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古以来神话都需要以现实为基础,以人们所熟知的世界为原型,添加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元素,才能创造出那些引人入胜的离奇故事。包括在世间广为流传的《西游记》也是一样,是一部将现实与虚幻完美融合的神话著作。

唐僧取经的故事,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的玄奘法师西游之事,以及他留下的那一部《大唐西域记》。与后来吴承恩所作的《西游记》相比,这部书无疑显得非常中规中矩。其中所记述的除了一些佛教经典故事之外,更多的便是异域风土人情,和玄奘法师沿途的所见所闻。

《大唐西域记》

而且从客观角度上来看,《大唐西域记》完全如同一片坚实的地基,包容着许多最基本的元素。后世所引申出来的那些与西游有关的神话故事,其实都建立在这片地基之上。

毕竟虚幻的精神构架,离不开现实世界的支撑,这一理念与《道德经》中所说的“有无相生”,可谓非常契合。不过要想实现现实与虚幻的完美融合,却需要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从最初的《大唐西域记》,到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中间跨越了多年的时光,历经了无数文人的塑造与打磨,最终才有了这部堪称经典的著作。它不仅是现实故事到神话传说的演变,更是由历代文人所堆砌起来的文化结晶。

《大唐西域记》——西游文化的起点

据《旧唐书》记载,玄奘法师于贞观元年孤身一人从长安城出发,在外游学19年,走过5万余里,途经多个国家,最终又成功返回大唐。在这段期间,他的足迹踏遍了中亚以及南亚多个地区,不但学习了众多佛学知识,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各个国家的风俗文化。

当他于贞观19年回归长安之后,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亲自召见了玄奘法师。并且还安排许多知名高僧,将他带回的佛教典籍,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全部加以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部对后世影响无比重大的《大唐西域记》。

易君左

比如现代学者易君左曾给出过这样的评价:

“《大唐西域记》为世界不朽之名著,东西学者莫不珍视此书为旷代瑰宝,穷探精研,费一生之力,至死而无已。”

此书中所包容的信息有非常强大的事实依据性,其中所记载的古国和名胜古迹,也都真实存在,可以算做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地理游记。但是与此同时,这部书中还记载了一些异国他乡的神话传说,以及诸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佛教故事。

也正是由于这些元素的存在,才产生了流传于后世的西游文化。因为人们总是对神秘的东西有着非常浓烈的向往,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可以让人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无限的延伸与发展。更何况玄奘法师在国外游学的途中,也的确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经历。

于是便有后世文人对他的事迹,展开了一系列的幻想,将他的人生与《大唐西域记》书中所记载的神话,逐渐进行融合。毕竟神话色彩在文学作品中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不仅有许多文人墨客热衷于这方面的创作,就连民间百姓也非常喜爱这种题材的故事。譬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等等,这些都是古人以现实世界为基础,而幻想出的神话传说。

除此之外还有骊山老母、太白金星、赤脚大仙等诸多神话形象,也都是由现实中的人物改编而成。玄奘法师当然也不例外,要经历一个被神化的过程。尤其是像他这种带有浓厚宗教气息的人物,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就更加容易被人们覆盖上一层神秘的气息。

更何况还有《大唐西域记》这部包罗万象的经典奇书作为支撑,如此一来也就在更大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创作神话故事的素材。因为书中记载着一片新奇而又陌生的世界,生活在中原的人虽然不曾亲身接触过那种文化,但是却可以根据字里行间的描述,去进行融合与创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编。这就是西游文化的起点,建立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之上,但是却又脱胎于现实。

《大唐西域记》中所描述的许多特殊地貌,和一些离奇的事迹,都在后世文人的笔下得到了更加形象的体现。通过这些人的加工与塑造,玄奘法师也和许多被神化的人物一样,拥有了各种各样的传奇经历。此时西游文化的道路已经被正式开辟了出来,而且正在逐渐变得宽阔。

虚幻与现实相互融合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年),玄奘法师终于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为了纪念这位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其弟子慧立决定为自己的师父修书立传。后来再加上玄奘法师的另外一位弟子彦悰对此加以整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书终于问世。

此书与《大唐西域记》颇有不同之处,完全是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描述玄奘一生的经历。书中内容共有十卷,前五卷记录着他从出家一直到游学归来的经历,而后五卷描写的则是他回归大唐之后的生活。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中的一部分情节已经出现了一些神话元素。比如第三卷《起阿逾陀国终伊烂拏国》中,就有一段关于玄奘法师遭遇贼人,幸得天神相救的情节。

其中有原文如下:

“于林中两岸各有十余船贼。鼓桌迎流一时而出……须臾之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贼徒大骇……天神已嗔。宜急忏悔。贼惧相率忏谢稽首归依。”

但是总体来讲,这部书的神话色彩并不算十分浓重,大部分情节也都有迹可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唐西域记》相互对照。与此同时,它也具有着另外一种非同小可的意义,已经开创了神话版本的西游路线,属于《西游记》的奠基者和先驱者。

