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都很看重墓地风水,一方面希望让死去的亲人得到安息,能有一个好的安寝之所;另一方面也希望得到祖宗的庇佑,能够让家族世代昌盛兴旺,福寿绵长。

龙脉是水聚气盛之地,气运很强,也是最佳的阴宅风水之地。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镇得住的,只有大气运者才可以享用。

据说,能将祖先阴宅安放在龙脉之上,后代子孙中必定出现大气运者,而龙脉也是古代皇帝十分看中的风水宝地,既能延续王朝统治,又能造福百姓,保佑自己的朝代繁荣兴旺,国泰民安。

而我国龙脉上埋了三个人,一个不能挖,一个不敢挖,一个挖不开,能达到这个程度的,毋庸置疑的就是我国古代皇帝的陵寝。

不能挖的皇陵

黄帝作为五帝之首,也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始祖,炎黄子孙其中的“黄”就来自于黄帝。黄帝出生于公元前年,据说黄帝一出生就有异于常人,出生没多久就能说话,15岁已经是无所不通,20岁登基成为君王。

炎帝统治后期,中原各部落治理混乱,战乱不止,黄帝趁机打败各个部落,最后形成了五帝统治的格局,后来又连年征战,曾连续三年与蚩尤激战九次,最后一次在涿鹿与蚩尤决战,据说激战了三天三夜,血流成河,战况惨烈,最终取得了胜利。

黄帝统一天下后,制定了各项国家制度,监督天下各部落,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推动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黄帝的妻子螺祖发明了养蚕制丝之法,也被后人奉为“蚕神”,此项发明也为后来的物质文明发展奠定了不可估量的基础。在黄帝时代开始出现的某种文字,也代表着文明时代的到来。

黄帝晚年,中国的第一个鼎被铸造出来,不仅代表着冶铸新技术被发明创造出来,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自此仰韶文化兴起。

《史记》中还有一个关于黄帝的传说,黄帝采集首山上的铜,在荆山下铸造出了第一个鼎,在鼎铸成的那天,有龙垂下胡须来迎接黄帝,黄帝以及家眷群臣骑上龙背后升天,最终消失在云雾之中。后来有了“龙去鼎湖”这个词,也用来形容皇帝归西。

黄帝无论是在统一中原,还是在后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上都有着不可替代与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又是孝道思想的创始人,作为炎黄子孙又怎能掘自己老祖宗的墓呢?所以说不能挖的是黄帝的陵墓。

不敢挖的皇陵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年仅十三岁继承王位,先后平定嫪毐叛乱,除掉吕不韦,最终独揽大政,后灭韩、赵、魏、齐、燕、楚六国,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秦王认为自己德行与功劳在三皇五帝之上,所以使用“皇帝”自称,因为是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也称“始皇帝”。

在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发北疆开拓西南,修筑长城;在经济上,统一货币与交通;在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为中国的统一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世之功,此为功。

焚书坑儒,焚书摧毁了许多宝贵的文化典籍,坑儒不仅损失一大批国家栋梁,同时遏制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创新与发展;大建土木工程,使得民众更是苦不堪言,阿芳宫、长城、骊山墓哪一个工程耗费的民力都不可估量,更是劳民伤财,此为过。

秦始皇暴君之名也是由此而来,以他残暴的性格,以及过人的实力,在晚年又为长生倾尽全力,骊山墓作为秦始皇的身后安寝之地,规模、建造设计以及陪葬品的奢华程度可想而知,机关陷阱又怎会少?

据目前考古考察,秦始皇陵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帝陵寝,目前已发现的陪葬坑就有多处,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五千米处的骊山脚下,地宫内部结构奇特,内容丰富。

整座皇陵建在大山丘里,下面还有地下水道,结构复杂,宫墙坚固可抗8级以上地震,这都会为挖掘增加难度。

同时地宫内用水银填充的江河湖海,弥漫着汞气,内部的机关陷阱设计之精妙,以现代科技水平还无法解决。

另外《史记》《汉书》均有记载,地宫内珠玉、翡翠、金雁、奇器珍怪数不胜数,也是为了保护文物,在目前技术不能完全保证文物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也不敢冒然挖掘。

所以一方面是考虑挖掘人员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文物以及破解机关陷阱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秦始皇陵成为了不敢挖的皇陵。

挖不开的皇陵

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被认为是挖不开的皇陵。此陵墓历经二十三年才修建完成,不仅雄伟壮观而且固若金汤。

乾陵依山而建,修在山里面,所以若要强行进入陵墓只能破开整座山,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因为墓道十分隐蔽,若要找到入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乾陵是目前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墓陵。

据说在乾陵选址时是由一位星相大师和一位精通阴阳、天文历法的官员不谋而合,同时选中的风水宝地,从地貌图上其实可以发现乾陵是由三条龙脉并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壁垒,而且乾陵位置正位于八卦阵图的正中心。

关于乾陵还有很多诡异事件,因为武则天时期正是唐朝鼎盛时期,唐高宗李治下葬时就带入了很多奇珍异宝,武则天下葬时又把另一半财富带入了乾陵,所以千年来无数盗墓者都觊觎地宫内的珍宝而前来探险,但最后都是连门都没找到就打道回府了。

比较有名的是唐朝末年的黄巢,曾率领40万大军盗掘乾陵,最后挖出了一条40余米深的沟渠也没找到大门,后来被人称为“黄巢沟”。

五代时的温韬组织军队展开挖掘,曾成功盗取皇陵无数,但只要一上乾陵就疾风骤雨,雷电交加,前后三次欲挖掘均是如此,最终心生胆怯而放弃。

民国初年的孙连仲借着演习,掩护一个师炸了许多地方均未找到入口,最终也是无功而返。

在国家层面,还是更多地考虑保护文物,因为乾陵构造比较特殊,在考古技术还未达到能挖掘的先进程度时,相关部门建议不予挖掘。

总之,无论是不能挖,不敢挖,还是挖不开,三座皇帝陵寝都作为国家乃至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虽然文物研究对人类的影响意义深远,但在不确定现有技术是否能达到保护文物标准的情况下,挖不如不挖,避免文物毁在我们手上,保护文化遗产也是在保护我们的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