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沙丘。
千古一帝秦始皇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他预感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甚至已经不能赶回首都咸阳。这时候,他想起了身后事。于是,他找来了赵高,草拟了遗诏。在遗诏中,他明确要召回长子扶苏,要他回到咸阳,等自己的遗体送到咸阳,然后主持发丧。
在赵高写完遗诏后,秦始皇闭上了双眼,终年不足五十岁!
如果一切按照秦始皇的安排,扶苏回到咸阳,等待秦始皇一提到来,然后主持葬礼,之后,按照当时的规矩,扶苏就要登基,成为“秦二世”。
然后,很多人会设想,按照扶苏的仁慈,大秦帝国将会一改秦始皇时期的暴政,改弦更张,奉行仁政,然后,与民休息,百姓安乐,天下太平——大秦将会“传至万世而为君”
然而,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赵高进行了暗箱操作,找来了李斯,用各种办法说服丞相,篡改了遗诏,拥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做了皇帝,然后命人逼扶苏自尽。
再往后,由于胡亥的昏庸和赵高的蛊惑,秦继续实行暴政,结果不出三年,秦国覆亡!
所以很多人在“过秦”的同时很遗憾扶苏之死,认为如果当时扶苏结伴,那么,大秦不仅不会灭亡,而且将会朝兴旺的方向发展。
真是这样么?笔者就带您探究一下!
01
秦始皇为什么会选择扶苏?
扶苏(?-公元年),姓嬴,名字取自诗经《山有扶苏》篇,是秦始皇的长子,但是不是嫡子不得而知,因为历史上没有关于秦始皇的皇后甚至任何嫔妃的信息。
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扶苏本人年轻的时候颇好儒家的仁术,对父亲的大兴土木,严刑峻法不以为然,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向父亲提意见,结果被贬出了咸阳,到边境监督蒙恬的军队。
然而,秦始皇最后还是选择扶苏结伴,这里边,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扶苏最年长且有政治经验。秦始皇死的时候年龄并不大,不到五十岁,这就意味着许多皇子岁数不会太大。根据自己年轻时被吕不韦、赵太后和嫪毐、华阳老太后三股势力左右的教训,秦始皇不仅要挑一个年长的孩子做君王,还要挑一个有政治经验的。扶苏非常符合这两个标准——没有比他更年长的了;同时,他很早就有着自己的政治见解。
第二,扶苏的政治风格与自己不同,奉行儒家的仁政。但这恰恰弥补了自己施政的不足,可以挽回自己在治理秦帝国时犯过的巨大过失——滥用民力,苛法严责。秦始皇无疑是聪明的,他知道用法家治国可以在短时间取得巨大成绩——统一中国,但时间一长则会耗竭民力。国家政策需要改变,而扶苏恰恰符合这一选择。
这点已经逐步被很多历史学家认可,我认为,从秦始皇在处理反对自己的卢生的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卢生批判秦始皇暴政然后逃跑,被秦始皇俘获。秦始皇逼问他为什么忘恩负义,他指出秦帝国由于暴政可能不能长远,于是秦始皇默然不语,把他释放。
从这点可以看出,秦始皇对自己的政治政策已经有所反思,再加上认识到扶苏的任意,他觉得任用扶苏做接班人,改弦更张是能确保秦帝国的千秋万代的!
02
扶苏的优势
很多人认为,扶苏是能够挽救秦帝国的,这是因为扶苏有优势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的:
首先,扶苏是有能力的,这种能力表现在他奉行儒家的仁政,这可以救治秦帝国。秦帝国由于秦始皇的暴政,已经千疮百孔——秦始皇统一后,修长城,盖阿房宫,起骊山墓,三大工程已经劳民伤财;再者,起大军三十万伐匈奴,发雄兵五十万征百越;同时,严刑峻法,苛求天下——徭役、兵役和囚徒遍布整个帝国,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站出来,从上至下废掉帝国的苛政,奉行仁政,那么整个帝国将如沐春风,那时一个原来本不得人心的政府反而会万民归心,天下太平!