而唐僧取经的故事,也在此之后正式走进了人民大众的视线,各种更加离奇的片段也开始纷纷涌现。直到南宋年间,有人对这些故事再次加以整理改编,创作出了另外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著作——《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这不仅是虚实两种元素的结合,也是一次东方文化与天竺佛学的相互交融。因为其中大部分神话情节,都与《大唐西域记》中所记载的佛教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譬如此书的第三章《入大梵天王宫》,就记载了唐僧师徒一行人,在猴行者的帮助下,进入了一处名为大梵王宫的神圣天宫,并且在那里听法讲经的故事。

而其中所出现的“大梵天王”,原型就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梵天”。他不但是梵文字母的创制者,而且还与传说中的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为三大主神。后来随着印度佛教的兴起,“梵天”也随之演变成了佛教的护法神之一。

此外还有这部书中所提到的“猴行者”,也正是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例如书中有这样一段原文:

“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

由此可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出现,的确对《西游记》的问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就像书中所提到的女人国、狮子林、树人国、大蛇岭等等,都可以在《西游记》中找到对应的地点。虽然这个版本相对来说十分简陋,很多情节都叙述的非常模糊,但它的价值却不可否认。

其实不论是《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还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都体现出了虚幻的精神设想,与现实元素的相互融合。书中那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情节,都是由历代文人或者僧侣,根据已有的事迹和传说,然后再融入自己的想象,最终构思出来的缥缈故事。

西游文化发展到这个地步,俨然已经开始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迈进。历经数百年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原来的羊肠小路,早已变成了可以任由人们随意驰骋的康庄大道,而西游文化也即将被推上一个史无前例的巅峰。

《西游记》的问世,让西游文化得到了最终的蜕变

自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一部书在世间广为流传之后,就如同打开了一个通往神话世界的大门,各种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可谓层出不穷。此时的西游文化已然进入到了一个井喷期,激起了一阵创作的热潮。

先有金代文人的《唐三藏》、《蟠桃会》,后来又有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和《二郎神锁齐大圣》,以及杨景贤编写的《西游记平话》等等。这些作品都足以证明古人对于西游文化的热爱,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针对这类题材不断的创作,让西游故事不停地完善。

这份热忱跨越数百年的光阴,一直传承到了明朝年间,前人留下的这些作品,也都映入了吴承恩的眼帘。著名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其实这句话用来形容《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也是非常的贴切。经过无数前人的不懈努力,关于西游方面的题材,已经积累到了非常深厚的程度。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前人的积累再加上时间的沉淀,此时的西游文化如同一座等待发掘的宝藏,而他的智慧和灵感就是打开这座宝藏的钥匙。

前人留下的典籍虽然十分丰富,故事的内容也已经变得多样化,但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太过零散和粗糙。对于这些内容,吴承恩不仅要进行梳理,同时还需要构建出一个更加完善的虚拟世界,从而将这些元素全部包容在内。只有这样才能让其产生真正的蜕变,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梳理民间故事,整理文学典籍,这件事情看似轻松,但实际上却是一份非常繁杂的工作。因为这些情节之间往往存在着许多冲突,那些零碎的片段,总是很难完美的衔接,甚至还有可能相互矛盾。想要将之真正结合在一起,不仅需要删减修改,更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用自己的思维来填补情节上的空缺,以及逻辑上的漏洞。

例如《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尽管看起来是一个又一个独立的故事,可彼此之间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如果从整体布局上来观察的话,就能非常明显的看出,这部书的主线其实非常明确——孙悟空的转变,唐僧的成长,取经事业的开展。

和《大唐西域记》相比,《西游记》明显更富有趣味,内涵也更为深刻。而与之前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西游记平话》相比,《西游记》则显得更加精益求精,对每一处情节都进行了精雕细琢,文学气息极其浓厚。其中所构建出的神话世界,达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地步,让整个故事拥有了非常完美的载体。

也正因如此,《西游记》才会超越以往的所有作品,成为不可取代的经典。吴承恩为之所付出的心血,也随之形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结晶,让西游文化得到了本质性的蜕变。数百年的磨砺与创造,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条漫长的西游之路,总算走到了一个辉煌的节点。

然而在它的背后,却包含着无数文人的辛苦耕耘,和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坚持。从《大唐西域记》到神话传说《西游记》,这是一份跨越多年的情怀,直到如今还在一直延续。

结语

《西游记》的形成,本身就是一段无法复制的传奇,因为其中所蕴藏的不止是吴承恩一个人的心血,而是无数前人共同的努力。这便是传承的力量,也是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一群人历经无比漫长的时光,朝着同一个方向不停的努力,这种情怀让人为之动容。其实不只是《西游记》这一部书,传统文化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散发着这样的魅力,等带着我们去亲身感受。

本文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266.html