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作为一个专业写历史的史学家,被后人质疑专业性,司马迁老爷子的在天之灵要是知道了,估计会气得在天上骂人。
话归正题,秦始皇陵作为一个内部建筑,而且距离司马迁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他是如何得知秦始皇陵内部结构的呢?
很多人都说当时参与修建秦始皇陵的人都死了,所以司马迁无法得知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情况,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秦始皇陵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浩大的工程之一,它从秦始皇登基为秦王的前年开始修建,到前年也就是秦二世二年方才结束,前后历时39年时间。
关于秦始皇为何为自己修建如此宏伟的陵墓这个问题,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他彰显自己历史独特地位的一种措施,也是他的一种心理需求。因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不得,所以转而要修建规模浩大的陵墓,并且将陵墓内部布置成秦朝疆土缩小版,好在他死后可以继续统领江山。
在最巅峰的时候,秦始皇动用了八十万人来修建陵墓,其陵墓不仅面积大,内部也极为豪华,有用铜做的棺椁,有弓弩作为防盗措施,有模拟的山川大地和江河湖海,都是水银填充的,还有人鱼灯,永不熄灭,等等。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我们现在通过考古发现的兵马俑,作为秦始皇的陪葬品,这些兵马俑人物的面部特征都不一样,而且造得是栩栩如生,堪称是陶俑中的精品,一定是技艺高超的工匠才制作得出来的,仅此一项,就足见秦始皇陵的奢华程度。
当然了,以现在我们的了解,我们对秦始皇陵的所知,还只是很小一部分,但是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文物最丰富的墓葬之一,可以吊打世界上绝大多数帝王陵墓。
因为秦始皇陵太过豪华,所以它的修建工作十分缓慢。到秦二世继位之后,由于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秦二世为了加速修建秦始皇陵的速度,所以就召集了七十万囚徒来修建陵墓。
当然了,能知道秦始皇陵内部结构的人,除了参与设计的工程师之外,还有那些负责修建陵墓内部结构的工人。所以外人如果想知道秦始皇陵墓的内部结构,那么这些工人就至关重要了,那么这些人是不是都死了呢?
关于这件事,司马迁老爷子是这么说的:
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司马迁老爷子的意思是,秦二世担心这些工匠将秦始皇陵的秘密泄露出去,所以就把陵墓的大门给关闭了,把那些工匠全部变成了秦始皇的殉葬品,没有一个人逃出来。
这件事我们其实不用怀疑,秦二世是干得出来的,不过司马迁所说的被关在陵墓里的那些工人,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工人,因为在此之前发生过一些事,让许多工人得以成为漏网之鱼。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
第二年,陈胜又派遣大将周文率领几十万军队到达戏水附近,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临潼县东部,距离咸阳已经不是很远了。
秦二世听到起义军大军逼境的消息之后,大为惶恐,便问大将章邯该怎么办。章邯说,如果从附近的州县调兵已经来不及了,不如把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的工人抽调一部分出来入伍,发给他们武器,也许是可行的。
秦二世虽然不愿意,但也觉得先保住皇位要紧,于是就大赦天下,让章邯去骊山挑选了几十万囚徒,发给他们武器之后,就让章邯带着他们去迎击周文。
别看章邯的部队都是囚徒组成的,但是他们打仗打赢了就可以翻身了,所以个个都战斗力爆棚,很快就打败了周文,还一鼓作气将齐楚联军打败,杀了项梁。
随后,章邯又带着这些囚徒追击陈胜,将陈胜消灭。但是在章邯与项羽的大战中,双方互有胜负,不过章邯最终因为孤立无援和畏惧赵高,最终投降了项羽。章邯既然都投降了,那么他手下的那些囚徒,也都成为了项羽的士兵。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囚徒因为受伤而走下战场,甚至有些人逃走了。这些人回到自己的家乡之后,肯定会把自己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所见所闻告诉亲人朋友,再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
除此之外,司马迁老爷子还有一个关于秦始皇陵工人去向的记载,那就是秦二世为了修建阿房宫,曾从秦始皇陵工地抽调了大量的工匠到阿房宫工地工作,这些人也是没有被杀死的。而且他们之中不少人是画师,制造机关的工匠,以及油漆工等等,他们极有可能知道秦始皇陵内部的模样。
所以,我觉得那么多人参与了秦始皇陵的建造,想要完全阻绝消息泄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秦二世之所以将生剩下的工人全部关在秦始皇陵里,其实也只不过是为了让知道这些秘密的人少一点而已。
既然参与修建秦始皇陵的工人没有死完,那么秦始皇陵的秘密肯定是有人知道的,那么司马迁老爷子又是怎么打听到这些消息的呢?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他们家祖上就是周朝的史学家,专门负责观测天文和记载历史。只不后来因为战乱,司马迁的家族就没有再继续这一事业了。
到了汉文帝时期,司马迁的爷爷司马喜花钱捐了个爵位,这让司马迁的爸爸司马谈有机会在汉武帝时期进入长安担任太史令,从而可以继续司马家的家族事业。
作为一个专业的史学家族,我们不用怀疑司马家族的业务能力。就比如说司马谈,他就是个很好的史学家,而且还非常懂得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在司马迁二十岁的时候,司马谈就让他出门四处游历,去干什么呢?
