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国沧海客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但更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红学”,一百年来对于《红楼梦》的作者和主旨思想依然众说纷纭,各路人马根据书中的蛛丝马迹而纷纷推出自己的奇葩说:有人找到了江宁织造的曹寅家,有人挖掘出了康熙废太子,更有人脑补出了雍正朝的宫廷秘史……这么多年这么多人连一部作品基本的主旨思想都没整明白,也算是文学研究史上的咄咄怪事。
《红楼梦》真有那么复杂吗?其实复杂的不是作品,而是研究者的脑回路,这么多年的研究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对于文学研究就该遵循其本身的方法和规律,不好好细读文本,而老是在清人笔记的故纸堆里去寻找蛛丝马迹,美其名曰考证,其实比索隐派的猜笨谜还要望风捉影!
作者“字字泣血、句句含泪”写了这么一篇巨著,目的是让后人引为“宝鉴”,而不是让读者来猜谜的。《红楼梦》不是藏宝图,不是“达芬奇密码”,只不过碍于当时的“文字狱”,巧妙地利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谐音隐喻等特点加以装饰而已,这就是批书者反复点醒的:
“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可很多人就是看不到听不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书中的词语典故的寓意用意原本显明易见,硬是被某些人自作聪明地脑补出九路十八弯,弄得晦涩难懂了。似乎非此不能显示《红楼梦》的伟大,非此不能彰显自己的高明。
为什么说《红楼梦》寓意其实很简单,其实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一部作品的书名也是如此,“红楼梦”这书名,便是全书之“文眼”,透过它我们就不难洞悉《红楼梦》的主旨。
《红楼梦》为什么叫“红楼梦”?
乍一看觉得这不是个问题,因为绝大多数读者自打听说和阅读这本书,就知道叫《红楼梦》,认为叫这个名字是天经地义的,很少有人细思这个名字的由来。
其实《红楼梦》的书名最早不是这个,而是有很多个,分别有:《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情僧录》。书中借空空道人之名,演绎了书名的来历: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由此可见,此书原本不叫《红楼梦》,是叫《石头记》,最后也不是叫《红楼梦》,是叫《金陵十二钗》,但最终定为了《红楼梦》,一直到现在。为什么最终定为了这个名字?
那就要分别弄清红楼和梦的含义,或者其寓意。
红楼是个什么楼?
红楼,《红楼梦》里并没有一幢叫“红楼”的楼,但大观园里影影绰绰出现了很多与“红”相关的建筑或影像:比如贾宝玉住的怡红院(他自号怡红公子),比如绛芸轩,比如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就在悼红轩。如果算上贾宝玉、林黛玉的前身:赤霞宫神瑛侍者、三生石畔绛珠仙子,再加上红豆、枫露,这些隐藏的“红”的影像就更多了。可见,“红楼”的着眼点在一个“红”字,而不在“楼”。
古代诗词文章中也鲜有“红楼”的说法,倒是有青楼,但有与红楼相近的词:朱楼,或者叫朱门。
朱门,指古代王侯贵族的府第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后泛指富贵人家。
书中的贾府,是侯门公府之地、诗礼簪缨之族,是绝对的朱门大户。那描写这样富贵人家兴衰之事的小说,取名《朱楼梦》或者《红楼梦》,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且慢!朱楼梦……,是不是有点眼熟?
没错,“红楼梦”三字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太虚幻境演红楼梦十二曲),朱楼梦三个字也是明白无误地出现了的。在第五十二回,我们的“外国美人”薛宝琴念了一首诗,开头两句就是: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为什么这里不叫“昨夜红楼梦”呢?这样与书名对应多好啊。理由很简单,写此书的,和拟定这个书名的,不是同一个人啊。题曰“红楼梦”的是吴玉峰,作者另有其人。最初的作者也许未必知道,后来有人将他的书名改为了《红楼梦》。
但不管怎样,朱,和红,有莫大的干系,在书中几乎等同:
朱就是红,红就是朱;朱楼梦就是红楼梦,红楼梦就是朱楼梦。
为什么不直接叫《朱楼梦》?
那还是想问一句:为什么书名不叫《朱楼梦》呢?因为朱楼是现成的名词啊,白居易就有“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的诗句。
但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明白了,这个“朱”字可不能乱用。此书诞生于清初(不是清中期的乾隆朝),一个“朱”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故国、故君——大明王朝!因为明朝的皇帝都姓朱,所以大明又称朱明!
清朝本是关外蛮夷,侥幸夺得天下统治泱泱华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军事上采取了残酷的血腥镇压屠杀政策,民族文化上采取了剃发易服和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文字狱政策。如果此书取名《朱楼梦》,就会给作者及其相关人士带来无尽的清算和杀身之祸!作者不得已,将“朱”化为“红”,在书中极力地赞红(怡红)、悼红(悼红轩)、哭红(千红一哭窟),只是在五十二回有意无意地点出“朱楼梦”,并且将之与“水国吟”对仗。
水国吟,也是作者独创的词,古代只有“水龙吟”,是一种曲牌名。将朱楼梦和水国吟对仗,暗藏作者的良苦用心,是用来点醒读者的。
如果朱楼让人想到朱明,想到大明王朝的话;那水国,又怎能不让人想到清朝?
