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写圆明园时,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清代帝王是来自山海关外的满族人,他们原本是游牧民族,不习惯于宫殿式居住方式,喜欢园居。那以前历朝历代的帝王是不是都喜欢呆在皇宫里呢?
一查资料,我才发现:离开皇宫,选择园居,不是清朝皇帝的创举,而是由来已久。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囿”“苑”的论述。专家们推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是由商纣王建造的,就是《封神演义》里与苏妲己一起把商代推向灭亡的暴君。他“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朝史料《周礼》也记载周文五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当时的所谓皇家园林,就是把一片自然环境不错的地方圈起来,种些树,搭个屋,放些动物,让天子、诸侯能在这里玩乐而已。大家也许会说,夏桀不是有酒池肉林吗?商纣王不是也有朝歌吗。那都是在皇宫里设的,不是园林。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增加,礼乐的繁盛,皇帝们的娱乐精神和享乐思想也水涨船高。周幽王在骊山附近建了骊宫,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常带她到这里来“烽火戏诸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西施,也修了姑苏台、天池等“宫苑”。这些园囿不仅有了休闲功能,还有了观赏功能,气势宏大,璀璨华丽。
秦始皇是把中国真正统一的第一人,也是皇家园林建设最大的推手。秦国的宫殿在咸阳宫,是从秦孝公就开始建的,由于秦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历代秦王都在此生活。秦始皇时,秦成了最强大的国家,并统一了六国。秦始皇当时还有一个创举,就是在渭河南岸建了上林苑,每灭掉一个国家,就依照这个国家的皇宫在这里修一座小号的宫殿,把各国的后宫佳丽全部运过来住;后来又在骊山修阿房宫。只可惜秦朝太短命了,阿房宫也让项羽给烧了。
汉朝刚建立时,奉行黄老,与民生息。到了汉武帝时,国力强大,兵精粮足,不仅大肆开疆扩土,也加紧了皇家园林的建设,主要是把秦始皇留下的上林苑进行完善和改扩建,使这里成为可居、可游,内涵丰富的大型园林群体集合,还让司马相如写了《上林赋》。汉武帝还发挥了皇家园林的另一功能,在上林苑训练骑兵,在昆明池演习水战。上行下效,这段时间,很多皇戚显贵、巨贾富商等也都建了私家园林。
两晋、南北朝虽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但南朝的富足生活和“诗情画意”,让皇家园林呈现出了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并影响到了后世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汉之后的又一盛世,皇家园林的发展也达到一个高潮。长安的禁苑,大明宫太液池、兴庆宫龙池以及骊山临潼华清池等。虽说规模上不如上林苑,但内涵和性质是一脉相承的,且更注重造园要素的典型化,山、水、花、木,亭、台、楼、榭,都被赋予深层的寓意。我们都很熟悉李白写的《清平调》(三首),就是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御花园沉香畔赏花时,急召李白来写的,大音乐家李延年就在旁边等着谱曲歌唱。
宋代以文治天下,皇家园林的修建就更加注重奇巧,宋徽宗为了建“艮岳”,以“花石纲”的形式从全国运送珍异的花木山石,只可惜被辽兵给毁掉了。偏安临安的南宋朝廷,建园兴致没减,环西湖建了德寿宫等十几处御园,林升那首“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情境。
元代建国后,对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也为后来明、清两朝在北京造园打下了基础。以北海、中海和南海为中心的打造结束后,清代开始重点开发海淀地区。康熙建畅春园,从雍正开始,后来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连续接力建设圆明园。康熙等六位清帝也都是死在园中而非宫中,可见他们对皇家园林的喜爱。
从我刚才简单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历代帝王都非常热衷于皇家园林建设。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皇帝没事为什么还要在宫外修建园林?
想来想去,我还真有了结果,想出了一首打油诗:帝王很寂寞,后宫更无聊。宫外建园林,理政又逍遥。
您同意我的想法吗?慈禧太后是同意的,她曾这样评价紫禁城:“这里除了庞大的建筑物以外什么也没有,空得只有房子里的回声,虽然有个御花园,但是没有花,也没有温和的微风。这地方冷冰冰的没有热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