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就是遍访河山,四处搜集历史旧闻。司马迁倒也不含糊,去的地方遍及大江南北,到过很多古战场,见过很多人,记载了很多事,这里面也许就包含秦始皇陵的秘密,这些都是他后来写《史记》的素材来源之一。
司马谈为什么要司马迁出去游历呢?因为天下战乱的原因,司马家族关于历史的记载中断了好几百年,所以司马谈想要把这一段历史给补上。
不过司马谈最后并没有完成这一心愿就去世了,他在去世前将自己的工作交给了儿子司马迁,司马迁很孝顺,决心把父亲未完成的事情给完成。
当然了,司马迁纵然搜集了大量历史旧闻,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许多未必真实,只能说是野史罢了。
不过司马迁是幸运的,因为他赶上了好时候,他任职的时候,正是汉朝盛世之时,汉武帝尊儒,司马迁得以接触到很多学者,也搜集到了很多资料,再与他自己搜集到的信息结合对比,《史记》总体的真实性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了。
所以说,司马迁在写秦始皇陵内部结构的时候,可不是在胡诌,他有职业操守,也有所需的资料来源,纵然有一些想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可参考的意义依然很大,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我所说的司马迁想象的东西,就比如说秦始皇陵中永不熄灭的人鱼灯,这个我们现在看似很荒唐,但是在他那个年代,这个未必就是不科学的。
古代很多东西都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比如说尸体的防腐技术,这个我们现在就无法解释,所以说秦始皇陵不打开,我们也不敢说人鱼灯就一定是假的。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也是司马迁得知秦始皇陵内部结构信息的来源,那就是秦王宫负责资料管理的官吏的后代。
据历史记载,秦始皇陵的设计者是李斯。
李斯作为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必然不会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秦始皇陵上,他要协助秦始皇除了很多的国事,所以他必然是有助手的,这些人可能都知道秦始皇陵内部的详细构造信息。
而且秦始皇陵的修建时间长,参与的官员肯定也很多,所以绝对不仅仅只有李斯等少数官员才知道秦始皇陵的内部构造。
更何况,李斯在秦二世二年的时候去世了,他死的时候秦始皇陵可还没竣工呢,所以势必会有人接替他的工作,所以秦始皇陵内部的秘密肯定是不可能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的。
这些且不说,关于秦始皇陵设计建造的图纸和资料,作为重要的文献,肯定是要被存放在秦王宫的。而接触过这些文献的人,除了设计者,建造者和监工的官员之外,肯定还与一些负责文献管理的官员,这些人对秦始皇陵内部的构造,也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
不过可惜的是,项羽在来到咸阳之后,一把火将秦王宫给烧了,所以秦朝几百年的文献资料全部被烧毁了。
但是我们结合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前曾广泛结交社会各界学者这件事来看,这些学者手中势必掌握着大量的历史信息,那么他们的信息是从哪儿来的呢?
极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祖上是战国各国或者秦朝的贵族或者官员,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接触到关于历史记载的书籍,甚至是他们家中就有关于秦始皇陵记载的文献资料。
所以说,除了那些参与建造秦始皇陵的工人之外,肯定还有很多人知道秦始皇陵内部的构造。司马迁不可能完全凭借自己从民间收集的资料来写历史,他还必须找一些知情人士了解更多情况,以相互印证真实性,这才谈得上是严谨的历史。
总结:
虽然秦二世为了保护秦始皇陵的安全,杀了不少参与修建陵墓的工人,但是因为战争的原因,很多知情人都逃出生天了,这个应该是秦始皇陵内部结构被司马迁所知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司马迁作为一个严谨的史学家,毕竟是有自己的信息来源渠道,他不会完全凭借自己的臆断去写历史,不然《史记》也不会被称为是一部宏伟巨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