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牛健存崔儒靖魏志广摄影报道有一块碑,字里行间,抒发学子胸臆。从初识到别离,浓缩师生深情,百年光华流转。有一砚墨,浓淡相宜,渗入碑上宣纸。从点横撇捺中,拓出妙墨丹青,从指间到心田。4月6日,在沧县大褚村刘场村,沧州彧元堂传拓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世涛,受邀为西北军元老张吉墉为恩师手书的墓碑传拓。在乡间野外,刘世涛和妻子黄云初连续工作了近6个小时,从正午阳光下,到暮色苍茫时……这是他们工作的一个缩影。受祖辈影响,43岁的刘世涛与传拓艺术已结下了30余年的不解之缘。沧州彧元堂传拓技艺传拓是用纸、墨及传拓工具,将铸刻在金石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拓印下来的技法。彧元堂传拓技艺兼容并包,并创新手法。年,沧州彧元堂传拓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东汉“印刷术”“传拓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就是用宣纸和墨,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拓出来的一种技能。不同于书法绘画,拓片是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三位一体的高层次艺术门类,也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见到记者,迁居江苏宜兴10年之久的刘世涛侃侃而谈。据史料记载,传拓技艺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的洛阳,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作为复制和保存金石文献资料的重要方法,传拓技艺的发明与东汉时期盛行的刻碑之风,以及蔡侯纸的出现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东汉熹平四年(公元年),汉灵帝诏蔡邕等人书刻《周易》《尚书》《论语》等七经文字于46块碑石之上。这些立于东汉太学的碑石,是我国古代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史称“熹平石经”。“熹平石经”立起后,每日到太学门前观览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出现了“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的景象。《中国通史简编》中记载,“刻石技术愈益普遍而精工,好字因好刻得保存于久远,并由此发现摹拓术”。学界通常认为,“熹平石经”的刻制,直接导致了拓印的发明。据了解,现存最早的拓片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温泉铭》。原碑已遗失,拓片被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现存于巴黎国立图书馆。刘世涛说,传拓作品为拓本,一般被称为拓片。在一些拍卖会上,一件拓片题跋作品常常能够卖出几千万元,就是因为历史上的真迹没能流传下来,使拓片显得尤为珍贵。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碑刻都是主持者请当时的书法名家题写,称为书丹,然后再请勒石高手刻成。这种碑刻“下真迹一等”,极具价值。传拓技艺使其能够广泛传播,也使人们在临摹经典书法作品时更加便捷。“拓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这项技艺在沧州也有久远的历史。”刘世涛说:“金石传拓技艺就是古人的‘印刷术’,也可以说是现在的‘复印术’。传拓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文物、文献和艺术资料。拓片本身也成为了精致的艺术品。”书香家庭四代传年,刘世涛出生在沧县杜林镇三合村的一个书香家庭。他的曾祖父、彧元堂传拓技艺第一代传承人刘德一,虽以务农为生,但因热爱书画,年轻时就与京津等地书画名家交往甚密。受刘德一影响,刘世涛的祖父刘俊哲、父亲刘汝江均以书法、绘画见长。刘世涛说:“很小的时候,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就开始学习书法了。那时候,逢年过节,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都来我家,请父亲写春联。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小时候背春联、听爷爷说传拓、跟爸爸拓砖瓦、碑石的情景……”受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除了传拓技艺,刘世涛对书画、篆刻、诗词、楹联、陶刻等传统技艺都有造诣。他被文化界朋友称作传拓、紫砂及诗、书、画、印“六艺”皆通的才子。刘世涛曾拜书法家李德瑞为师学习书法,后拜书法家张之为师学习书刻及传拓技艺,年拜在著名金石学家、传拓名家马国庆门下,研习立体拓技艺。家学渊源及名师传授,对他的传拓技艺的长进起到了非常大的助推作用。“历代收藏家都很重视旧拓本,现有的旧拓本大都是各大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刘世涛介绍,在经历了元、明两代的衰颓后,金石学在清代迅猛发展,成为显学。年,刘世涛辞职南下,到江苏宜兴创办了工作室。他一边传播沧州彧元堂传拓技艺,一边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交游学习。如今,他任教于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讲授书法篆刻、陶瓷装饰及工艺美术师职称技艺培训。他还创办了彧元书院,系统培训紫砂书画艺术人才。在30余年的艺术实践中,刘世涛在传统用墨的基础上大胆变化。他用墨讲求燥润有变而又相辅相成、互相生发,墨色过渡自然,既有主次而又融合无迹互不相夺。看似简单,实为通过经验、学识和感悟的积累,使拓片在他手中自然流淌出来的。近年来,刘世涛主要传拓对象为秦汉砖瓦,唐、明、清碑刻墓志,紫砂壶及其他画像石、钱币、墨、砚等作品。精湛的技艺,也让他声名在外。感悟岁月人生“没有一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这便是手工技艺区别于机器制作的地方。”刘世涛说,“传拓不是只把东西拓出来,更多的是艺术和个人思想的表达。”刘世涛认为,传拓一定要表达中国的水墨精神,而器物的筋骨血肉就是墨的精气神。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水墨之韵在拓片上完成了一次次成功的“附体”。在传拓古器物的时候,刘世涛注重对于线的表现力,不是刻意地把线“做实”,而是体现出线的刚柔虚实,并注意到浓淡变化及呼应关系。这样的线就有了动势,就“活”了起来。同时,他的传拓作品很看重“留白”,在同样有墨的基础上体现墨色浓淡深浅的变化。他施墨“不匀”而达到了“不匀之匀”,重墨既给了“骨”又给了“力”,继而有了“动”,静止的器物有了动势才愈显高妙。在做好技艺传承的同时,刘世涛不忘以艺术回馈社会、服务家乡。年,刘世涛在老师张之的带领下,协助完成了沧州大运河碑廊的碑刻拓制工作。年至年,刘世涛共制作了包含沧州出土文物汉砖文、瓦当文及紫砂壶陶刻在内的拓片礼品余件。目前,刘世涛正在潜心创作、烧制大运河、镇海吼、沧州名家名言等沧州风物系列紫砂版藏书票。“传统的传拓技法并不复杂,但要拓出一张好的作品,对拓者的书画功底、历史文化积淀、考古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传拓不仅是一项技艺和‘复制’的过程,也是一门再创造的艺术。拓者在操作中会做艺术加工,融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再创作。像全形拓就很复杂,需要考虑很多细节的拓法。我的老师马国庆先生创立的‘立体拓’体系,把传拓技艺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听闻刘世涛自江苏宜兴回乡,在运河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安排下,4月2日和7日,解放路小学和上海路小学50余名小学生,在运河区非遗中心,聆听了刘世涛的传拓艺术课……受“无衔将军”张仲瀚的同族后人张炳启之邀,6日下午,刘世涛夫妇还无偿为张仲瀚的伯父张吉墉手书的石碑传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47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