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个原话摘自《老子》一文,原文就是无论多大的成就就是通过点滴积累而成的。
可在百余年后,当始皇帝灭六国统一中国以后,他创建立统一强大的帝国。在他掌握皇权的同时,就开始为他的自己建造了神秘莫测的秦皇陵,恢弘的帝王陵静静的在骊山脚下,高大的封土,开阔的面积,彰显着这位千古一帝的生前的权力与尊贵.
秦陵在历史记载和人们的印象中,陵墓上的封土都是由一层层夯土夯实的巨大土堆,剥落一层层夯土,可以到达地下宫殿的最深处,可以把里面的阴森神秘幽静的景象一一探索。
然而,也许没人会想到,巨大的秦陵封土下面却不是人为夯实的层层封土,里面就有一个存在在古籍里面记载的"九层高台",那这个神秘的九层高台到底是做何用的呢?
作为最为神秘恢宏的千古一帝的陵墓,应该是从古至今都吸引着许多人去探索,厚厚的封土,除了彰显死者生前的权势和尊荣之外,这些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一层层堆积起来的封土,下面究竟有着怎样的景象。
以前没有高科技的时候,靠人力去想探险的人,应该威慑于它的规模的巨大而无处入手吧!有关的考古学家通过40多年的考古发现,对于这个帝王的点点滴滴,也许有了更接近历史真相的一些认识,秦陵的封土从外观上看,大体上就是呈覆斗形,高50余米,底部长米,宽米,周长米,总面积相当于17个足球场大,面积是比较恢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面积很大的一个墓地,几乎在以前所有人的意识中,巨大的封土构造应该是很简单的,就是有土简单堆积夯实起来而已。
直到年,国家启动高科技的方法,主要的任务是用已有的物探,化探技术方法,探查验证地宫的位置,大小,结构,埋藏物以及建筑的相关问题,却无意发现了巨大的封土堆下不属于封土的巨大建筑。
通过勘探,发现现有的封土下面,出现了明显的高级建筑的痕迹,厚度在六,七厘左右的夯土,这种夯土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帝王的宫殿建筑,而这种夯土有别于从高大封土侧面所看到的六七十厘米夯土结构完全不一样,说明在结构粗糙的封土里面还有一组紧致的夯土建筑。
经过后来持续数年考古勘探,终于探明,在秦陵封土下面,存在着一组高出地面30米的建筑,这个建筑压在长方形墓框的周边,上窄下宽,外侧呈九级的台阶状,高度达到惊人的十层楼高,体量庞大,就是说,在秦陵的封土里面,掩埋着一座呈台阶状的九层高楼,并且这个九层楼的台阶上还有木结构的,屋面上覆盖着瓦的建筑,这是以前前所未见的考古发现。
那这么一个恢宏的建筑却淹没在封土之内,到底在王陵的系统工程里面有何用处的呢?
据以前的历史记载,有在王的坟墓上面的建筑物,是用来祭祀的场所,战国时期这些建筑被称为"享堂",相当于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难道这些九层高台是始皇帝的也用来祭祀自己灵魂的一个场所呢?
秦陵高大的封土下面就应该是埋葬秦始皇的尸体的地宫,设计墓葬时,会按照设计好的图纸来进行施工,地宫建好以后,回填墓室,然后才可能建造九层高台和封土,九层高台是祭祀皇帝的享堂的话,那祭祀皇帝一次,就要把封土挖开一次,每一次祭祀都要挖开封土,然后回填,那这是祭祀皇帝灵魂还是惊扰皇帝的安宁呢!这在情理上是说不通的。
而后在陵园一侧,发现了一处自北向南,左右对称的九进院落,这组建筑应该就是祭祀皇帝灵魂用的享堂的遗址,那这个高台不是用来祭祀,是用来做啥事情的呢?
《史记》里面记载,"始皇死葬乎骊山,隶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上林。"
这个里面就是说建造这个陵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秦汉开始已经有侍奉死者如生者的观念,穷奢极欲的用珠玉翡翠装饰陵寝,这个前面几句比较直白,应该是可以理解。
主要是后两句的意思,古代中国从周代以来,就规定了很多特别是王侯将相的墓葬礼制规格的记载,其中有记载,"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那"上成山林",应该就是秦陵上面封土高大,松木郁郁葱葱的意思吧。
"中成观游",又据古书巜释名》注释"观"字意思,观,观也,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姑为之观也……"那在古人定义里面,观就是一种高台建筑,它主要用来登高远眺,那中成观游,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地宫和封土的顶端的中间地带,里面的九层高台,应该就是始皇帝死后用作登高远眺的的一个建筑,里面暗藏一个九字,应该也是为了彰显始皇帝九五至尊的身份,九在奇数中最大,有最尊贵之义,那人间数帝王最尊贵,故称为九五至尊,所以秦陵封土内的建筑也为九层,是为了与秦始皇这一千古一帝天下独尊的身份相匹配而建造的。
而作为一个原来帝国的最高权力的掌握者,这个自认为功高于三皇五帝的皇权控制者,生前建筑这个高台,为了让自己死后也可以登上这巍峨的高台,俯瞰曾经的自己亲手开创的帝国,就像他生前四处巡游一样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