其次,扶苏有强有力的支柱——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光自己有能力没有强有力的支持是不行的,但扶苏有!蒙氏兄弟中,蒙恬是帝国的大将军,掌握帝国的军事力量,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将为扶苏的改革增加强有力的保证;蒙毅是帝国的大法官,扶苏如果废除严刑峻法,得不到蒙毅的支持将会很难办,但碰巧蒙毅和扶苏关系很好——铁哥们儿好办事,这将减少扶苏改革的阻力。
最后,百姓对扶苏有信心。如果一个政府早已失尽民心那么再有能力的领导加上再强的支持也是无力回天的!但是当时人民对扶苏是有信心的!这从陈胜吴广的起义中高举项燕和扶苏的旗号可以见得!
那么好了,自己有能力,有强有力的支持,人民有信心,如果秦帝国换上扶苏上,应该不仅不会灭亡,还会更强吧!
03
扶苏的劣势
且慢,刚才探讨了扶苏的优势,下面再来探讨他的劣势。
扶苏是有劣势的——扶苏性格太过仁孝,易冲动。这从一点可以看出,那就是,当伪造的诏书送到边疆,扶苏连审视一下都没有便直接自杀了。当时大将军蒙恬反复劝说但扶苏都置若罔闻。这是因为太过仁孝呢还是因为性格冲动,笔者觉得两者兼而有之——这并不是一个优秀政治家应该具有的品格。
当然,也不能全怪扶苏。笔者也曾疑惑,难道真的全是因为扶苏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悲剧?后来,当笔者翻阅史书,终于明白,这里更为关键的是秦帝国的制度。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当时虽然扶苏自尽,但蒙恬并不服,等了一年才自尽。那么,这一年内就被窝囊地关了起来——他是带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呐!难道不能举起大旗造反?笔者推测,这里边的根源在于,当时秦帝国已经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制,中央对地方有着强有力的统治,同时,由于中央大体上是文官集团——从丞相高于太尉,掌兵权的蒙恬被派到边疆可知——秦始皇依靠文官统治,文官的中央对地方的制约是强有力的——尤其是对地方的军队,用虎符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制约!所以,任何地方或军队都不敢挑战中央的权威!所以也就会出现一纸诏书就能把掌军权的大将军赐死的悲剧!
你连保护自己都没能力,又谈何拨乱反正,进行改革?
04
悲剧的根源
当然,笔者认为,秦帝国灭亡扶苏独木难支的真正根源恐怕还在于帝国的制度本身。秦帝国奉行法家统治,讲求“法术势”,用“法”治民,用“术”制臣,最终是君主得到“势”,这里就忽视了臣民与大臣是否对帝国能产生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忠诚。实际上,当秦帝国用尽手段维护统治的时候,真正对他忠诚的大臣可谓少得可怜!这从帝国的丞相李斯的表现就可见一斑——李斯来秦国是为了出人头地(称为“仓鼠”),并不存在忠于某种理想或是忠于某位奉行理想的君王。之后在沙丘政变中轻而易举地被赵高离间,那时候他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禄位,更是远离忠诚。
多说一句,由于奉行用“术”制臣,秦帝国也不能保障任何大臣的身后地位——从自尽的白起到被赶走的范睢——大臣连自己的地位都不能保证,又怎么能对帝国产生真正的忠诚?
再多说一句,当时秦始皇也采取了一个错误的制约方式。李斯在死前曾说过自己的女儿都嫁给皇子为妻,但是这里边应该不包括扶苏,因为如果包括扶苏那谁亲得过女婿?而帝国第一重臣没有与准太子联姻的根源恐怕在于秦始皇本人的猜忌!
一个帝国,不讲求仁义,不崇尚道德,那么就难以建立保障臣子利益的制度,那么同时也将失去臣子的忠诚,最终失去安全的保障!
这恐怕就是后世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奉行法家的原因了吧!
最后,笔者再一次强调,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应该从历史的本原看到历史的必然!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牛奕达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