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骊山 >> 骊山旅游 >> 也说练湖

作者:吴惠东年12月17日

练湖(古称曲阿后湖、又名练塘后湖、开家湖)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西北。丹阳人一直引以为豪的练湖,现在除了仅存的数十亩水面积的鱼池外,已经荡然无存。留给丹阳人的只是有关练湖的文献记载、图片和影视资料,留给丹阳人的只是有关练湖的美丽传说、记忆和忧伤回忆,留给丹阳人的只是有关练湖的惋惜之情、遗憾和满满心酸。

关于练湖存在着两方面的争议:一是天然湖泊与人工湖泊之争议;二是地域范围之争议。

争议之一,练湖究竟是天然湖泊还是人工湖泊?

认为练湖是天然湖泊的,其依据是“造山运动”时形成的,也就是说,宁镇山脉形成时,洼地积水成湖。有相关的地质考古文献资料。

认为练湖是人工湖泊的,其依据是历朝历代的《丹阳县志》、《练湖志》及《水经注》、《江南通志》、《河渠志》、《幼学琼林·卷一·地舆》等文献资料的记载。“练湖始凿于西晋永兴年间(公元-年),西晋广陵相陈敏令弟陈谐遏马陵溪水以灌云阳,号曲阿后湖”。

争议之二,地域范围之争议。练湖究竟是丹阳境内的部分湖泊,还是包括丹徒境内的整体湖泊?

认为练湖是丹阳境内的部分湖泊,其依据是《丹阳县志》、《练湖志》等文献记载:练湖形成时“周四十里,受句容高骊山、丹徒长山八十四派之水,汇为巨浸”,时周长40里,面积10.3万亩。

认为练湖是包括丹阳、丹徒境内的整体湖泊,其依据是《至顺镇江志》(元)、《丹徒县志》文献记载,元至顺前,练湖全部在丹徒县境内。后因区域调整、交换,练湖部分划归丹阳,还有部分在丹徒。

本着科学、求真、求实、客观、公正的原则,经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出的结论是:练湖是天然湖泊;其地域范围南北横跨丹阳和丹徒两地,包括丹徒境内的上下湖。

从地质、地理、市县史志等文献资料与历史传说分析一下练湖的天然属性。

一、从地质、地理等文献资料来说明练湖的天然属性

在《中国地质学》书中记载:在距今约2亿年前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宁镇山脉”雏形。根据《镇江市志第三卷》的记载:在距今约万年的时候,镇江地区发生了燕山造山运动。那时,本地区地层发生挤压、褶皱、断裂。这一断裂使其北部隆起为山脉,其南部为凹陷。地壳活动稳定后,造就了如今宁镇山脉。宁镇山脉西起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镇青龙山,经句容市、镇江市丹徒区、镇江市城区、丹阳市境内,东止武进县孟河镇黄山,绵延公里。宁镇山脉是中国地质研究最早、最详的山地之一,多种地层名称皆出于此。

练湖位于“宁镇山脉”东南部,处于南部凹陷区。经几千万年的雨水冲击、泥土淤塞,形成了天然湖泊。除此外,《丹徒县志》中记载:丹阳、丹徒境内交界处的凹陷区还有“万顷洋”之称的天然湖泊,其水面积是练湖的10余倍。

例如:年特大洪水,位于丹阳市河阳镇(原练塘乡)水湖村的蔡基自然村,有几户人家门口积水达2米深,门框顶部都淹在水里,河阳镇上大部分都淹在水中,练湖农场也不例外,门口积水深浅不一,大水退后数日,仍然可以看到水淹的痕迹。这充分说明练湖处于地势低洼处。

二、从市县史志等文献记载来说明练湖的天然属性

根据《至顺镇江志》(元)、《丹徒县志》文献记载:在元至顺之前,练湖在丹徒县境内。后丹阳县用平昌乡交换丹徒县的练塘乡,练湖部分在练塘乡。《至顺镇江志》(元)、《丹徒县志》大事记中未见开挖练湖的记载,也说明练湖是天然湖泊。

再看看不同朝代的丹阳县志:版《丹阳县志》大事记记载,晋惠帝永安、建武一年(),广陵相陈敏应丹阳、金坛、常州等地乡民所请,蓄洪抗灾,筑埂四十里而成。

《丹阳县志》记载:练湖古称曲阿后湖。又名练塘后湖、开家湖。在今江苏丹阳市西北。练湖“在县北一百二十步,周回四十里。晋时陈敏为乱,据有江东,务修耕绩,令弟谐遏马林溪以溉云阳,亦谓之练塘,溉田数百顷”。

《丹阳县志》(清光绪版)卷二《水篇》记载:“练湖晋郗鋻所凿塘练兵以备陈敏者也。故名练塘。一名开家湖,又名曲阿后湖”。

练湖只有一个,在同一朝代、相近的年代,出现了3个人主持开挖,陈敏、陈谐、郗鋻,究竟是谁主持开挖的?本身就有争议。作为史志这样重要的文献资料,传承下来,其真实性、可靠性可想而知。如果真是人工开挖的话,充其量只能说是开凿一些引流河、渠、沟,将水引入湖中,在地势低洼处围筑一些堤坝蓄水而已,绝对不是开挖的湖。由此可见,练湖天然就存在的,是天然湖泊。

