据局势变换计划。

参考资料:

《史记》

《前汉纪》

《资质通鉴》

《中国战争史》

《中国历代战争史》

《中国历史地图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黎子堂,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