根据流传千余年的国号五行之说,明属火德。而且这把“火”还很猛,传说是“三重火”:
第一,根据历朝历代立德排序,明朝不承认元蒙,而直接上承宋朝的火德,此为一火;
第二,明朝天子姓朱,朱是赤色,赤色属火;
第三,明字拆开是日月,日者阳之极也,日配朱色,也成一火。
本来根据刘向父子的五德相生说,明朝的下一朝应该是土德(火生土嘛)。但反明的人,丢掉了沿用千年的“五德相生说”,采用了“五德相克说”。于是有了关外金国,改金为清,取“水克火”之意;同时根据五行相生,金改为水,也是对的,因为“金生丽水”。请注意,在当时将政权改为水德的,可不是金国一家。就连农民军闯王李自成,建立大顺朝,自称为水德王,也取“水克火”之意。
而明朝(包括南明),正是被这两股大水浇得是烟消火灭,彻底“熄火”。曾经“朱楼”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彻底变成了“水国”人吟唱高歌、肆意狂欢的乐园,正所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呜呼悲哉!
红楼梦的“梦”做何解?
红楼(朱楼)都已成“一梦”,这“一梦”又是什么?正是:
明月梅花一梦!
明月、梅花,正是大明朝的最被人熟知的象征符号,特别是明月一词,在清朝引发了不少文字狱,因为往往与“清风”一词相对,一指大明,一指清朝。这严重触犯了清王朝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于是引发了荒唐而又血腥的“清风诗案”。
梅花一词,是让人想到南京的梅花、扬州的梅花岭,自然想到抗清英雄史可法。所以梅花的冷艳高洁,象征着明朝遗民对故国的追思和忠贞不屈、誓死抗清的气节。书中多次出现梅花的影像、诗句,以及与梅花相关的故事情节。
但红楼(朱楼)明月、梅花,一切都已是梦幻泡影,可不就是一部《红楼梦》吗?
红楼梦与陈子龙
而根据民间红学家土默热的考证,《红楼梦》的书名由来,从明末清初文人陈子龙一首诗中而来。他认为:《红楼梦》是以南明小朝廷为背景,以柳如是与钱谦益、陈子龙的爱情婚姻生活为主线创作的。而恰好陈子龙与柳如是在嘉兴“小红楼”同居期间,曾写下一首记叙二人幸福感觉的诗,题目是《春日早起》: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陈子龙)土默热据此认为这便是“红楼梦”三个字的真正来源!但前面说了,写此书的作者,最初将书名拟为《石头记》,《红楼梦》是一个叫吴玉峰的人题的。如果土默热先生能考证出陈子龙就是吴玉峰,那红楼梦的得名自然会让人想到陈子龙的这首诗。再说了,陈子龙是抗清义士,他心里的“红楼梦”,是不是就是“朱楼梦”呢?那也不无可能啊。别忘了,陈子龙留下的诗作不少,与红楼梦相关的也不止这一首,最有名的反而是《九日登一览楼》中一句: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这句诗说的是满清入关后,南明的半缺河山,依然内斗不断,出现了唐鲁之争,也就是出现了唐王和鲁王两个南明政权,故称“双飞日月”。这女娲怎能不让人想到《红楼梦》开篇里说的女娲补天?为何要补天?不就是因为“天掩西北,地陷东南”么?书中第一回不就说了: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而“双飞日月”会不会让你想到《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那回史湘云说的“双悬日月照乾坤”?
史湘云的这句诗,引发了红学研究的极大争议:刘心武先生认为是“月喻太子”,这“月”是指康熙废太子的儿子弘皙,那“日”自然是指乾隆。此言一出,红迷们是不觉明厉,红学界是一片哗然!
在此不讨论刘先生的“秦学”,只是想说史湘云的“双悬日月照乾坤”,其言外之意是与陈子龙的“双飞日月驱神骏”是一脉相承的,而且这也不是孤证,陈子龙的好朋友抗清名将张煌言,被捕就义前也写了类似的“日月诗”,其中一句就是: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这句话的意境和陈子龙的那句如出一辙,都是山河分裂,一个是“日月双飞”,一个是“日月双悬”;一个“待女娲”重补天,一个是希望能有于谦、岳飞这样的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再世。特别是张煌言的“日月双悬”与史湘云的“双悬日月”几乎一致,更何况史湘云的前一句是林黛玉的那句:
双瞻御座引朝仪。
可巧,陈子龙曾先后拜见过南明两个小朝廷的皇帝,接受过“唐王”“鲁王”封赏。皇帝的座位叫御座,拜见两个皇帝,可不是“双瞻御座”吗?
之所以说了陈子龙这么多事,最终还是想说明:
红楼梦是从朱楼梦中化来!
红,实为朱;红楼梦,实为朱楼梦。
这梦,便是明月梅花一梦。
陈子龙诗中的“红楼梦”,也未必是风花雪月、卿卿我我的红楼,从他的抗清壮举以及他后来的诗,还有明末清初其他抗清义士的诗句看来,他们心中的“红楼”就是朱楼!他们心中的“日月”,就是“大明”!
朱楼梦,对应的是水国吟;朱楼对应的是水国!一如朱明对应的是清朝!
所以从《红楼梦》这一书名就可以隐约看出,红楼梦(朱楼梦)绝非是一家一姓的兴衰家事,而是天下兴亡朝代更替的兴废大事!唯有这样的事,才称得上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唯有这样的事,作者才会写得字字泣血、句句含泪。
————————————————
校对:王华东至真斋主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