三、从历史传说来说明练湖的天然属性

据丹阳人传说:三国时,东吴都督周瑜曾在练湖操练水军。当时的东吴国都在丹徒京口,曰“京城”,北邻长江,为京畿重镇,周瑜在练湖操练水军,是有可能的。

据丹徒人传说: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曾在丹徒县三山镇陆村(原名:陆城,陆村村名源于此传说)筑高台,屯兵于此。为什么要筑高台,因为陆村东南面,是水泊,也就是练湖。现在陆村的高台不见了,但是其地势仍然明显高于国道数米,村名源于传说,也是有可能的。

虽然这两个传说未见官方文献记载,但是只要有一个传说是真的,那么就不存在练湖是西晋人工开挖湖泊的说法,而是天然湖泊。先有三国、后有晋。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看练湖的地域范围

一、历史上丹阳与丹徒的隶属关系

丹阳与丹徒地界相连,丹阳在丹徒东南向。周朝时同属宜,治所在丹徒;春秋时同属朱方,治所在丹徒;战国时同属谷阳,治所在丹徒;秦朝时设丹阳县、丹徒县,分设治所。西晋时同属毘陵郡、晋陵郡(今江苏省常州市),治所在丹徒。唐朝后期至南唐前时同属丹阳郡,治所在丹阳。宋朝至今同属镇江市,分设治所。也就是说,历史上的丹阳与丹徒曾有互属关系。

二、历史上丹阳与丹徒的土地交换,造成练湖境跨南北。

据《至顺镇江志》(元)、《丹徒县志》记载,元至顺以前,丹阳县以平昌乡(今镇江新区丁岗镇大部分地方)交换丹徒县的练塘乡(今河阳、司徒两乡)。建国后,仍有部分村庄及土地调整、交换。土地交换前,练湖所在位置就在丹徒县练塘乡和崇德乡(今丹徒区辛丰镇、三山镇),也就是说元至顺以前,练湖全部在丹徒境内。练湖的地域范围为现在的丹阳司徒镇(司徒、河阳镇)和丹徒的谷阳镇(三山镇)。土地交换后,练湖一部分在丹阳境内,一部分在丹徒境内。丹徒境内的称“上湖”,丹阳境内的称“下湖”,水面相连。

例如:据丹徒区谷阳镇庄泉村倪茂堂(倪茂堂是庄泉行政村下面的一个明代古村落,位于练湖东北面,离丹阳西门30余里路。)倪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倪茂堂始迁祖倪润聪,自令润州,勤政爱民,颂声载道。公余之暇籍问民间疾苦,采访风俗,见练湖之滨,银光千顷,不觉襟怀涤荡,心旷神怡。”这说明至少在明朝永乐年间练湖水面积还是很大的,有10万余亩水面积。

再看看《丹阳县志》、《练湖志》等文献记载:练湖形成时“周四十里,受句容高骊山、丹徒长山八十四派之水,汇为巨浸”,时周长40里,面积10.3万亩。根据面积最大化计算,周长40里,其面积不超过4万亩,怎么会有10.3万亩,自相矛盾。

三、从练湖对大运河(江南段)调水、供水的调节作用,来说明练湖的地域范围。

据《丹徒县志》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凿丹徒曲阿,乃徒阳运河之始;至隋大业六年敇穿大运河,自京口至余杭余里,为古漕运通渠,也是农业灌溉的水源。大运河的徒阳河段,沿途多高地、大小夹岗,岸峻底高,易淤难浚,常患浅涩,历代均以为患,常加疏浚。

据《丹阳县志》记载:练湖具有为大运河江南段供水、补水的调节功能。由于练湖底高程较大运河的徒阳河段底高程高许多,所以具备供水能力。提到练湖为大运河供水,必须说下一条重要的河流,这条河流起到连通练湖与大运河的作用,河流名称为中心河。中心河西起丹徒县上党镇、东通大运河;有2个入河口,一个入河口在丹徒辛丰黄泥坝,另一个入河口在丹阳河阳张官渡。途经丹徒县上党、三山、丹阳县的河阳、由练湖(魏家湖)处分叉,一条支流由黄泥坝入大运河,另一条支流由张官渡入大运河。纳高骊山、长山、马鞍山等地来水,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全长19.1公里。有蓄水、排涝,为练湖提供水源的作用。《丹阳县志》中记载的马陵溪,是中心河其中的一段,即河阳镇马陵段。

练湖虽然是天然湖泊,但湖底较高。为了确保大运河正常水位和船舶通行,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以练湖之水,济漕运之厄,不失为高明之见”的重大举措。练湖成为这段运河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唐代,练湖开始对江南运河进行水量补给。在宋代于江南运河入江口建京口闸,在常州方向建奔牛闸和吕城闸,中间是江南运河较高仰的一段,练湖成为这段运河的重要供水水源,有“湖水一寸,益漕河一尺”的作用。明清时建有石闸,引上湖之水到下湖;又有石闸,引上湖之水到运河,还有石达(溢洪道)一座。涵闸多处,引下湖灌溉农田。当时仍以济运为主,有“七分济运,三分灌田”之说。

如果练湖仅仅是丹阳境内的那点不足4万亩水面积的湖水,能够起到为江南运河供水调节作用吗?又能供几次水呢?又怎么能达到“湖水一寸,益漕河一尺”的作用呢?所以说练湖不是丹阳境内的不足4万亩面积的练湖,而是包括丹阳、丹徒境内的10余万亩面积的练湖。

综上所述,练湖是天然湖泊,其地域范围横跨丹阳、丹徒两地,水面积约10万余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